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縣誌

尤溪縣誌

《尤溪縣誌》1989年4月由福建省地圖出版社出版,全書設31卷100萬字,為福建省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新縣誌。印數為1000冊,國內外公開發行。

內容簡介


一、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準繩,進行編纂。
二、本志上限不限,下限一般至1985年,個別事物延續到本志出版前。按橫排豎寫和詳今略古的原則,系統地記述本縣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
三、本志設概述、大事記、專業志、人物誌和附錄。專業志根據科學分類和社會分工相結合的原則設置,按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的順序排列。專業志中的層次一般設章、節、目。
四、本志以文為主,輔以表、圖和照片
五、大事記以編年體為主,輔以紀事本末體
六、立傳人物為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本縣籍和雖屬外縣籍但長期居住本縣的已故者。英名錄人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關部門認定的烈士。職官表人物為歷代本縣籍任正縣級(或相當於正縣級)以上的已故職官。對於有突出貢獻的在世人物,按以事系人的原則,記入有關專業志。
七、各歷史時期的政府、官職等,按當時的名稱記述。地名按各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記述。
八、本志所稱“尤溪縣解放后”指1949年7月5日後(含7月5日)。
九、本志紀年:本縣解放前用中國歷史紀年,括注公曆(民國紀年,同一節內,只在首次出現時加註);解放後用公曆紀年。
十、計量單位,除個別舊制單位不宜換算之外,一律採用公制。
十一、數字錶述,執行國家公布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
十二、本志資料來自:檔案,單位編寫的史志,有關書籍、報刊,有關人士的回憶錄,文物。各項數據,一般以本縣統計局為準,統計局缺的,採用有關單位提供的數字。

各方評價


該書發行后,受到社會的好評。《光明日報》的報道文章評價《尤溪縣誌》資料翔實、文字通俗流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時代風貌。福建省新編地方志評獎委員會認為該書是福建省質量較高的志書之一。(見《全國方誌工作優秀成果評獎申報表》1993.7.26)1993年10月,《尤溪縣誌》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頒獎機關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北京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尤溪縣圖書館、尤溪縣檔案館及尤溪縣誌辦均有收藏該書。

作者簡介


1984年3月,尤溪縣人民政府成立尤溪縣誌編纂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新編《尤溪縣誌》的編纂工作。由縣政府原副縣長、時任縣政府巡視員詹正心任編委會主任主持編纂《尤溪縣誌》。縣誌辦副主任黃啟注任主編,退休老教師陳華棠、助理編輯余有軍任副主編,縣誌辦副主任蘇昌煌等12人承擔各分志責任編輯。當年8月制定完成《尤溪縣誌編纂方案》、《尤溪縣誌編纂體例初稿》及《尤溪縣誌綱目初稿》,併發出《徵集資料公告》在縣內外廣泛徵集民間資料,同時開始搜集檔案資料。還編髮多期《修志通訊》向各有關部門公開新編縣誌的任務、方案、體例綱目等,廣泛徵求意見。
1985年1月,全縣展開部門志、鄉(鎮)志及村志的編修工作,為《尤溪縣誌》的編修打下資料基礎。為使資料收集得更廣泛全面,在縣誌編輯過程中還特派編輯余有軍、肖光華等到省圖書館和原轄尤溪的各上級機構搜集有關資料。至1986年底共收集整理有關縣誌資料(包括部門、鄉、鎮志等)800餘萬志。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4月編成縣誌各分志初稿,除送省、市方誌委及縣黨政領導及有關老同志審查外,還特請省、市方誌委有關領導、編輯到尤進行評審。縣誌辦根據各方面的評審意見,對初稿進一步予以充實修改。1987年底完成《尤溪縣誌》正式送審稿。后又經幾次審稿易稿,於1988年9月定稿,經送省、市方誌委再一次審定。當年12月經上級批准交付印刷。

目錄


概 述
大 事 記

建 置 志

第一章 隸屬變更
第二章 行政區劃
一、城關鎮
二、尤溪口鎮
三、梅仙鄉
四、聯合鄉
五、西濱(原名西洋)鄉
六、洋中鄉
七、湯川鄉
八、溪尾鄉
九、中仙鄉
十、台溪鄉
十一、坂面鄉
十二、池田(原名新橋)鄉
十三、八字橋鄉
十四、管前鄉
十五、團結鄉

