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富寺
東富寺
東富寺,位於湖南省醴陵市東富鎮東富村芷泉嶺旁。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修,佔地3300平方米,為磚木石結構,硬山式頂。寺正中大門橫額楷書“東冨寺”,“富”字寫成“冨”字,系仿山東曲阜孔府門聯的“冨”字寫法,意為“富貴無頂”。但卻成為百餘年來不少人議論的話題:有人說東富寺後有一小山丘,書寫門額的作者,以寺后小山代替富字上的一點。過去東富一帶比較貧困,當地人便說:“富”沒一點,是東富貧窮,富不起來的原因。其實,舊社會有三座大山壓在農民頭上,哪處的農民也富不起來。
東富寺
東富寺有五進。一進,正面三張大門,進大門為戲台,戲檯面向二進,兩旁石柱有聯:“演出善惡忠奸,分明報應;看破紅塵得失,畢竟循環。”台前有坪,可容觀眾千餘人。二進為包公殿,殿前檐下設約2米高木柵。殿內有方形石柱4根。柱基復盆方鼓形,紅漆天花板成拱形。殿左有門通三進佛堂。佛堂左右有廂房、天井,中有圓形門通四進。四進中為廳堂,左右為廂房,廳堂與廂房間左右各一天井。五進地勢較高,有磚砌踏步進入文昌閣。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南鄉各族祀會捐租,就東富寺創辦文富高等小學。民國17年(1928),與同時創辦的文明高等小學堂合併為南鄉聯合高等小學(簡稱南聯),后遷泗汾,改為第三區高等小學。
1926年秋,南一區第一鄉農民協會成立,會址設東富寺。不久,寺內神像被農民燒毀。
東富寺
1967年,被列為醴陵縣革命紀念地,並撥款維修。
197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毛澤東同志考察農民運動舊址——東富寺”。
1975年,省文物處撥款再次維修。同時,在四進左廂房設毛澤東當年居住時復原陳列,並對外開放。
東富寺有五進。一進,正面三張大門,進大門為戲台,戲檯面向二進,兩旁石柱有聯:“演出善惡忠奸,分明報應;看破紅塵得失,畢竟循環。”台前有坪,可容觀眾千餘人。二進為包公殿,殿前檐下設約2米高木柵。殿內有方形石柱4根。柱基復盆方鼓形,紅漆天花板成拱形。殿左有門通三進佛堂。佛堂左右有廂房、天井,中有圓形門通四進。四進中為廳堂,左右為廂房,廳堂與廂房間左右各一天井。五進地勢較高,有磚砌踏步進入文昌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