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頭號公敵的結果 展開
- 美國2009年約翰尼·德普主演電影
- 法國2008年讓-弗朗西斯·瑞切導演電影
- 美國1993年達雷爾·魯德導演喜劇片
頭號公敵
美國2009年約翰尼·德普主演電影
影片《公眾之敵》是美國環球影業公司2009年出品的一部劇情電影,由邁克爾·曼執導,約翰尼·德普、克里斯蒂安·貝爾和瑪麗昂·歌迪亞等聯袂出演。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有如史詩般的黑幫傳奇故事,關注的是著名的銀行搶劫犯約翰·迪林格那危難重重的短暫的一生,故事改編自布瑞恩·伯勒的小說《民眾公敵:美國最大犯罪潮及中情局的誕生》,描述1930年銀行大盜約翰·狄林傑的真實事件。
影片於2009年7月1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8/ma8577d7760a4652b49c40f7a86684305.jpg)
電影劇照
約翰·迪林格深知一個人的力量還無法和一個政府對抗,於是他和另外幾個臭名昭著的劫匪一起拉幫結黨,其中有別名“娃娃臉”的尼爾森(斯蒂芬·格拉漢姆飾)、別名“漂亮男孩”的弗洛伊德(查寧·塔圖姆飾),以及他的情人比莉·弗雷凱特(瑪麗昂·歌迪亞飾)。一行人不但沒有被政府的通緝而嚇倒,反正更加變本加厲的搶劫銀行,與警察在街頭展開數場槍戰,雖然茂文·普維斯幾次都提前接到線報,安排好布控,但每次約翰·迪林格都能奇迹般的逃脫警察的追捕,而且最終他被抓捕歸案,卻依舊能在同夥的幫助下成功越獄。他為了躲避通緝,還給自己做了一個小小的整容手術,以致於可以瞞天過海,而自信滿滿的約翰·迪林格,在整容之後公開的居住在了芝加哥鬧市中,甚至還搭上了一個剛離婚不久的漂亮少婦波利·漢米爾頓(莉莉·索博斯基飾),兩人很快打得火熱。
不過約翰·迪林格的整容術似乎並未逃脫漢米爾頓的房東安娜·薩奇(艾米莉·德瑞文飾)的法眼,在這位中年女人看來,約翰·迪林格的真實身份對她有著極大的價值,因為這可以讓偷渡到美國的她換取一個合法的居住身份。於是安娜向茂文·普維斯報告了這件事,而一直在為著追尋約翰·迪林格下落而頭疼的茂文·普維斯突然得到這樣的消息,自然欣喜若狂。他很快摸清了約翰·迪林格的行蹤,準備將以約翰·迪林格為首的一行人一網打盡。而約翰·迪林格其實早就注意到了警察的動向,他也給警察準備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約翰尼·德普 | 約翰·迪林格 | |
克里斯蒂安·貝爾 | 茂文·普維斯 | |
瑪麗昂·歌迪亞 | 比莉·弗雷凱特 | |
查寧·塔圖姆 | 弗洛伊德 | |
詹姆斯·拉索 | 沃爾特·迪特里希 | |
大衛·文翰 | 皮爾龐特 | |
克里斯蒂安·斯托特 | 查爾斯·馬克里 | |
傑森·克拉克 | 漢密爾頓 | |
斯蒂芬·多爾夫 | 霍默 | |
羅利·科奇瑞恩 | 鮑姆的經紀人卡特 | |
凱瑞·穆麗根 | 卡羅爾 |
製作人 | 凱文·德·拉·諾伊、羅伯特·德尼羅 |
導演 | 邁克爾·曼 |
副導演(助理) | 布萊恩·H·卡羅爾 |
編劇 | 羅蘭·本奈特、邁克爾·曼、安·白德曼、布賴恩·布羅 |
攝影 | 但丁·斯賓諾蒂 |
配樂 | 艾略特·戈登塞爾 |
剪輯 | 傑弗里·福特 |
藝術指導 | 內森·克勞利 |
美術設計 | 帕特里克·朗布 |
服裝設計 | 柯琳·阿特伍德 |
視覺特效 | 迪克·愛德華茲 |
角色介紹
約翰·迪林格
演員約翰尼·德普
一名黑幫頭目,賴以成名的事迹則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銀行,一時間成為經濟大蕭條時期風頭最勁的犯罪分子,而約翰·迪林格本人則被美國政府列為通緝的一號公敵。
比莉·弗雷凱特
演員瑪麗昂·歌迪亞
約翰·迪林格的情人,幫助約翰搶劫銀行,與警察做頑強地抵抗。
茂文·普維斯
演員 克里斯蒂安·貝爾
是一名聯邦調查局探員,與新上任的FBI局長鬍佛一起成立了專案組,將抓捕約翰·迪林格列為了頭等大案。
弗洛伊德
演員查寧·塔圖姆
一名臭名昭著的劫匪,與約翰拉幫結黨,一起搶劫銀行,與警察在街頭展開數場槍戰。
曲目名稱 | 備註 | |
Ten Million Slaves | Phone Call To Billie | ![]() 頭號公敵[美國2009年約翰尼·德普主演電影] |
Chicago Shake | Nasty Letter | |
Drive To Bohemia | Plane To Chicago | |
Love Me Or Leave Me | Guide Me O Thou Great Jehovah | |
Billie's Arrest | Gold Coast Restaurant | |
Am I Blue? | The Man I Love | |
Love In The Dunes | JD Dies | |
Bye Bye Blackbird | Dark Was The Night, Cold Was The Ground | 發行日期:2009年06月30日 |
創作起源
《公眾之敵》改編自美國20世紀30年代聞名的銀行大盜約翰·迪林格的真實事件,講述了這位“羅賓漢”如何與聯邦探員鬥智斗勇故事。雖然在很多文章、書籍和電影中都描述過許多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發生的動人故事,但編劇兼導演邁克爾·曼一直對在動蕩時期出現的這一位一代民間英雄的行劫經歷有著濃厚的興趣,便開始著手把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