地 理 志

第一章 地 質
第一節 構 造
一、褶皺
二、斷裂
第二節 地 層
第三節 侵入岩
第四節 礦 藏
一、金屬礦
二、非金屬礦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節 區 划
第二節 類 型
一、山地
二、丘陵
三、山間盆地
四、河谷平原
第三節 主要山脈
一、劉坪岐—大模山—上湖頂
二、仙亭—北山岩—太華山
三、劍門庵頂—歇坪
四、羅漢山
五、鐵釘岩—銀鳳亭—九阜山
六、金峰山—雙髻山
七、羅鳳岩—角山
八、金雞山
九、烏石頂
十、棋盤頂
十一、蓬萊山
第三章 氣 候
第一節 氣 溫
一、氣溫
二、霜期
三、積溫
第二節 降 水
第三節 濕 度
第四節 日 照
第五節 風
附一:在本縣廣泛流傳的氣象諺語
附二:1985至1987年湯川鄉物候觀測記錄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節 水 系
一、尤溪水系
二、新嶺溪水系
三、高洲溪水系
四、后亭溪水系
第二節 徑 流
第三節 水 位
第四節 水 質
一、含沙量
二、理化性質
第五節 水力資源
第五章 土 壤
第一節 母岩母質
第二節 種 類
一、紅壤
二、黃壤
三、水稻土
四、紫色土
五、潮土
六、石灰土
第六章 植 被
第一節 類 型
一、針葉林
二、針闊葉混交林
三、闊葉林
四、竹林
五、次生灌叢
六、荒山草坡
七、經濟林與農作物
第二節 植物資源
一、森林資源
二、野生藥用植物
三、其他野生經濟植物
第七章 動 物
第一節 無脊椎動物
一、環節動物
二、軟體動物
三、節肢動物
第二節 脊椎動物
一、魚類
二、兩棲類
三、爬行類
四、鳥類
五、哺乳類
第八章 土地資源
一、林地
二、耕地
三、水域
第九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災害性天氣
一、颱風、暴雨與洪澇
二、冰雹
三、乾旱
四、“三寒”
第二節 地 震

