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劉麗麗的結果 展開
劉麗麗
自由撰稿人
劉麗麗,生於1967年,大學畢業后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后參軍入伍,在《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西苑出版社任編輯,采寫大量紅牆紀實文學,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麗麗:從三十二個女人看長征》
來源:《中華讀書報》 記者張雋
長征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歷程,也是一段前所未有的歷史,這樣宏大的題材敘述,在市面上能見到的書籍也都是轟轟烈烈的。但這本擺在記者面前的《她們——三十二個女人的長征》,角度別出一格,設計簡約而時尚,很讓人感到意外。紅色歷史如何與時尚掛鉤?長征革命又如何跟32位女性聯繫在一起?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本書的作者劉麗麗。
13年前,劉麗麗和董保存共同創作了《八大元帥授銜中南海》,她還採寫出《在專列上拍電影》、《領袖與上帝》、《周恩來走進徐水農家》等等關於攝影師舒世俊、李華夫婦拍攝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故事。可以說,她與紅色題材有著很深的淵源。但她說:“這些都是老黃曆了。雖然以前有過那麼好的環境和條件,但我沒能利用好。”
劉麗麗告訴記者,大學畢業之後她進了部隊,曾經在《中南海》畫冊編輯委員會、西苑出版社做過編輯,工作地點就在紅牆內的中海邊上。在此期間,由於工作上的需要,她常接觸到一些曾經在領袖身邊工作過的人,並采寫了一些紀實性的作品,部分收錄於《中南海紀事》。
也許是出身於軍人家庭,再加上本身也是軍人出身的緣故,劉麗麗天生就對一些革命英雄人物有著崇敬的情懷。於是,在別人把一些國內外的童話故事作為育兒經典講給孩子聽的時候,她卻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英雄事迹自編成一個個小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不諳世事的女兒聽。到後來,當毛澤東外甥女孔東梅找她,說起想做一本關於女紅軍長征的書時,她欣然答應,並很快投入了寫作。
《她們——三十二個女人的長征》就是這樣創作出來的。當然,這本書最後並沒有做成一本講給孩子聽的小故事書,而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長征圖書。
長征,作為中國工農紅軍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一次勝利大轉移,一路上,要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要跨過自然界的艱難險阻,還要克服紅軍內部的矛盾紛爭。多數人會認為,這些是男人們的事,為什麼偏偏選擇了這32個女人來描寫?
劉麗麗的解釋顯得有些激動:1934年10月,從蘇區不同地點出發的紅軍加上挑夫,號稱十萬大軍,但被批准隨大部隊出發的只有33個女人,其中,賀怡是出發前不久隨丈夫毛澤覃留下的,彭儒都已過了於都河卻突然打起擺子,被送回蘇區的,再加上曾玉自己悄悄跟隨部隊上路,這樣算下來,跟隨部隊轉移的一共是32位女性。32之於十萬,簡直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但正是這微不足道的32個不同性別的人,在長達一年多的長征跋涉中,不僅僅與男人們一樣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戰鬥,經歷了饑渴風雪的考驗,經歷了肝腸寸斷的別離,經歷了險象環生的背叛,不同的是她們同時經歷的還有荒山野嶺新生兒的啼哭,愛情的火花燃了又熄、熄了又燃……
70年彈指一揮間。細數跟隨紅一方面軍長征的這32位女性,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已寥若晨星。
劉麗麗告訴記者,這32人中,僅有鍾月林、謝飛和王泉媛還健在,但都已是九旬老人了。在寫作過程中,她拜訪94歲的鐘月林老前輩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她說鍾老的記憶力很好,面對一些照片,她能準確地說出拍攝的時間、地點,其中人物更是念念不忘。
“老人講述最多的是對戰友的懷念之情,並特別提到了賀子珍在長征路上對她的照顧,在瓦窯堡為她牽紅線,乃至在她懷孕生孩子時,賀子珍在她身邊的陪護……都令老人家感激不盡。”鍾老還特彆強調,她一生最感謝的還是中國共產黨,是黨拯救了她這個當時連縣城都沒進過的農家女娃,並批准她隨大部隊參加長征,到了晚年過上幸福的生活。”
70年,對於整個人類歷史來講,九牛之一毛,但對於一個女人的一生來說,就是一個生命的進程。劉麗麗告訴記者,她希望這本書能夠還原32位追隨紅一方面軍踏上征途的女紅軍,記錄她們在長征途中以及長征前後一個個真實而立體的形象,與大家一起探討和分享這32位女紅軍的意志與精神對當代人的影響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