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軼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
王延軼,女,1981年出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免疫學碩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博士,研究員。2010年5月加入中國致公黨。
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分子免疫學學科組組長,致公黨武漢市副主任委員。
2000/09-2004/06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學士。
2004/08-2006/06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免疫學,碩士。
2007/09-2010/06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博士。
2006/08至2010/10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
2010/11至2012/02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2012/03至今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分子免疫學學科組,研究員/學科組長。
2014/07至2015/06 武昌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掛職),副主任。
2014/09至今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病毒病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12至2015/12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所長助理。
2015/12至2018/10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副所長。
2018/10至今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所長,致公黨武漢市副主任委員。
湖北省青聯委員(2017年6月當選)
時間 | 獎項全稱 |
2010.10 | 武漢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 |
2010.10 | 中國免疫學青年學者獎 |
2011.12 | 武漢大學珞珈青年學者 |
2012.11 | 第三屆武漢青年科技獎 |
2013.03 | 武漢市三八紅旗手 |
2013.10 | 國家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排名第一) |
2013.11 | 第四屆武漢市優秀科技工作者 |
2014.08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2015.02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三) |
2015.05 | 湖北省青年五四獎章 |
2015.12 |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2015.12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 |
2017.05 | 第十二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
2021.06 | 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候選者名單 |
主要研究方向為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機制。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轉導機制
以RNA和DNA病毒的感染為研究模型,運用表達克隆、親和純化等多種篩選方法,尋找病毒通過模式識別受體誘導I型干擾素表達這一過程的關鍵調節蛋白,從分子、細胞、動物模型等層次闡述它們的生物學功能與調節機制,揭示這些調節蛋白的失調在感染與免疫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炎症反應信號轉導及其調控機制
病原微生物感染后,通過模式識別受體激活轉錄因子NF-kB,誘導TNF、IL-1等炎症因子的表達。這些炎症因子進一步激活NF-kB,誘導下游效應蛋白。我們將系統地鑒定參與炎症因子表達、調節及發揮效應的關鍵蛋白,研究這些蛋白的分子作用機制,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這些蛋白在炎症反應中的功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WWP2 調節TLR3 信號轉導的機制,31170792,2012/01-2015/12,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TRIM32 調控MITA 介導的抗病毒反應的分子機制,31270932,2013/01-2016/12,主持。
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轉導,2013/01-2015/12,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項目: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31321001,2014/01-2016/12,群體骨幹。
973 計劃項目:動物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2014CB542600,2014/01-2018/12,參與。
973 計劃項目: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逃逸與免疫病理研究,2015CB554300,2015.01-2019.12,參與。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細胞抗病毒反應的分子機制,31425010,2015/01-2019/12,主持。
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DNA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QYZDB-SSW-SMC007, 2016/01-2020/12,主持。
在國際權威或主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4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發表11篇;通訊作者論文包括:Immunity1篇,Cell Research2篇,Cell Host & Microbe 2篇,PNAS 2篇,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iews 1篇,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篇,Protein & Cell 2篇等,參編著作2部,在天然免疫領域內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2014年10月8日,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發表生命科學學院舒紅兵院士研究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士生周倩為第一作者,舒紅兵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延軼為通訊作者。
2013/01至今 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3/11至今 湖北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
2016/02至今 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