人 口 志

第一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自然變動
第二節 機械變動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三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民族構成
第二節 性別構成
第三節 年齡構成
第四節 文化構成
第五節 職業構成
第六節 農業與非農業人口
第四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狀況
第二節 家庭結構
第五章 計劃生育
第一節 機構人員
第二節 節 育
第三節 晚婚晚育
第四節 優生優育
農 業 志
第一章 生產條件
第一節 耕 地
第二節 勞動力
第三節 農業機具
一、農機具種類
二、農機推廣使用
三、農機維修
第四節 綜合農業資源分區
一、西北部中低山區
二、中部丘陵區
三、東南部中低山區
四、西南部丘陵低山區
第二章 農業生產關係變革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互助合作
一、互助組
二、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初級社)
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高級社)
第三節 人民公社
一、建社至1960年
二、全面貫徹執行《六十條》
三、學大寨
第四節 聯產承包
第五節 國營生產單位
第三章 農作物
第一節 水 稻
一、稻作類型及品種
二、產量
第二節 雜 糧
一、甘薯(地瓜)
二、大麥 小麥
三、山稻(山禾、陸稻)
四、蕎麥苦麥
五、粟 稷
六、馬鈴薯
七、青粉薯 青粉芋
第三節 水 果
一、面積 產量
二、品種分佈
三、名特水果簡介
第四節 茶 葉
一、面積 產量
二、茶樹品種
三、名茶簡介
第五節 蔬 菜
一、面積 產量
二、主要品種
三、名菜簡介
第六節 食用菌
一、菇類
二、木耳類
第七節 其他作物
一、豆
二、花生
三、油菜
四、芝麻
五、甘蔗
六、薴麻 黃麻
七、煙草
八、西瓜
九、蓮子
十、席草
十一、茉莉花
第四章 農田水利建設
第一節 農田建設
一、墾荒造田
二、平整耕地
三、改造低產田
第二節 水利建設
一、工程類型
二、主要工程簡介
第五章 農業技術
第一節 耕作制
一、水田耕作制
二、旱地耕作制
第二節 良 種
第三節 肥 料
一、綠肥
二、稻草肥田
三、化學肥料
四、農家肥
五、菌肥
第四節 栽 培
一、水稻
二、小麥
三、甘薯
四、果樹
五、茶葉
第五節 植 保
一、水稻病蟲害防治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
三、甘薯病蟲害防治
四、果樹病蟲害防治
五、茶樹病蟲害防治
第六章 畜禽養殖
第一節 豬
一、飼養數量
二、品種
三、飼料
四、疫病防治
第二節 牛
一、飼養數量
二、品種
三、飼料
四、疾病防治
第三節 雞 鴨
一、飼養數量
二、品種
三、疫病防治
第四節 其它畜禽
第七章 淡水養魚
第一節 養殖方式與產量
一、家庭流水養魚
二、池塘養魚
三、稻田養魚
四、水庫養魚
五、山塘養魚
六、溪河捕魚
第二節 養殖品種
一、本地種
二、引進品種
第三節 魚病防治
第八章 農業機構
第一節 農業局
農業局下屬單位
第二節 畜牧水產局
畜牧水產局下屬單位
第三節 農業機械管理站
農業機械管理站下屬單位
第四節 經濟作物局
經濟作物局下屬單位
林 業 志
第一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森林面積與蓄積量
第二節 樹種及其分佈
一、用材林
二、經濟林
三、防護林
四、特種用材林
五、竹林
第二章 山林權屬變更
第一節 山林權改革
第二節 林木入社
第三節 林權調整
首次調整
第二次調整
第三次調整
第四節 林業“三定”
一、穩定山林權
二、劃定自留山
三、建立林業生產責任制
第三章 造林育林
