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確認
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的方法
計量確認是為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通過定期對測量器具的性能評價,與使用要求進行對比驗證,保證測量器具符合測量管理體系的要求。計量確認包括設計和實施兩個階段,目的是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使用要求。計量確認間隔可能是時間間隔,也可能是使用次數的間隔。
(1)在JJF 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中,“計量確認”的定義為:“為確保測量沒各處於滿足預期使用要求的狀態所需要的一組操作”。“計量確認”的目的是確保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滿足測量過程的計量要求,預期使用要求,指的是對測量設備的性能的要求,包括測量范闈、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也就是說,要想完成計量確認,首先必須知道預期使用要求,然後針對這些要求對測量沒備進行校準和驗證,通過校準得出測量設備的實際計量特性的指標,再將測量設備的實際計量特性指標與預期的使用要求進行比較,看其是否滿足預期的使用要求;若滿足,則計量確認合格;若不滿足,則對測量設備進行必要的維修、調試,然後再進行校準,再將校準結果與預期使用要求相比較,再次進行判斷是否滿足
(2)在ISO 10012:2003《測量管理體系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中對“計量確從”有5個註明。其中的注1是:“計量確認通常包括:校準(測量設備與測量標準的技術比較)和驗證、各種必要的調整或維修及隨後的再校準、與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籤”。這個注l就是“計量確認”定義中所說的一組操作,從上述定義和注l中可以明確“計量確認”是由3個過程組成的。其中第一個過程是校準,校準就是按照量值溯源要求,通過上一級測量標準及其裝置測出被測測量設備的實際具體量值或示值誤差及其技術參數。第二個過程是計量驗證。計量驗證就是將被測測量設備的實際校準測量得出的具體量值或示值誤差及其技術參數與該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進行比匕較,如果被測測量設備的實際具體量值或示值誤差及其技術參數滿足該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則驗證通過,即“計量確認”結論為“合格”,可填發合格標籤並按要求進行封印。如果被測測量設備的實際具體量值或示值誤差及其技術參數不滿足該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則驗證無法通過,將進行第三個過程。第三個過程就是調整或維修對在驗征過程中發現被測測量設備的實際具體量值或示值誤差及其技術參數不滿足陔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的,則需判斷能否對該測量設備進行調整或維修。如果該測量設備已無維修價值或無法調整,則驗證沒通過,即“計量確認”結論為“報廢”。如果該測量設備經調整或維修后其再次校準的實際具體量值或示值誤差及其技術參數滿足該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則驗證通過,即“計量確認”結論為“及格”。可填發合格標籤並按要求進行封印。“計量確認”的間隔可根據測量設備的示值穩定性、使用場合和使用頻率等因素由企業自行確定。
計量確認是指為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
該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計量確認通常包括:校準和驗證、各種必要的調整或維修及隨後的再校準、與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籤(狀態標識)。
(2)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於預期使用並形成文件,計量確認才算完成。
(3)預期用途要求包括:測量範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
(4)計量要求通常與產品要求不同,並不在產品要求中規定。計量確認的概念是指對測量設備進行的校準、調整、修理、驗證、封印和標籤等一系列活動,當然也包括檢定、比對等工作。它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測量設備處於滿足使用需要狀態而進行的活動。由於所有測量設備在使用中隨著時間的變化都會發生偏移,不可能總保持在某一個誤差內,為了使它們保持原有準確度,必須在使用一定時間后對它們進行校準,調試或修理,再校準、加以封緘和標誌等,通過這些活動,使測量設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滿足預期使用要求的準確度。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計量確認是針對測量設備的要求及其實施進行的活動。
ISO10012中採用了“過程方法”。把計量確認看成一個“過程”一,將有助於提高和保證計量確認結果的有效性。例如,校準是計量確認的一個方面,如果我們只注意校準結果,不注意校準的過程,當發現校準結果有誤時,再去重新尋找問題、重新校準,就已經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如果從校準一開始就注重每一個操作過程,把校準當成一個過程認真對待,發現問題及早糾正,不要等到最終結果出來以後再回頭尋找問題,就可以減少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這就可體現“過程方法”的優越性。
從計量確認過程框圖中可以看出計量確認過程中包括許多子過程。
(1)測量設備的校準過程
輸入是被校測量設備和上一等級標準器。輸出是校準結果及校準狀態的標誌。活動是校準,即被校測量設備與上一等級標準器的比較。資源是校準人員、校準方法、校準的環境條件等。
(2)導出計量要求的過程
其輸入是顧客要求,輸出是計量要求。活動是:查找顧客要求(合同中找出),或從產品標準、技術要求中找出,或從生產過程式控制制文件中找出,或從其他法律規定、規範或文件中找出。
(3)驗證過程
驗證過程有兩個輸入,一個是計量要求,一個是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其輸出是驗證證書,或不能驗證,或不符合計量要求的驗證結論。其活動是將計量要求與計量特性進行比較。其資源是比較人員資料等。這個過程一般不需要測量設備等硬體。
(4)調整或維修過程
如果校準結果不能符合計量要求,該測量設備還要經過調整或維修過程。調整或維修過程的輸入是驗證過程的一種輸出:不符合計量要求的驗證結論。其輸出是調整或維修報告。活動是調控或維修。資源是調整或維修的設備、設施、人員、方法等。
(5)再校準(或稱複核)過程
輸入是:調整或維修后的測量設備及其報告。輸出是再校準狀態的證書和標誌。活動是校準以及校準前對校準間隔的評審。資源是再校準用的測量標準裝置、人員、校準規範等。
(6)確認狀態標誌的標註過程
確認狀態標誌共有兩種:一種是確認合格標誌,另一種是確認失效標識(無法維修或調整)。該過程的輸入是驗證/確認文件,或驗證失敗記錄。輸出是確認合格標誌,或確認失效標誌。活動是領取標誌,張貼或掛在測量設備上。資源是人員、登記等文件。
由上述6個過程(至少4個過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計量確認過程。因此,計量確認過程不能理解為單一的校準過程。
199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了ISO10012標準,指導企事業單位開展計量管理工作,我國將其轉化為GB/T19022.1-1997標準,在國內推廣。
計量合格確認由市質監局受理,並派出評審組進行現場評審,符合規範的,發給《計量合格確認證書》,有效期為5年。計量保證確認由市質監局受理並派出評審組進行現場評審,符合規範的,報省質監局簽發《計量保證確認證書》,有效期為5年,由市質監局送達申報單位。
計量確認的內容通常包括:
(1)測量設備的校準;
(2)測量設備的驗證;
(3)與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
(4)各種必要的調整及隨後的再校準;
(5)各種必要的維修及隨後的再校準;
(6)各種必要的淵整及隨後的與設備預期使川的計量要求相比較;
(7)各種必要的調整及隨後的與預期使用的汁量要求相比較;
(8)各種必要的凋整及冉校準后所要求的封印;
(9)各種必要的維修及再校準后所要求的封印;
(10)各種必要的調整及再校準后所要求的標籤;
(11)各種必要的維修及再校準后所要求的標籤;
(12)當測量沒備的封印被發現損壞、破損、轉移或丟失時應採取的措施;
(13)當測量沒備的保護裝置被發現損壞、破損、轉移或丟失時應採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