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江
昆明的母親河
在雲南省中部昆明市境內。上游稱牧羊河,源出嵩明縣西北部梁王山西麓白沙坡,西流經牧羊折西南流,至阿子營折東南流,經獅子山與冷水河匯,折西南流入松華壩水庫,又西南流經昆明市官渡區和五華、盤龍兩城區,至官渡區福保附近入滇池。全長108公里,流域面積847平方公里。平均流量7.1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2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75億立方米。屬金沙江水系。主要支流有冷水河。
源於昆明市北郊的崇山峻岭之中,而後由北向南縱穿昆明城而過,從而成為了昆明四城區的分界線(2004年9月後)。其上的德勝橋是四個城區邊界的交點所在,故稱“一橋跨四區”。之後再向南流,最終在昆明南郊匯入滇池。盤龍江是昆明城內為數不多的水域之一,到冬天時也是前來過冬的紅嘴鷗聚集的地方。在這裡,形成了人鷗和諧共處的美妙景觀。盤龍江的主源為牧羊河(又稱小河)發源於嵩明縣境內的梁王山北麓葛勒山的喳啦箐,由黃石岩南流入官渡區小河鄉,長54km,徑流面積373km2,最大過水流量122km3/s,源頭高程2600m;支源紹甸河(又稱冷水河),源頭在龍馬箐,穿白邑壩子,過甸尾峽谷經芝家墳南入官渡區小河鄉,長29.4km,徑流面積149.5km2,最大過水流量67.2km3/s。兩河在小河鄉岔河嘴匯為一水后,始稱盤龍江。盤龍江東流穿蟠龍橋、三家村至松花壩水庫,出庫后經上壩、中壩、雨樹村、落索坡、浪口、北倉等村,穿霖雨橋,經金刀營、張家營等村進入昆明市區,過通濟、敷潤、南太、寶尚、得勝、雙龍橋至螺獅灣村出市區,經官渡區南窯川南壩走陳家營、張家廟、嚴家村、梁家村、金家村至洪家村流入滇池。從其主源到滇池全長95.3km,徑流面積903km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57億m3,河道流域高程為1890-2280m,徑流面積最寬處為23km,最窄處為7.3km。
盤龍江北起高明縣西北梁王山,南至滇池東岸官渡區福海鄉海埂村滇池人海口,全長105公里江水自松花壩流出,穿城而過,淌入滇池,是唯一一條橫穿昆明市區的河流,是昆明各族人民的成長搖籃。然而,這條昆明人民的母親河沒能逃脫成為了工業化的犧牲品的厄運。由於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無節制排放使它失去了往日的美麗容顏。儘管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就著手對其整治,但直到現在,盤龍江水的水質依然只是停留在劣Ⅴ類。而盤龍江為流入滇池最主要河流,盤龍江水的水質直接影響到滇池的治理工程。
盤龍江發源於嵩明縣阿子營鄉白沙坡,經松華壩水庫出庫后穿昆明市區流入滇池。盤龍江自松華壩水庫至滇池河道全長26.5km,徑流面積142km2。盤龍江作為昆明主要的水景觀河道有著極好的條件。上游有松華壩水庫汛期棄水和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通水后的近期余水可以直接補給。
松花壩是一個匯水面積近600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庫,據說最早是由元代的賽典赤·瞻思丁提議修建的。過去數百年來,盤龍江雨季時經常洪水漫天,附近農田被水淹,河邊民房進水,1946年,昆明人修建谷昌水庫,1958年,在谷昌水庫的基礎上修建了松花壩水庫。后經過多年擴建,如今,一座現代化的大壩雄偉地挺立在兩座大山的豁口之間,擋住了上游的來水,一年四季調節著盤龍江水位的變化。昆明的水患徹底成為了歷史,賽典赤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盤龍區以盤龍江得名
1956年8月,昆明對4個城區進行合併,原一、三區合併為盤龍區。1956年10月19日,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昆明市人委關於並區工作的請示報告,盤龍區正式建區。2000年,盤龍區轄11個街道。總人口344754人,各街道人口:珠璣街道 17737 太和街道 65732 南強街道 6901 金碧街道 16689 拓東街道 27472 東站街道 50546 董家灣街道 40256 東華街道 24948 環城街道 71906 小南街道 10676 長春街道 11891