第一節 採種育苗
一、採種
二、育苗
三、良種引進
第二節 植樹造林
一、造林面積
二、林業基地
三、造林組織形式
四、造林方法
五、“四旁”植樹
第三節 林木撫育
一、幼林撫育
二、成林撫育
三、墾複
四、封山育林
第四章 森林保護
第一節 護林防火
一、防火組織
二、宣傳發動
三、防火設施
四、用火管理
第二節 病蟲防治
第三節 林政管理
一、計劃管理
二、採伐審批
三、木材銷運管理
四、以法治林
第五章 木材生產
第一節 采 伐
一、生產數量
二、採伐工藝設計
三、採伐工具
四、生產組織
第二節 集 運
一、集材
二、外運
第三節 木材防洪
一、防洪機構
二、搶險隊
三、防洪設施
第六章 林副產品
一、松脂
二、油茶籽
三、油桐籽
四、山蒼籽
五、烏桕籽
六、板栗
七、橡籽
八、棕片
九、竹筍
第七章 林業機構
第一節 行政管理機構
一、林業委員會
二、護林防火委員會
三、綠化委員會
四、林權調解處理辦公室
五、木材檢查站
第二節 事業單位
一、林業工作站
二、林業科學研究所
三、林業規劃隊
四、國有林管理站
五、種苗站
六、營林公司
七、國營苗圃
八、國營經營林場
九、林業基本建設勘察設計隊
十、林產工業公司
第三節 企業單位
一、木材採購站
二、國營伐木場
三、林業汽車保修站
四、木材經營總公司

工 業 志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節 私營工業
第二節 公私合營工業
第三節 地方國營工業
第四節 集體工業
一、縣辦集體
二、鄉(鎮)村辦集體
第五節 聯營工業
第二章 行 業
第一節 森 工
一、木竹採伐
二、木製品
三、竹製品
第二節 食 品
一、釀造
二、罐頭
三、糧油
四、糕餅
五、製糖
六、制茶
七、屠宰
八、其他
第三節 化 學
一、松香松節油
二、化肥
三、活性炭
四、電石
五、結晶硅
六、塗料
七、化學漆
八、蚊香
第四節 造 紙
一、土紙
二、機製紙
第五節 建 材
一、石灰
二、磚瓦
三、水泥
四、水泥製品
五、白石米
六、人造大理石
第六節 電 力
第七節 機 械
一、設備製造
二、設備修配
第八節 陶 瓷
一、日用陶瓷
二、工業瓷
第九節 電子工業
一、電視差轉機
二、其他
第十節 印 刷
第十一節 工藝美術
一、竹編工藝品
二、木製工藝品
三、金銀首飾
四、人造琥珀
第十二節 紡織縫紉
一、紡織
二、縫紉
第十三節 礦 冶
一、採礦
二、冶鍊
第十四節 其 他
一、棕棉加工
二、草藤製品
三、五金日雜用品
四、自來水
五、塑料製品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節 機 構
一、工業局
二、二輕局
三、尤溪縣經濟委員會
四、二輕集體工業聯社
五、鄉鎮企業管理局
第二節 企業管理
一、地方國營企業
二、二輕集體企業
三、鄉鎮企業
水 電 志
第一章 勘測設計
一、尤溪
二、青印溪
三、高洲溪
四、后亭溪
五、源湖溪
第二章 電 站
第一節 骨幹電站
一、後山連電站
二、林源電站
三、坪寨水輪泵站
四、洋中電站
五、和平電站
六、坂面水輪泵站
七、香湖電站
八、金雞車電站
九、江下電站
十、蘆坪電站
十一、大坪電站
十二、長嶺電站
十三、湖裡橋電站
十四、柳塘水庫壩后電站
十五、國坪電站
附:青印溪六級電站
第二節 一般電站
一、現存電站
二、報廢電站
第三章 電 網
第一節 縣 網
一、線路
二、裝機
三、變電
第二節 鄉 網
一、西濱鄉網
二、湯川鄉網
三、聯合鄉網
四、中仙鄉網
五、溪尾鄉網
六、洋中鄉網
七、坂面鄉網
八、池田鄉網
第四章 用 電
第一節 工業用電
第二節 農業用電
一、電灌站
二、噴灌站
第三節 生活用電
一、照明
二、加工
三、煮飯
四、文化生活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節 行政管理機構
第二節 生產管理
一、電網管理
二、電站管理
第三節 技術管理
一、職工培訓
二、工程審批許可權
三、技術改造和革新
第四節 安全管理
一、規章制度
二、安全檢查和周期維修
三、主要防範措施
附:重大事故
附記 火電廠

