海神廟
浙江海寧海神廟
海神廟,位於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春熙路東端,清雍正八年(公元1729)九月浙江總督 李衛奉敕建造海神廟,在春熙門內(今鹽官鎮春熙路150號)闢地40畝,雍正九年十一月竣工,佔地約2.7公頃,耗銀十萬兩,其結構仿故宮 太和殿,故其有“銀鑾殿”之稱,建成了這座祀浙海之神的神廟。咸豐年間大部分建築毀於兵燹。光緒十一年(1885)重建。現尚存的石坊、石獅、石築廣場、慶成橋以及大門、大殿、御碑亭,仍顯示著皇家督造的氣度。
目錄
結構特點
海神廟[浙江海寧海神廟]
海神廟初建時正殿祀主神武肅王錢鏐,吳英衛公伍子胥。正殿的建築面積546平方米,高20米。陛四齣七級,廊柱、台階、石欄板全部用漢白玉精琢而成。石欄板上還雕刻龍 虎 花 鳥 雲水之紋。像這樣高大精美,用這麼多漢白玉石作建材的殿宇、至少在浙江還找不出第二座!
海神廟共分九院,均為清朝宮殿式建築,其中中軸線上有歌舞樓、慶成橋、山門殿、正殿、御碑亭、寢宮等。東側有天后宮,宮前為齋廳,後為道院,西側為雷神殿,殿後為池,池上築平台,過橋為高軒,軒西為道士棲止之所,后又有戲台、水仙閣及敞廳、耳房等,是江南稀有的宮殿式建築。現在保存有山門殿、正殿、石坊、石獅、御碑亭等,並於1992年起開始進行全面的整修。
在海神廟門前石築廣場上河承石樑,兩側有漢白玉石獅一對,旗杆二方,西側有漢白玉石坊(俗稱牌坊)兩座,高8.7米,下設四柱,上按三樓,東側坊上額曰“保厘東海”,“作鎮南邦”;西側石坊上額曰“雨陽時若”,“仁智長寧”。額枋及柱子均浮雕海潮紋和雲紋。石獅、石坊通體雕工精細,造型優美,人稱“江南獨步”,諸建築形成整體群,居城一隅,宏麗壯觀,氣魄非凡。
據地方志記載,宋元以後海寧潮情加重。清雍正年間,海寧潮災猖獗,塘岸屢遭沖毀,良田、民宅毀壞無數。雍正多次派遣朝內重臣和地方總督、巡撫等趕赴海寧督辦塘工,搶修固塘。這位皇帝在朝13年,共修築海寧塘工18次,計各類塘工54080丈,用銀34萬餘兩,並為後世開創了浙西海塘的歲修制度。雍正敕令建造海神廟共耗銀10萬兩,當時正是承繼康熙之後,國運、國力都還是強盛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