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囊蟲病
卡氏肺囊蟲病
卡氏肺囊蟲病是卡氏肺囊蟲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其病原特徵為間質性肺炎,亦可稱為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是一種少見的肺炎,是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發生於免疫低下的兒童。
卡氏肺囊蟲病也是AIDS病患者最常見的肺部併發症,或見於應用免疫抑製劑治療的癌症或腎移植患者。
病原是卡氏肺囊蟲,發滋養體與包囊,主要存於肺內。過去認為屬於原蟲,最近有學者根據其超微結構和對肺囊蟲核糖體RNA種系發育分析認為:肺囊蟲屬真菌類。主要有兩種形態,即包囊與滋養體,包囊前期為兩者之間的中間形。包囊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6微米,囊壁厚100~160納米,銀染色時呈棕黑色、甲苯胺藍染成紫藍色。成熟后,囊內胞質被吸收,內含8個囊內小體,直徑1~1.5微米,多形性,膜薄,單核。包囊破裂后,囊內小體釋出,發育為滋養體,滋養體不著色,以二分裂法繁殖。在嚴重感染者肺內常有大量滋養體。而包囊較少。包囊是重要的確診依據。
卡氏肺孢子蟲寄生部位限於肺泡腔,成熟包囊進入肺泡后破裂,發育為滋養體,寄生於肺泡上皮,包囊則多位於肺泡中央。
有臨床表現的感染,大致分兩型。
1.流行型(經典型)
又稱嬰幼兒型。多見於低體重兒、營養不良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嬰幼兒。隱匿起病,呼吸增快是最早出現的呼吸道癥狀,稍後有乾咳、呼吸困難、鼻翼扇動、發紺等。未及時救治者病死率達50%。
2.散髮型(現代型)
又稱兒童-成人型。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起病急驟,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發紺等迅速出現,但少有啰音。病程短者可在4~8天內死亡。X線胸部變化常遲於臨床表現。如無特效治療,無論成人或兒童病死率高達90%~100%。
1.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多為(15~20)×10/L,分類正常或核左移,嗜酸性粒細胞可輕度增加。
2.病原檢查
痰液檢查最方便、安全,可經離心沉澱、塗片后染色鏡檢。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檢標本,查見卡氏肺囊蟲滋養體和包囊可以確診。近年各種染色法(如甲苯胺藍染色法)及PCR技術等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檢出率。
3.X線檢查
呈瀰漫性、雙側條索或斑點狀陰影。肺炎和肺底較少受累。可迅速發展致肺實變,實變病灶中常有廣泛或局限的肺氣腫后小段肺不張。某些病例可見氣胸、胸水、肺部結節陰影等。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診斷。
1.一般治療
對有低氧血症和呼吸功能不全者,氧氣治療和輔助通氣治療是重要措施。以持續低流量吸氧為好。在病原治療開始后的72小時內,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改善肺功能,降低病死率。
2.病原治療
如在呼吸衰竭前進行抗孢子蟲治療,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1)磺胺甲惡唑/甲氧苄啶(復方磺胺甲惡唑)是優選的抗肺囊蟲葯。
(2)噴他脒主要用於磺胺甲惡唑/甲氧苄啶(SMZ/TMP)治療無效或對磺胺葯過敏者。可有心、腎、肝損害,骨髓抑制,低血糖等毒副反應。
(3)其他可選用阿扎伐醌(atovaquone)氨苯碸(DDS)、α-二氟甲基鳥氨酸(DFMO)乙胺嘧啶加磺胺多辛、伯氨喹加克林黴素等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