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牛

《山海經·大荒東經》的神獸

夔牛(kuí niú)又名雷獸,夔狀如牛,一足,頭上沒有角,青蒼色,離水入水必有風雨,吼叫聲如同雷鳴,且伴有日月般的光芒。

夔牛出自《山海經·大荒東經》。

角色來源


歷史起源

東海有座山,名叫流波山。此山距海岸約七千里。山上有一種獸,形似牛,全身都是青蒼色的,沒有角,僅有一隻蹄子,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閃耀著光芒,似日月之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這種獸名夔,後來黃帝得到了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頭做鼓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里之外,震懾敵兵,威服天下。

史書記載

《六帖》:“夔,一足,踔而行。”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繹史》卷5引《黃帝內傳》 :“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
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傳》:“蚩尤銅頭啖石,飛空走險。以馗(夔)牛皮為鼓,九擊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
後世影響
紋飾
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衍生形象


文學形象

1.《神獸》中的巨獸之一,為二階神獸,比犀牛要好,但次於玄武。除去巨獸,遊戲里還有魔獸、靈獸、仙獸和武獸。
夔牛
夔牛
2.《誅仙》中的亘古凶獸之一,被鬼王以伏龍鼎所擒,伏龍鼎要以四個亘古凶獸獻祭四靈血陣。其他三凶獸分別為:黃鳥,燭龍,饕餮
3.《搜神記》中的神獸之一,被神農使者拓拔野所馴,被黃帝私生子所殺,皮製鼓,提升士氣,后被拓跋奪回。
4.《古劍奇譚·琴心劍魄今何在》中的海底神獸之一,在咕嚕灣以及龍綃宮中都曾出現。夔牛族長延枚化身為人,與人類的結義大哥向天笑製造淪波舟,幫助百里屠蘇等人成功到達祖洲,尋得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