交 通 志

第一章 陸 路
第一節 古 道
第二節 公 路
一、省道
二、縣道
三、鄉道
四、村道
五、林業專用道
第三節 鄉村大道
第四節 森林鐵路
第二章 水 路
第一節 航 道
一、尤溪
二、文江溪
三、清溪
四、青印溪
五、高洲溪
第二節 渡 口
一、行人渡口
二、汽車渡口
第三節 碼 頭
一、尤溪口碼頭
二、西濱碼頭
三、劉坂碼頭
四、雍口碼頭
五、大排碼頭
六、源湖碼頭
七、梅仙碼頭
八、福州門碼頭
九、街面碼頭
第三章 橋 梁
第一節 木 橋
一、文明橋
二、利見橋
三、新橋
四、蓬萊橋
五、八字橋
第二節 石 橋
一、石板橋
二、石拱橋
第三節 鋼筋混凝土橋
一、雙曲拱橋
二、簡支梁橋
第四節 鋼索橋
第四章 運 輸
第一節 客 運
一、抬轎
二、汽車載運
三、船運
第二節 貨 運
一、肩挑
二、拖轆
三、板車、獨輪車推運
四、牛車、馬車載運
五、自行車、三輪車載運
六、摩托車運輸
七、拖拉機運輸
八、汽車運輸
九、森林火車運輸
附:尤溪口火車站
十、船運
附:閩江航運公司尤溪口航運管理站
十一、筏運
第三節 搬運裝卸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節 路政管理
一、公路養護
附:先進單位
二、路面監控
三、交通監理
第二節 航政管理
一、航道整治
二、木帆船檢丈、簽證
三、安全措施
附:惡性事故
第三節 行政管理
第四節 經營管理
一、運價
二、聯運
三、經濟責任制
郵 電 志
第一章 機 構
一、鋪遞
二、民信局
三、郵政局
四、報話營業處
五、電話管理室
六、遞步哨
七、郵電局
第二章 郵 政
第一節 郵 路
一、省內郵路
二、縣內郵路
三、農村投遞路線
四、城區投遞段道
第二節 設 施
一、運輸設備
二、營業、分揀設備
第三節 業 務
一、函件
二、包裹
三、匯兌
四、報刊發行
五、郵政儲蓄
六、機要通信
第三章 電 信
第一節 電 報
一、網路
二、設備
三、業務
第二節 長途電話
一、網路
二、設備
三、業務
第三節 市內電話
一、網路
二、設備
三、業務
第四節 農村電話
一、網路
二、設備
三、業務
第四章 企業管理
第一節 生產勞動管理
第二節 技術質量管理
第三節 財務制度
商 業 志
第一章 商業所有制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集體商業
一、供銷合作社
二、合作商店(合作小組)
三、鄉鎮集體商業
四、其他集體商店
第三節 公私合營
第四節 國營商業
第五節 聯營商業
第二章 集市貿易
第一節 圩 集
一、場所
二、交易
第二節 物資交流會
第三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糧油、飼料
一、糧油收購
二、糧油銷售
三、飼料購銷
第二節 副食品
一、畜禽
二、食鹽
三、蔬菜
第三節 木 材
一、收購
二、銷售
第四節 土特產品
一、柴片
二、毛竹
三、木炭
四、茶葉
五、柑桔
六、地產中藥材
七、其他
第五節 糖、煙、酒
一、食糖
二、煙
三、酒
第六節 百 貨
第七節 針、紡織品
第八節 五金、交電、化工
第九節 金屬、建材、機電設備
第十節 農業生產資料供應
一、肥料
二、農藥
三、農機具
四、耕牛
第十一節 石 油
第十二節 藥品、醫療器械
第十三節 廢舊物資
第四章 飲食服務業
第一節 飲食業
附:名菜、小吃簡介
第二節 服務業
一、旅社
二、照相
三、理髮
四、浴池
第五章 對外貿易
一、松香
二、香菇
三、蘑菇罐頭
四、山蒼籽油
五、白石米
六、金柑
七、松節油
八、瓷器
九、竹編工藝品
第六章 管 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一、商業局
二、糧食局
三、縣供銷合作社
四、專賣局
五、外貿局
六、物資局
第二節 儲運管理
一、倉儲
二、運輸
第三節 財務管理
一、資金管理
二、費用管理
第四節 計劃商品管理
第五節 經營責任制
工商行政管理志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一節 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二節 物價委員會
第三節 其他機構
一、市場管理委員會
二、打擊投機倒把指揮部
第二章 市場管理
第一節 圩集管理
第二節 經營監督
第三節 管理費徵收
第四節 度量衡管理
第三章 私營工商業改造
第四章 企業登記管理
第一節 登 記
一、工業企業登記
二、商業企業登記
第二節 監 督
第五章 商標廣告管理
第一節 商標管理
第二節 廣告管理
第六章 經濟合同管理
第一節 合同鑒證
第二節 調解仲裁
第七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計劃價格
第二節 市場調節價
第三節 物價變動
第四節 物價檢查
財政稅務志
第一章 財政體制
第二章 財政收入
第一節 預算內收入
第二節 預算外收入
第三節 上級補助收入
一、預算內補助收入
二、預算外補助收入
第三章 財政支出
第一節 預算內支出
第二節 預算外支出
第三節 上解支出
第四章 財政管理
第一節 行政事業費預算管理
一、行政經費
二、公費醫療費
第二節 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
第三節 企業財務管理
一、流動資金管理
二、成本管理
三、企業利潤分配
四、清倉查庫,清產核資
第四節 凍結存款
第五節 鄉鎮財務管理
第六節 審計監督
第五章 賦稅沿革
第一節 農業稅
第二節 工商各稅
第三節 現行稅政法
一、流轉各稅
二、收益各稅
三、特定各稅
四、地方各稅
金 融 志
第一章 金融機構
第一節 地方金融機構
第二節 國家銀行分支機構
第三節 信用合作社
第四節 保險機構
第二章 貨 幣
第一節 種 類
一、銀幣
二、銅幣
三、廣豫票
四、華通票
五、黃花崗銀角
六、法幣
七、關金券
八、金圓券
九、蘇區貨幣
十、人民幣
第二節 流 通
一、流通方式
二、流通量
三、流通量分佈
第三章 金融業務
第一節 存 款
一、單位存款
二、城鄉個人儲蓄
第二節 貸 款
一、農業貸款
二、工業貸款
三、商業貸款
四、基本建設、技術措施貸款
第三節 現金管理
第四節 結 算
第五節 外匯解付
第六節 會計出納
一、會計核算制度
二、財務管理辦法
三、現金出納工作
第七節 收兌金銀
第八節 代理髮行債券
一、公債
二、國庫券
第九節 保險業務
城鄉建設志
第一章 縣城建設
第一節 城 牆
第二節 街巷橋樑
一、街巷
二、橋樑
第三節 房 屋
附:大埔山住宅區建設
第四節 供水排污
一、供水工程
二、下水道
第五節 供 電
第六節 園 林
一、半畝塘
二、尤溪公園
三、沙洲公園
四、庭院小園林
第二章 鄉鎮駐地建設
第一節 尤溪口鎮
第二節 梅仙鄉
第三節 聯合鄉
第四節 西濱鄉
第五節 洋中鄉
第六節 湯川鄉
第七節 溪尾鄉
第八節 中仙鄉
第九節 台溪鄉
第十節 坂面鄉
第十一節 池田鄉
第十二節 八字橋鄉
第十三節 管前鄉
第十四節 團結鄉
第三章 村莊建設
第一節 公用建築
第二節 農 房
第四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建築隊伍
第二節 建築技術
第五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三廢”治理
第二節 環境衛生治理
第三節 環境美化
第四節 水土保持
第六章 建設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房地產管理
第三節 規劃管理

