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磡觀音廟

位於香港的清代廟宇

紅磡觀音廟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當時紅磡三約(紅磡約、鶴園角約及土瓜灣約)的街坊合資興建,紅磡觀音廟是最大規模的觀音廟,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

歷史及結構


廟門額上有“觀音廟”三字的石刻,上有“光緒己丑重修”,石刻門聯:“座上蓮花,饒有西湖三月景;瓶中楊柳,分來南海一枝春”。紅磡觀音廟曾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及宣統二年(1901年)重修。
紅磡觀音廟分為三座,正座為觀音廟,門頭形狀如亭,中堂有蓋方如庭階,兩進則為正殿;左為“公所”,右為“書院”。左邊公所改為紅磡三約街坊會中醫診所,門聯:“公道自在人心,公事期諸公辦;所在無分中外,所行無忝所言”;右邊的書院則空置。
每年中有4次觀音誕,分別是農曆的二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的十九日。每逢農曆正月廿六“觀音開庫”,都會吸引很多善信前來參拜及“借庫”。

軼聞


紅磡觀音廟在日軍侵襲香港時期(1941年12月8日凌晨)先後經歷兩次大轟炸,附近的屋宇通通被炸毀,而觀音廟則屹立不倒,絲毫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