2001年,全區轄11個街道:長春街道、東站街道、董家灣街道、東華街道、環城街道、金碧街道、南強街道、拓東街道、太和街道、小南街道、珠璣街道。2004年區劃調整前,盤龍區位於昆明城區東部,最北端為昆明火車北站,最南端至昆明站,東、南、北三面以貴昆、昆河鐵路為界與官渡區毗鄰相接,西面與五華區交錯相銜。轄長春、東站、東華、董家灣、環城、金碧、南強、拓東、太和、小南、珠璣等11個街道辦事處,58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6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42號)調整昆明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的行政區劃。調整后,盤龍區轄環城、珠璣、東華、董家灣、拓東、聯盟、茨壩、龍泉8個街道辦事處和小河、雙龍、雙哨3個鄉。區域面積由15.1平方千米增加到約340平方千米,建成面積達到45.79平方千米。經市政府批准,對原有的8個街道辦事處和3個鄉進行整合,整合后共設置拓東、鼓樓、東華、聯盟、金辰、青雲、龍泉、茨壩8個街道辦事處和松華、雙龍2個鄉,其中,鼓樓、金辰和松華為新設立的街道。整合后,拓東、鼓樓、東華、聯盟、金辰五個街道辦事是主城核心區,青雲、龍泉、茨壩三個街道地處城郊結合部,三是雙龍、松華2個鄉為純農村地區。2005年,撤銷雙哨鄉、小河鄉,合併設立松華鄉,鄉政府駐原小河鄉政府駐地。
松花壩是一個匯水面積近600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庫,據說最早是由元代的賽典赤·瞻思丁提議修建的。過去數百年來,盤龍江雨季時經常洪水漫天,附近農田被水淹,河邊民房進水,1946年,昆明人修建谷昌水庫,1958年,在谷昌水庫的基礎上修建了松花壩水庫。后經過多年擴建,如今,一座現代化的大壩雄偉地挺立在兩座大山的豁口之間,擋住了上游的來水,一年四季調節著盤龍江水位的變化。昆明的水患徹底成為了歷史,賽典赤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江西盤龍江
源於江西省新余市與峽江縣交界處良山西北麓,由西向東流經虹橋、硯溪、曾家、坪頭、舍龍、良石、石痕、晏家,於烏溪注入贛江。盤龍江以蜿蜒曲折似盤龍得名,全長38.7公里。流域面積293.26平方公里,峽江縣內佔89.96%。有支流27條,總長128.05公里。天然落差40米,徑流量25166.8萬立方米。
柳州鹿寨盤龍江
柳州稱龍城已有1260年的歷史了,鹿寨盤龍江奇石巨龍的發現,印證柳州是龍的故鄉。傳說盤龍江中的巨龍家族是珠江口、澳門外海洋中金龍大王的龍子龍孫。它們游完香橋岩、九龍洞后又被盤龍江風平浪靜、山青水秀的人間仙境所迷戀,就盤踞在這裡不走了。從此,這裡成了龍窩、龍圩,群龍聚會之場所,按民間民俗稱作群龍戲水的好地方。後來人們將巨龍潛藏的河灣,稱盤龍灣,把這條江稱盤龍江。奇石巨龍就潛藏在柳江水系洛清江上游的盤龍江不足1公里的河段內,這裡共盤踞著數十條形狀若龍的狹長石頭。最大的一條"龍"約600米長,"龍身"有二人合抱之處,"巨龍"身邊還有大大小小的"龍子龍孫"相互擁抱,長在龍背上層層疊疊的水草自然形成了片片龍鱗。從江岸上往江中水中看,如潛龍入水,栩栩如生。水漲水落,巨龍若隱若現;天冷時,水霧上升,整條河煙霧蒙蒙,宛如仙境,氣勢十分壯觀。如遇秋冬枯水季節,群龍都要現身於江,如果遇上大旱之年,現身於江中的奇石巨龍竟達八條之多,因此,民間就有"八龍現江"之傳說。
污染原因
1、水源不足,盤龍江源於松華壩水庫,水量很少。
2、沿途經過昆明城區,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盤龍江。
3、河床前些年弄成了石頭,沒有水草,降低了河流的自身進化能力。
盤龍江最上段的中壩村,河水十分清澈,但到了廖家廟地段水質開始變壞。許多生活污水大量排進了河道,許多塑料袋漂在水面,兩位正在打撈這些生活垃圾的保潔工說,他們負責的是從大花橋到霖雨橋三公里的河道清污工作,從早上七點到下午兩點,要撈出至少400公斤的河道垃圾。
