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學者
以進修和研究為目標的留學人員
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指以進修和研究為目標的留學人員。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於 1987 年發布的《公派出國留學人員身份的管理細則》中規定,公派出國留學人員的身份,按留學目標分為大學生、研究生、進修人員或訪問學者。均在出國前確定,出國后不得改變。公派出國進修人員或訪問學者,在國外期間不得攻讀學位,但如在規定進修期內已完成出國前確定的進修或研究課題計劃,國外的導師和學校願授予學位則可接受。
高等學校接受國內訪問學者是為一般高校培養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的重要形式,也是校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途徑。
一、國內訪問學者通過學習和工作,接觸和了解本學科的學術前沿動態,加深基礎理論,拓寬知識面,提高學術水平,為回原單位后發揮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幹的作用打下基礎。
二、國內訪問學者必須具備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有較強的獨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能力,並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一般應是副教授。
三、接受國內訪問學者的單位應有博士導師或學術造詣較深的教授擔任指導教師,科研工作開展較好,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有較好的條件,一般應是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或國家投資重點建設的實驗室。
四、國內訪問學者在導師指導下,以參加科研為主,協助指導研究生、參加編寫教材或其他教學工作,導師全面負責培養工作。期限一般為半年至一年。
五、申請接受訪問學者的單位,應將接受的學科、條件、課題內容、指導教師,以及對接受對象的具體要求等報國家教委教師管理辦公室審核同意后,在《中國教育報》上刊登。在本人申請,單位推薦的基礎上,經訪問學者本人和指導教師協商之後,由接受學校確定。
六、接受學校應按不低於博士研究生的標準提供學習、工作條件,儘可能地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選送單位也要儘可能地給予訪問學者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七、訪問學者報到后,應在導師指導下,根據選派學校原定課題方向,迅速制訂學習和工作的具體計劃,並切實按照計劃完成預定任務。導師應按照計劃檢查執行情況,並寫出考核意見。
八、訪問學者在工作學習期間要遵守接受單位教師所應遵守的規章制度。訪問學者參加科學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有關問題,接受單位應視其所起的作用按照有關規定協商解決。接受單位應視訪問學者擔負工作任務的情況付給適當津貼。
九、接受單位要把接受國內訪問學者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由一名副校長分管,加強管理工作。選送學校要根據本校師資培訓規劃,認真做好選送工作,與接受單位密切配合,以保實效。
十、接受國內訪問學者的單位,可根據本《試行辦法》制訂實施細則。
可以講,絕大多數公派訪問學者出國之前都有一番雄心壯志,計劃在國外完成哪些科研項目,寫出多少論文等等,主觀上,很想把這一段時間變為學術上的高產期、豐收期。
出國后,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國外接受單位的實際與計劃基本相符合,比較順利地開展計劃的學術研究活動;第二種,國外接受單位情況與計劃有一定出入,但可以部分地開展原計劃的學術研究活動;第三種,實際與計劃出入太大,並無法從事既定的學術活動甚至其他力所能及的學術活動。因此,訪問學者們可能出現有事做、有一定事情做和沒有一定事情做幾種情況。不敢肯定這幾種人數比例分配,但是,第三種還是存在的。總體上講,公派訪問學者在國外所為還是比較優秀的,儘管環境沒有給他們中的一部分提供良好的施展才能的空間。他們工作踏實、認真、兢兢業業,為人誠實、磊落,與接受單位同事們建立了較深厚的友情。他們深知,中國人的整體形象是靠個體一一樹立起來的。
公派訪問學者所獲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主要概況為:(1)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動態、新進展;(2)新工具(如計算機)的應用技術;(3)教育規律研究成果和先進教育管理經驗;(4)與接受單位和相關單位建立起了寶貴的聯繫; (5)語言能力得到提高等等。這些所獲,對當前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仍然是很寶貴的。