政 黨 志

第一章 中國國民黨
第一節 組 織
一、縣黨部
二、區黨部、區分部
第二節 活 動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解放前黨領導的革命活動
一、中共南沙尤支部活動
二、中共閩江特委武工隊活動
三、連雲貧農團活動
四、竹峰革命活動
五、香湖游擊班活動
第二節 黨 員
第三節 基層黨組織
第四節 縣委員會
第五節 代表大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節 機關黨組(委)
第七節 宣傳教育
第八節 紀律檢查
第九節 統戰工作
一、敦促尤溪和平解放
二、瓦解土匪
三、落實統戰政策
四、推薦非共產黨員人士(以下簡稱非黨人士)擔任有關機構領導職務
五、其他統戰工作
第十節 中心工作
政 權 志
第一章 權力機構
第一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一、首屆會議
二、第二屆會議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一、代表選舉
二、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三、人大常委會的工作
附:選舉國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二章 行政機構
第一節 縣 署
第二節 縣公署 縣政府
第三節 縣人民政府
第四節 基層政權
第三章 議政機構
第一節 參議會
第二節 人民政協
一、委員會會議
二、辦事機構
三、主要工作

群 團 志

第一章 職工組織
第一節 民國時期職工組織
第二節 新中國的工會
一、組織機構
二、主要活動
三、代表會議
第二章 青少年組織
第一節 童子軍
第二節 三民主義青年團
一、組織
二、活動
第三節 少年先鋒隊
一、組織
二、主要活動
三、代表會議
第四節 共產主義青年團
一、組織機構
二、主要活動
三、代表會議
第三章 婦女組織
第一節 婦女運動委員會
第二節 婦女聯合會
一、組織機構
二、主要活動
三、代表會議
第四章 農民組織
第一節 農民協會
第二節 貧下中農協會
第五章 工商業者組織
第一節 商 會
第二節 工商聯合會
第三節 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六章 僑台組織
第一節 歸國華僑聯合會
第二節 台灣同胞聯誼會
第七章 其它組織
第一節 中蘇友好協會
第二節 抗美援朝分會
第三節 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
第四節 科學技術協會

司 法 志

第一章 公 安
第一節 剿 匪
第二節 鎮壓反革命
第三節 刑 偵
第四節 治 安
一、禁煙,禁賭
二、槍支和爆炸物品管理
三、特種行業管理
四、查禁淫穢物品
五、交通管理
六、改造四類分子
第五節 戶籍管理
第六節 監 押
第七節 消 防
第二章 檢 察
第一節 刑事檢察
第二節 法紀檢察
第三節 經濟檢察
第四節 林業檢察
第五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六節 監所檢察
第三章 審 判
第一節 刑事審判
第二節 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審判
第四節 林業審判
第五節 平反冤假錯案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法制宣傳
第二節 基層調解
第三節 公證工作
第四節 律師工作
勞動人事志
第一章 工 人
第一節 隊 伍
一、就業人數
二、用工形式
第二節 管 理
一、勞動力調配
二、臨時工轉為固定工
三、落實政策
四、改革用工制度
五、文化補習、技術培訓
六、獎懲
七、退休退職
附:縣勞動服務公司
第三節 工資勞保福利
一、工資(幹部工人合併記述)
二、勞動保護
三、福利
第二章 干 部
第一節 隊 伍
一、人數
二、來源
三、文化、年齡結構
第二節 管 理
一、分級管理
二、領導幹部考核任免
三、培訓
四、下放
五、獎懲
六、退職、退休、離休
第三節 工資 福利
一、工資
二、福利
第三章 上山下鄉知識青年
第四章 管理機構
一、勞動局
二、知青辦
三、人事局
四、編製委員會
民 政 志
第一章 優 撫
第一節 群眾優待
第二節 政府補助
第三節 撫 恤
第四節 擁軍優屬
一、支前
二、擁軍優屬活動
第二章 安 置
第一節 復退軍人安置
第二節 移民安置
第三章 救濟 福利
第一節 災害救濟
第二節 困難救濟
一、春夏荒救濟
二、冬寒救濟
第三節 農村“五保”
第四節 收養孤老
第五節 收容遣送
第六節 福利企業
第四章 扶 持
第一節 扶持革命老區
第二節 扶持畲區
第三節 扶持貧困戶
第五章 信 訪
第六章 婚姻事務
第一節 宣傳貫徹婚姻法
第二節 婚姻登記
軍 事 志
第一章 武裝防務
第一節 駐 軍
一、清代駐軍
二、民國駐軍
三、解放后駐軍
第二節 地方武裝
一、衛所
二、鄉勇
三、民團
四、壯丁警備隊、義勇壯丁隊
五、警察局
六、國民兵團
七、警衛班、警備班
八、民眾自衛隊
九、保安警察隊、常備自衛隊
十、公安隊
十一、人民武裝部
第三節 防 務
一、設施、機構
二、防空演習
第二章 兵 役
第一節 招募役
第二節 義 務 役
第三節 志 願 役
第三章 民 兵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思想教育
第三節 訓 練
第四節 重要活動
一、民兵代表會
二、比武、比賽、點驗
三、“三落實”表彰大會
附:先進單位和個人
第四章 兵事記略

