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童子軍的結果 展開
- 青少年社會性運動
- 兒童十字軍
童子軍
青少年社會性運動
英徠語:Scouting,直譯為童軍活動,也稱童軍運動,也稱童子營,台灣和港澳舊稱童子軍,是一個國際性的、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的青少年社會性運動。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最終目的是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目前全世界約有兩億五千多萬名童子軍。
童軍的創始人是英國爵士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先生,貝登堡鑒於當時英國青年道德墮落,體格衰弱,恐遭古代羅馬帝國亡國的覆轍,是故研發出一套可行的訓練方法試圖挽救這種危機。
羅伯特·貝登堡
貝登堡19歲參軍,後來成為一名軍官,併到過印度和南非前線。在那裡,他用大部分時間對部下進行軍事偵察訓練。貝登堡創造了許多訓練遊戲和競賽項目,後來他在一本書中將這些稱為偵察救助。
1899至1900年南非布爾戰爭期間,貝登堡率領1250人守衛在梅富根城度過了217天被圍困的日子。回到英國后他成了英雄。人們希望他能提出一個更適合男孩子的偵察項目。於是他開始考慮把偵察作為一種遊戲,但是他希望這是一個有目標的遊戲,所以他的遊戲是圍繞偵察條例和法規的理念制訂的。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貝登堡於1907年在英國南部的白浪島組織了一次野營。之後他寫了一本名為《少年警探》的手冊並於1908年出版。正是這本書的指導下,一支童子軍很快建立起來了。
1925年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北婆羅洲,山打根,的華僑童子軍照片!
1925年國人在馬來北婆羅洲山打根華僑童子軍
1925年馬來西亞北婆羅洲山打根的華僑童子軍
1925年馬來西亞北婆羅洲山打根的華僑童子軍
1925年中國人在北婆羅洲山打根的華僑童子軍
稚齡童軍(pre cub scout) | 六歲半至十歲半 |
幼童軍(cub scout) | 八歲至十二歲 |
童子軍(boy scout) | 十一歲以上 |
行義童子軍(senior scout) | 十四歲以上 |
海童軍(sea scout)及空童軍(air scout) | 十五歲以上 |
羅浮、蘭傑童子軍(rover ranger scout) | 十七歲以上 |
世界童子軍總會=>各國童子軍總會=>地方童子軍會=>童子軍團=>小隊=>童子軍
世界各國童子軍相遇時,不論穿制服與否,只要知道對方是童子軍都通行左握禮。在左握的同時,右手亦舉起做三指記號,並且面帶笑容注視對方。左握禮的方法,是將左手的手指伸直,拇指和小指與中間的三指分開與對方的左手互握,這也是童子軍的一種暗號,因為大部分人的心臟都偏向左邊,這也表示了大家都是朋友兄弟,特別親切的意思。
查左握禮的起源,是原由當年的貝登堡將軍駐防非洲,看到當地兩個土人種族,時常彼此作戰,互不相讓,損失慘重。有一天,他們突然了解和善相處較為好些,於是就將手中所時的矛與盾丟棄,他們相遇時,就伸出左手致敬,以示未攜帶武器。這樣方能使對方相信是友善的對待。因此,貝登堡將軍把左握禮介紹給世界各國的童子軍採用。
徠世界童軍徽世界童軍徽的產生:貝登堡說:我們的徽章取自在地圖上用於導向北方的“指北針”。此徽章的用意,在提醒每一位童軍必須像指北針那樣真實可靠地維護童軍的理想,邁向正確方向。
世界童軍徽的含義:
童子軍
兩邊的五角星星,代表“真理與知識”
環繞周圍打結的繩子,代表“童軍運動的團結”,無論如何拉,也拉不開,越拉反而越緊,代表童軍運動更為團結。
世界童軍徽的顏色:徽章採用白色而以紫色為底。白色,代表純潔。紫色,代表領導與幫助他人。
世界童軍徽的尺寸:2.2cm直徑之刺繡或編織之布徽。4.4cm直徑之刺繡或編織之布徽。1.2cm直徑銀底或鋁底之胸針。
注意事項:製作時,徽章內部之圖樣與周圍結繩之比例不得任意變更(參閱附圖)
製作旗幟時之比例:旗幅長寬為3:2,擺置中央之童軍徽大小為1.25之比例。
世界總部鼓勵世界各會員國使用世界童軍徽,希望每一童軍都佩戴世界童軍布徽或胸針,使更多人能認識或認同童軍運動。
世界童軍徽系經世界童軍領袖會議通過後頒訂,並在許多國家都辦妥專利登記,不得任意製作或做為商業用途。
各國童軍總會製作世界徽,必須與世界總部簽約才能授權製作,並每年依據製作數量,繳交權利金。
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在武昌文華書院創建了中國童子軍第一團,這是民國史上最早的一支童子軍,後來民國政府因此將2月25日定為中國童子軍節。次年,上海華童公學、青年會中學等也相繼建立了童子軍組織,並成立了“上海中華童子軍會”,這些組織多由教會學校主辦,教練也由外國人擔任。由於參加人數少、組織訓練很不健全,並未引起國人的關注。
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各校400多名童子軍參加了運動會的表演、檢閱及運動場上的服務。他們出色的演技和優良的服務贏得了人們的讚賞,童子軍由此開始得到國人的關注。運動會後,各地教育界人士召開會議,號召在全國範圍內提倡、推廣童子軍組織。
1915年11月,“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在上海成立,廣州、南京、漢口、北京、天津等地設立了分會。童子軍組織由此遍布全國。
1924年,由江蘇省教育廳和教育會撥款選派童子軍6人,在教練李啟藩等人率領下參加國際童子軍總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二次國際童子軍大會,這是中國童子軍參加國際童子軍運動的開始。在這次大會比賽中,中國童子軍取得了總分第五名的好成績。
1926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2 次會議正式通過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的提案,這是國民黨組建童子軍的開始。此後,中國童子軍節也改為了3月5日。
1927年6月10日,國民黨中央訓練部設立了“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委任張忠仁為司令,令其即日組織童子軍,領導和辦理全國童子軍事務。到1927年底,南京共組成童子軍6團,蘇、浙、滬、皖、鄂、湘、平津等省市組成16團,此外尚有新組織的40餘團也正在審查登記中。
1929年,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改組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由中央訓練部部長何應欽兼任司令。
1930年4月18日-22日,第一次全國童子軍總檢閱和大露營在南京小營舉行,蔣介石親自到會檢閱並作了訓詞。1932年4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定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以蔣介石為總會長,戴季陶、何應欽為副會長。1934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國童子軍理事會,朱家驊、陳立夫、張治中等15人任第一屆理事,蔣介石為理事會會長,戴季陶為副會長,王世傑為理事長。同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宣告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為全國童子軍的最高領導機構,但實際工作則由童子軍全國理事會負責。
1936年10月,童子軍總會在南京陵園新村舉行第2次全國童子軍大檢閱和大露營,全國30個省市的10726名童子軍參加了這次大集會。據童子軍總會統計,當時向總會登記的童子軍人數已達20餘萬。
抗戰時期,童子軍組織遭到日偽嚴重破壞,1937年9月,日本佔領北平后,即明令布告取消中國童子軍組織。南京淪陷后,童子軍總會所在地亦被日軍改為神社。直到抗戰勝利后,中國童子軍才有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但其規模再也未曾達到抗戰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