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化

氣化

徠氣化即氣的運行變化,哲學上的氣化是指氣的運動變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質的變化,人體的氣化是指體內氣體的運動變化,氣化功能失常則會引發疾病。

簡介


● 英文名稱:Qi Transforma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氣學說

古籍摘選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

名詞解釋


● 通過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表現為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氣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機體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的動力來源。氣化是氣的變化。氣處於不斷的運動過程中,通過氣的運動,促進有形物質自身的代謝,及有形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

氣的運動

● 氣是無形的、運動不息的物質,氣的運動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不同臟腑,因為生理功能不同,氣的運動趨勢也有差別。
● 如脾氣以升為主,胃氣則以降為主;肝氣以升為主,肺氣則以降為主;腎氣以升為主,心氣則以降為主。
● 臟腑之氣在運動過程中完成了相關物質的交換與轉化。

氣化的主要形式

● 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質均是構成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此三者均來自於水谷精微,這需要脾氣的運化作用。
● 食物及水液進入機體后,胃主受納與腐熟,脾氣主運化,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與糟粕。精微物質進一步轉輸到肺,進而輸布到全身,精微物質也會進入血液,成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 精、血、津液此三者之間可以通過氣化作用相互轉化,精可以轉化為血,腎精為生命活動的本原物質,可化生血液,精足血亦足,腎精虧虛,血液容易化生不足而導致血虛;血能生精,血液充足時亦會轉化為精,血虛則精亦不足,因此精血之間的關係稱為“同源互化”。血和津液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津液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血液在特定條件下會轉化為津液,因此臨床中失血者不能再耗傷津液;津液耗傷者也不能再破血耗血,津血之間的關係也稱“津血同源”。
● 水液轉化為津液需要氣的化的作用,水液為陰,其轉化需要陽氣的蒸騰與推動作用,在肺、脾、腎及三焦等臟器的作用下,水液完成輸布、排泄等環節。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