北二環路至南壩閘(主城區段)河段長7.6km,這是盤龍江的中段。母親河盤龍江在這一段看起來是美麗而柔媚的。冬日,夜色清柔,河面上吹來的風,帶著一絲寒氣。行走在桃源街至南壩路這段,沿河是望不盡的風景。桃源廣場上一些老人在夜風中拉起二胡彈起三弦,扭起了秧歌。孩子們穿著溜冰鞋穿梭其間,嬉笑打鬧。夜晚在河邊散步的人很多,大都是沿河的居民晚飯後出來散步。河兩岸的店鋪,偶會有歌聲飄出,弦歌初上,夜色朦朧,燈火闌珊處,彰顯著城市的繁華和美麗。河兩岸點上了粉紅色的街燈,閃爍著,盤龍江中段是清澈的,燈光映著悄悄流動的河水,旖旎動人。還在兩年前,因為昆明城市人口的激增,這一段臟臭不堪,污水橫流。2006年6月8日,昆明市政府下決心大力整治盤龍江,從中段開始主要實施截污治污、河道整治等。盤龍江全長26.53公里,沿線共有40多個村莊,排水口316個,其中污水口120個,是昆明市29條入滇河道中最大、最長的河道,每天約有2.5萬立方米的混合污水流入盤龍江。
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記錄說:“到達省會,名雅岐(鴨池,即昆明),系一壯麗的大城。城中有商人和工匠,為雜居之地,有偶像崇拜者、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徒、薩拉森人或回教徒,但偶像崇拜者人數最多。本地米麥生產甚豐……”從馬可·波羅的記錄中不難看出,昆明曾經那樣繁華。昆明在元代的繁華和鼎盛跟這條河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這條水上通道保證這座城市跟外界暢通無阻,那麼昆明僅僅算得上是一座凡俗而乾涸的內陸城市,一切的繁華和喧囂對它來說,都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
盤龍江在元代以前洪災泛濫,1274年,元代世祖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帶來一支軍隊,在迤西、迤東、迤南的交匯處滇池北岸設立雲南省府。他們在盤龍江的上游築松華壩水庫,在滇池西南開鑿海口泄洪,修築金汁河、銀汁河、疏導玉帶河、馬料河、寶象河等十餘條河道為盤龍江分流,把萬頃沼澤荒灘變成了“四圍香稻,萬頃晴沙”的魚米之鄉。大德橋,雲津碼頭一帶於是集中了大量的船舶、馱馬和其他運輸工具。這種繁榮一直持續到明清民國時代。
明朝洪武年間,築昆明城時,鎮守雲南的大將沐英特地請來的風水大師汪海曾預言:五百年後雲南勝江南。這樣,為了“勝江南”,昆明人首先改造滇池。1273年,三千昆明人苦幹三年,鑿開滇池海口,築石龍壩,開始了征服滇池水患的壯舉。到了明清兩朝,隨著雲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先後大規模浚修海口、疏通河道、建閘築壩達18次之多。
八大河
盤龍江橫貫整個昆明壩子,千百年來流淌不息,孕育了異彩紛呈、內涵豐富的盤龍江文化。盤龍江自松華壩水庫流出,將要流到昆明市區的小菜園立交橋至北河埂一段,舊時叫八大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八大河是昆明學生們春夏的好去處。盤龍江流到此處,來了一個S形的大轉彎,在這個大轉彎里,就是那個年代昆明青少年學子們的水上天堂。
雲南大學、民族學院、昆明工學院、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冶金工校、昆明地質學校、昆卅中、昆七中的師生以及附近一些小學校高年級的學生和教師,都把八大河視為天然的游泳館,那個時代的盤龍江水,清澈見底,盤龍江上的船家和盤龍江沿岸居民的生活、飲用水,都是取自江中之水。
八大河邊是纖陌縱橫的農田和樹林,岸柳成行,春夏之季,這裡人潮湧動,岸上、水中,全是攢動的人頭。深水處,是游泳高手劈波斬浪、逆流奮進、一展身手的好地方。淺水裡是初初下水,玩著“狗刨”和洗著“杵地澡”的男孩兒和女孩兒。跨河而過的鐵路大橋上,站著一排排得跳水健兒,聽到遠方越來越近的火車汽笛聲和列車前進的轟鳴聲,一個手勢,十幾條身影齊刷刷地一起從橋上躍起,落入水中,列車在瞬間拖著長長的汽笛和轟鳴從橋上飛馳而過!他們玩的就是這份刺激和驚險!把肚皮露在水面上,仰面朝天,躺在水中,一動不動,懶懶地順江下漂,接受母親河的撫慰,藍天、白雲、岸柳、農田、村舍從自己眼前後退,盡享自然之美,這是八大河中的又一番玩法和樂趣!“旱鴨子”們在岸邊幫水中的好友、同學守著衣服,樂滋滋地觀覽著水中的無限情趣!