前期準備
飾演迪林格強勁對手茂文·普維斯的飾演者克里斯蒂安·貝爾對劇中人物也同樣做了大量的研究。為了《公眾之敵》,他與導演調查訪問了位於美國維吉尼亞洲的FBI總部,並且拜訪了茂文·普維斯的兒子阿爾斯通。由於沒有普維斯聲音的完整記錄,因此貝爾決定模範阿爾斯通的那種美國南方人拉長調子的口音來扮演片中的FBI探員普維斯。
還原現場
對於導演最大的挑戰就是讓30年代情景真實再現,這不僅需要片中的布景要像那年代的東西,而且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要像。如1933年的男人是如何向女人獻殷勤;那時曾被判刑的人是如何考慮他們的將來和命運;街道上無不籠罩著絕望的氣氛。為此導演決定在故事發生的真實地點拍攝,如克朗波因特監獄、迪林格住過的旅館和迪林格被擊斃的電影院。
幕後花絮
• 影片於2004年開始籌備,當時挑選飾演約翰·迪林格的演員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不過後來因為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並不願意出演影片,最終約翰·迪林格的扮演著替換為約翰尼·德普。
• 影片中約翰·迪林格對銀行客戶有一句對白,“現在銀行里的錢,並不屬於你。”這句話最初出自影片導演邁克爾·曼於1995年拍攝的《盜火線》,而對白也是由片中的反派羅伯特·德尼羅說出。
• 影片拍攝的時候被編劇罷工所波及,影片拍攝時間被迫延長,而兩位主演約翰尼·德普和瑪麗昂·歌迪亞都為影片推遲了其他工作,如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電影《山特拉姆》就延期到2011年,瑪麗昂·歌迪亞的原定於2008年公映的歌劇也推遲演出。
製作公司 | 1. 環球影業 [美國] (presents) 2. 相對論傳媒公司 [美國] (in association with) 3. Forward Pass [美國] 4. Misher Films [美國] 5. Tribeca Productions [美國] (in association with) 6. Appian Way [美國] (in association with)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09年7月23日 | 義大利 Italy | 2009年12月18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09年7月23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2009年7月30日 |
英國 UK | 2009年7月1日 | 法國 France | 2009年7月8日 |
德國 Germany | 2009年8月6日 | 韓國 South Korea | 2009年7月9日 |
時間 | 獎項簡稱 | 名稱 | 得獎人 | 獎項 | 種類 |
2009年 | TCA獎 | 第11屆青少年選擇獎 | 約翰尼·德普 | 最佳夏日電影男星 | 提名 |
全體劇組 | 最佳夏日電影-劇情類 | ||||
2009年 | 金衛星獎 | 第14屆衛星獎 | 約翰尼·德普 | 最佳劇情電影男演員 | 提名 |
丹特·史柏路提 | 最佳攝影 | ||||
埃里奧特·戈登蘇爾 | 最佳原創配樂 | ||||
彌敦·克勞利 | 最佳藝術指導 | ||||
註:只列出2個電影大獎的獲獎情況,影片共獲獎1項,提名12項 |
![公眾之敵 海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3/ma3c8d4349a263f281f3458bc0c03b5ef.jpg)
公眾之敵 海報
影片有著絢麗的影像風格與邁克爾·曼式個性的動作場面,而且還有一個很讓當下觀眾心有戚戚的故事背景。 (《影視周刊》評)
強尼·戴普演技驚人,扮演壞蛋卻沒有臉譜化,而是充滿了足夠的厚度。 (《紐約每日新聞》評)
影片對約翰的刻畫可謂細膩全面,導演用最簡潔巧妙的手法,交代出此人的前世今生,犯罪動機,打第一場高潮段落起就著力渲染他的矯勇、狹義和謀略。影片在視覺上的處理,也明顯呈現出記錄片化的風格,尤其是警察突襲黑幫的夜景段落,人物關係和運動走向都清晰真實,把正邪兩條線的糾集推向高潮。因為著重在於記錄約翰的犯罪過程,所以他和瑪麗昂·歌迪亞的愛情就顯得很“輕”,反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作為商業片的常用點綴,德普拿大衣的優雅風度也迷倒了女性觀眾。 (出自《新京報》)
非常熱鬧和氣氛緊張的一部電影,但如果你熟悉邁克爾·曼,那麼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懸念都將顯得毫無意義。 (《紐約時報》評)
電影編自真人真事的影片,雖然帶來了厚重的話題性,但無形中也束縛了創作的靈活。約翰這個人的確太過耀眼,他的傳奇性變成了一種魔力,在影片中幾乎成了完美的男人,絲毫不見罪犯的“惡感”。相比之下貝爾扮演的普維斯隊長則顯得較為平面單純,被前者的光芒籠罩,最後的取勝多少有點群毆的僥倖。 (出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