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門
五代龍德元年的建築
還珠門始建於五代龍德元年,初名鎮閩台,又名歸投門。清代經過改建,改名獅子樓,俗稱雙門樓,雙門中置有石鑿大獅3隻,面朝南方,用以壓五虎山,俗稱“三獅掣五虎”。民國時改建公路時拆毀,三獅移置鼓樓前“海天鰲柱”匾下面,1952年拆鼓樓城牆建鼓屏路時,把石獅移置南門兜環島,“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
目錄
還珠門,原名鎮閩台,又叫做歸投門,也稱雙門樓。
開閩王王審知的次子王延鈞於後梁長興四年正月即帝位,國號大閩,改元龍啟,他自己也更名為“鏻”。把福州改為長樂府。為了使福州人民歸投他,大興土木,建築鎮閩台,這就是雙門樓的由來。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間,太守嚴辟疆取“漢孟嘗守合浦,德政所感,去珠復還”之義,更名為還珠門。
明朝成化十三年,雙門樓遭火毀,六年後重建,仍復舊名為鎮閩台。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初一日,妙巷發生火災,雙門樓與鼓樓同被焚。康熙二十年(1681年)總督姚啟聖等發起重建,當時,才把雙門樓定名為“獅子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火燒都督署,布政司庫吏周良耿起蓋后,才把都督署前的二隻石獅,分別排列在“獅子樓”兩旁,因而,成為三獅,故福州有“三獅制五虎”之說,五虎指閩侯尚乾的五虎山。
傳說:雙門樓樓前發生過地崩,塌成一塊如枯井。一生徒為好奇,竟下井探險,看到井內,有洞無水,闖入后,見有鶴髮童顏、虯髯長須的老翁仰卧,在石床酣睡,石桌上放有衝天冠、龍袍與玉帶,奇光異彩四射。生徒驚喜,竟把龍袍穿上,玉帶捆腰,頭戴衝天冠,便出洞上井,回到地面。這樣一來,驚動了周圍的人,大家議論紛紛,面面相覷。這時,有一長者說:“此井洞必龍住所,若待覺醒,勢必生災,誠恐全城老幼均有葬身魚腹之虞。如今,宜速還其冠袍為上。”大家都覺得是這樣,便催徒子再下井入洞,可是,生徒進洞久未上來,人們等不及,就趕運土石,填平枯井;又運巨石,安在枯井上,聘石匠鑿成獅子形狀,為鎮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