教 育 志

第一章 學宮 書院 社學 私塾
一、學宮
二、書院
三、社學
四、私塾
第二章 幼兒園
一、園(班)設置
二、學制課程
三、教養教育
第三章 小 學
一、學校設置
二、學制課程
三、教育、教學
第四章 中 學
第一節 普通中學
一、學校設置
二、學制課程
三、教育、教學
第二節 職業中學
第五章 中等專業學校
第一節 師範學校
第二節 衛生進修學校
第三節 技工學校
第六章 成人業餘教育
第一節 農民文化教育
第二節 幹部職工文化教育
第三節 教師進修學校
第七章 教 師
第一節 隊 伍
第二節 待 遇
一、經濟待遇
二、政治待遇
第八章 經 費
第一節 政府投資
第二節 群眾集資
第九章 勤工儉學
第十章 管理機構
科 技 志
第一章 科研活動
第一節 林 業
第二節 農 業
一、作物育種
二、作物栽培
三、耕作制
四、肥料使用
五、畜牧水產
第三節 工業 交通
一、化工
二、輕工
三、電子
四、機械
五、交通
第四節 水利電力
第五節 醫藥衛生
第六節 其 他
第二章 科學普及
第一節 宣傳活動
第二節 技術培訓
一、水稻栽培培訓班
二、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
三、毛竹撫育管理技術培訓班
四、茶果栽培技術培訓班
第三節 科技諮詢
一、科技諮詢室
二、科技諮詢會
第三章 科技隊伍
第一節 人 員
第二節 待 遇
一、政治待遇
二、經濟待遇
第四章 科研組織
第一節 科研機構
一、農業科學研究所(簡稱農科所)
二、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三、畜牧水產研究所
四、林業科學研究所
五、醫藥衛生科學研究所
六、工業科學研究所
七、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簡稱情報所)
第二節 學術團體
一、尤溪縣科學技術協會(簡稱科協)
二、縣級各學會、協會、專業研究會
三、鄉鎮科普協會
四、鄉鎮學會、研究會
第三節 四級農科網
第五章 科技管理
第一節 機 構
一、中共尤溪縣委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簡稱“雙革”)委員會
二、尤溪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委)
三、尤溪縣地震辦公室(簡稱縣地震辦)
四、尤溪縣山區綜合開發辦公室
五、尤溪縣醫學學術考評委員會
六、尤溪縣工程技術幹部職稱評定委員會
七、尤溪縣農業技術幹部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
第二節 管 理
一、規劃管理
二、經費管理
三、成果管理