盤龍江親水景觀(規劃中)
盤龍江的現狀和40年前蘇黎世的利馬河相似,蘇黎世專家設計的盤龍江規劃方案中就有蘇黎世利馬河的風格。盤
龍江沿線景觀規劃方案的設計,交給了利馬河景觀的設計者——蘇黎世AST公司。據蘇黎世規劃局項目經理、規劃師馬麗婭·阿斯特略慕女士介紹,盤龍江的規劃設計方案,一是立足於盤龍江是昆明的中軸線,規劃設計的盤龍江將考慮“慢交通”,盤龍江將成為貫通南北的紐帶,人們可以在盤龍江沿線漫步、休閑、唱歌;二是盤龍江的綠地建設將整體相連,這樣有利於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改善城市的微氣候,並儘可能地將綠地輻射到各條線上。她說,規劃后的盤龍江,全線都會很美,將成為昆明最顯著的標誌。昆明盤龍江從起點松華壩到入滇池口,全長29公里。在完成了全線整體上的概念性規劃后,設計師又抽出全線10個點作為公園來規劃,其中北段有3個公園,中段有4個公園,南段3個公園。北段較為開敞,這裡集中了市民釣魚等親水活動,北段的盤龍江因此設計了魚塘公園等項目;中段是人流量大的區域,這裡的設計,將保留綠樹,同時將把河堤放低,可以讓人們更靠近水面。南段的設計,則突出濕地公園的特點。
設計方案中一個面積最大的綠地公園,是盤龍江邊南太橋段,這也是盤龍江全線的中段,同時也是東風廣場所在。規劃方案中的這一段,將連接起現在的三塊綠地,做成一個綠色森林公園。三片綠地包括東風路北邊的震庄迎賓館綠地、東風路南側的東風廣場綠地、文化宮南側的綠地。中央公園將成為春城的地標。
《盤龍江水利圖說》
元朝以後,昆明城已初具規模,但滇池水患頻繁。元初雖經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規劃水利,築松花壩水閘,分流盤龍江入金汁河,但因滇池水匯多河,系脈複雜,閘壩失修,因此僅治標而未能治本,水患並未杜絕。從公元1324年(元泰定之年)至明朝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在這段時間中,仍多次發大水,河水往往冒城垣,盪民宅,造成昆明城郊的嚴重水災。清朝初年,由於昆明六河的年久失修,不僅在降雨量過多的年份洪澇為患,即使在乾旱年份,也因各自為陣,紛紛築壩搶水,一旦壩倒,泥沙石塊淤塞河道,一遇大水,上遊河水無處宣洩,便泛濫成災。孫髯翁深感盤龍江水患對昆明百姓的巨大危害,便經過“窮歲月之跋涉”,進行實地考察,參閱了大量的地理歷史資料,最後完成了他的水利著作《盤龍江水利圖說》。
這本《圖說》成書以後,未經刊刻,現存只有一本道光年間的抄本,而且只有說而無圖。從內容上看,不僅較詳細地弄明白了盤龍江的來龍去脈,敘述了這條江發源於嵩明州的邵甸,曲逝迂邐,經松華,渡雲津,經雙龍,過南壩,向南注入滇池。並且對盤龍江的東西兩大支流,也作了詳實的考察,指出滇池水患頻繁的原因,是由於江勢北高南下,每驟雨而水便發,若遇積雨,立見沸騰,甚至水入人家,壞垣破壁,便昆明街頭出現“老少男女,失所飄零,負攜巷哭,寄棲簫寺”的悲慘景象。鑒於這種情況,孫髯翁提出了根治盤龍江的五條措施:一是“疏壅暢流”,主張對每段河道,組織當地百姓深挖,剷平灘阻,具體規定要挖寬一丈,挖深4—5尺,分段包干,完不成任務或不合規定要求者予以深究,並給予處罰,同時要建立歲修制度;二是“分勢防溢”,建議在要害地段修建瀉水閘及涵洞,使“環城一水,七脈分流”,有節制地瀉入滇池,以減少水勢;三是“閉引水為害”,堅決制止盲目堵壩蓄水,並注意防止堤壩傾倒淤塞,著力疏挖龍鬚河和蘭花溝等河道,使其免遭積雨而不致釀成大患;四是“改一水,鎖群流”,力主查明昆明六河(盤龍江、銀汁河、白沙河、寶象河、馬料河、海源河)形勢,通過徹底根治盤龍江,而對六河河水流量加以人工控制;五是“因時得所”,認為興修水利,根治水患,施工要抓緊水涸季節和農閑時進行,工程要講求實效和質量,因此必須引導得宜,布置有方,既不傷農,又見成效。
在清朝道光年間,昆明人林松從他的朋友家中見到流傳極稀的《盤龍江水利圖說》的抄本,閱讀之後,認為:“至源至委,對利之所在,害之所積,言之最詳,以及疏之所方,導之何水,靡不籌之最當。”這樣的客觀評價是極為公允的,也是實事求是的。的確,像孫髯翁這樣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不僅“無心於仕途功名”,“傲然不群”,並且還能關心他所居城市的水患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從而提出防治措施,這在當時來說,實在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這位才華橫溢,以題詠大觀樓聞名於後世的詩人,雖然已過世200多年,但“長聯猶在壁”,《盤龍江水利圖說》的專著,也還倖存人間,這對我們今天規劃滇池水利排灌系統,改善滇池周邊生態環境,對滇池進行生態恢復和保護,仍可取到借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