我國實施公派訪問學者項目是成功的,但隨著時代變化,有些地方的確需要改進和完善。
概述
在國內,公派訪問學者絕大多數是經過層層選拔的,基本是為人正派、業務拔尖的學者才能入選。所以,我國政府和有關機構給予公派訪問學者很高的榮譽、待遇和地位,有些甚至用政府條例規定下來。
申請人基本條件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無違法違紀記錄,學成后回國為祖國建設服務。
2、具有中國國籍,須為高等學校、企業事業單位、行政機關、科研機構的正式工作人員或優秀在校學生。
3、具有良好專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在工作、學習中表現突出。
4、身心健康。
5、申請時年齡滿18周歲。
6、申請時應符合出國留學外語條件的相關要求。
8、符合所申請項目的其他要求。
目前狀況
目前訪問學者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是帶有群體行為性質的,這說明是政策和國情導致,很複雜,不是光靠提高生活補貼就能完全解決的。但是,就在美國的訪問學者而言,提高生活包干費完全必要,非常及時。留學生們也算了一筆帳:筆者所在地區,國家公派普通訪問學者每月生活包干費原來是$500,高訪是$620,而每人每月最低消耗為:房租$200,保險$30,電話$30,水電$25,電視$20,食品$100,日用品$25。如果不從家裡帶補貼來,普訪學者們只能自己KEEP在最小的範圍之內,沒有(也不敢有)其它社交和學術活動。改善後,普訪生活包干費提高到$700/月,高訪提高到$800/月。可以說,公派訪問學者們的生活上了一個檔次,可以大大方方地參加一些學術活動了。這個舉措,不但有利於提高中國訪問學者們的國際形象,而且也有.利於提高我們泱泱大國的國際形象。留學生強調,當前公派訪問學者項目要解決好 "質"與"量"的協調問題。我們國內有關政府機構在"量"的方面做了很多文章,並進行了很好的總結。但是,如何提高項目實施所獲得的質量,還是缺乏有效辦法。
公派訪問學者的地位
在國外接收單位中的地位:可以說,大多數國外接收單位對待公派訪問學者象對待客人一樣。由於公派訪問學者不拿接收單位的錢,所以,基本上處於參觀、訪問這個層次,與接收單位的關係是鬆散型的。接收單位對訪問學者沒有項目研究等硬性要求,也不必像自費訪問學者或博士后那樣,在一定時間內拿出幾篇論文。絕大多數接收單位對待訪問學者是友善和客氣的,但也有少數單位對待個別訪問學者很不友好,甚至視為間諜。
在海外當地華人社會中的地位:有人把海外華人分為若干等人,依次是:華裔、華僑、綠卡持有者、留學生、訪問學者和偷渡仔。很顯然,經濟基礎是劃分的重要參考指數之一。在美國拿TA或RA的留學生,平均每年獎學金在1.2萬至1.5萬美元之間。我國公派訪問學者改善前的年生活包干費卻只有6000至8600美元,改善後的在8600至1.08萬美元之間。暫且不去評論這個劃分正確與否,只是由此分析公派訪問學者在華人社會中的地位。2010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訪問學者待遇大大改善,以美國部分地區為例達到每月1300-1700美元。2012年教育商店設立ES獎學金(EduStore獎學金)。通過教育商店申請訪問學者,可以獲得由教育商店提供的5000-50000元不等的獎學金。同時可以為資助貧困學生提供助學基金。
一位在美的留學生是這樣形容訪問學者的:大學好比一輛前進著的客車,留學生則是能坐上幾站的有座的乘客,而公派訪問學者則是在過道上擁擠的臨時乘客,最多乘一站就下車。所以,他們幾乎沒有與訪問學者打招呼的動機。
少部分留學生存在著看不起訪問學者的思想。他們認為,訪問學者拿國家的錢出國實在不光彩,不像他們靠自己奮鬥,掙錢、求學,有所求,有目標。對於那些到了國外就鑽到餐館里打工的訪問學者,少數留學生們直言不諱道:“這些人簡直是在糟踏人民的血汗錢!”
大多數留學生對訪問學者持關心、幫助和同情的態度。他們認為,訪問學者項目是國家在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實施的公派短期留學,總體上來講是成功的。大多數訪問學者是國內本單位工作優秀分子,應當受到尊重。他們盡所能,努力幫助訪問學者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訪問學者能聯繫的華人當然就是留學生,那些老華人和有了3P的中國人,已經遠離了"校區",除了特殊關係外,已經很少與校園裡的中國人來往。在歐洲還好,公共交通便利,沒有汽車照樣上下班、買菜,一個自行車玩得滿城轉。在美國就不同了,沒車如同沒腿一樣。對於新到的訪問學者,他們的生活費不足以買車,也養不起車,的確是很難的。尤其是剛來的時候,什麼也搞不清楚,那時候最需要別人幫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