文 化 志

第一章 群眾文藝
第一節 活動場所
一、城區文化活動場所
二、農村文化活動場所
第二節 文藝創作
本縣歷代名人主要著作存目
第三節 民間文藝
一、山歌
二、民間故事
三、民間音樂
四、迎春燈會
第四節 文藝演出
第二章 戲 劇
第一節 劇種與團體
第二節 創作劇目選
第三章 電影 廣播 電視
第一節 電 影
一、放映
二、管理
第二節 廣 播
第三節 電 視
第四章 圖 書
第一節 藏書借閱
第二節 圖書發行
第五章 報刊 新聞報道
第一節 報 刊
第二節 新聞報道
第六章 檔案 資料
第一節 檔 案
第二節 資 料
第七章 志書編纂
第一節 舊 縣 志
第二節 南溪書院志
第八章 文物勝景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遺址
一、梅仙遺址
二、新橋遺址
三、西洋遺址
第二節 古墓葬
一、五代盧母鄭氏墓
二、天湖田濡墓
第三節 古建築
一、文廟
二、南溪書院
三、金魚井
四、沈福門
五、羅漢寺
六、白鶴樓
七、吉祥寺
八、闇亭寺
第四節 古石刻
一、《韋齋舊治》碑
二、《高山流水》石刻(豎書)
三、《從善如登》石刻(橫書)
四、《飛甘亭》石刻(橫書)
第五節 其他文物
一、革命烈士墓
二、科坑厝紅軍標語群
三、《紫陽朱氏建安譜》
四、朱熹手跡板聯
五、田頊墓誌銘:
六、夫人宮戲文《壁畫》
七、縣博物館1985年主要館藏文物
第六節 勝 景
一、倒排岩
二、明山湖
三、蓬萊山
四、龍門古洞
五、天橋
六、柳塘水庫
七、沙洲公園
八、福星塔
體 育 志
第一章 群眾體育
第一節 民間傳統體育
一、武術
二、划龍舟
三、舞龍燈
四、拔河
五、爬山
六、跳繩
七、踢毽
八、棋類
第二節 職工體育
第三節 農民體育
第二章 學校體育
第一節 幼兒園體育
第二節 小學體育
第三節 中學體育
第三章 競技體育
第一節 縣運動會
第二節 參加地(市)以上競賽
一、田徑
二、球類
三、射擊
第四章 機構 設施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設施 經費
一、設施
二、經費
醫藥衛生志
第一章 醫療機構
第一節 縣級醫院
一、尤溪醫院
二、尤溪縣衛生院
三、尤溪縣醫院
四、尤溪縣中醫院
第二節 鄉(鎮)衛生院(所)
第三節 村衛生所
第四節 廠礦學校機關醫療室
第五節 私人診所
第二章 衛生 防疫 保健
第一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二節 傳染病防治
第三節 地方病防治
第四節 婦幼保健
一、推廣新法接生
二、普查普治婦科病
三、幼兒保健
第五節 衛生監測監督
一、工廠衛生監測監督
二、食品業衛生監測監督
三、學校衛生監測監督
第六節 計劃生育技術
第三章 醫 療
第一節 中 醫
一、內科
二、針灸科
三、蛇傷科
四、骨傷科
五、青草科
附:民間中草藥驗方
第二節 西 醫
一、外科
二、內科
三、五官科
四、婦產科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
第四章 醫藥衛生隊伍
第一節 中 醫
第二節 西 醫
第三節 鄉村醫生
第四節 護理人員
第五章 人民健康水平
第一節 生長發育
第二節 死亡率及死因構成
第三節 平均壽命
第六章 藥店與藥材
第一節 葯 店
第二節 地產藥材
第三節 制 葯
第七章 醫藥管理
第一節 醫政管理
一、機構人員與管理
二、公費醫療管理
第二節 葯政管理
附:本縣主要醫學著作選目

風 俗 志

第一章 歲時節日
第一節 傳統節日
除夕
春節
元宵
端午
第二節 法定節日
第二章 生活習俗
第一節 勞 動
第二節 飲 食
第三節 衣 著
衣褲
襪和帽
第四節 房 屋
第五節 娛 樂
第三章 婚喪喜慶
第一節 婚 嫁
第二節 生 育
第三節 祝 壽
第四節 建 房
第五節 喪 葬
第四章 交際禮節
第一節 交往接待
第二節 筵 宴
食品
席次
賓次
第三節 稱 呼
陌生人
家人親屬
姻親
社會人際
第五章 宗族家庭
第一節 族規鄉約
第二節 倫理觀念
第三節 祭祖掃墓
第四節 分家立戶
第六章 道德風尚
第一節 惜物節支
第二節 敬老恤孤
第三節 鄉鄰互助
第四節 熱心公益
第五節 尊師愛徒
第六節 五講四美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佛 教
寺庵
教徒和教儀
第二節 道 教
宮觀
教徒和教儀
第三節 基督教
教堂
教會教徒與活動
第八章 其他迷信活動
擇吉
算命合婚
看風水地
做道場法事

方 言 志

第一章 聲韻調系統
第二章 同音字表
第三章 文白異讀
一、聲母不同
二、韻母不同
三、聲調不同
第四章 連讀音變
第一節 變 調
第二節 變 聲
第五章 尤溪話和普通話比較
第一節 語音比較
第二節 辭彙比較
一、尤溪話的特殊辭彙
二、構詞法比較
三、常用詞比較
第三節 句子比較
第六章 標音舉例
第七章 縣內各小區方言
第一節 各小區方言的聲母、韻母和聲調
一、池田話
二、洋中話
三、西濱話
四、湯川話
五、中仙話
六、街面話
第二節 常用詞說法比較舉例
附錄:人 物 志
附 錄
一、舊《尤溪縣誌》序選
二、重要文件選
三、古代詩文選
本志編纂始末
《尤溪縣誌》資料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