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運河

東莞運河

東莞運河是20世紀60年代開挖的一條人工河,全長103公里,是廣東省最長的運河。東莞運河始於橋頭鎮建塘口,流經13個鎮街自長安注入珠江。2004年10月,東莞市在橋頭鎮建成石馬河調污工程,把石馬河水調入東莞運河,形成一條貫穿全市22個鎮街,自東——北——西三向環繞全市的“護市河”,全長約179公里,匯水面積佔全市面積的三分之二。

東莞運河,是東莞人民用智慧和雙手創造的水利工程歷史奇迹。其實,這運河古即有之,只是當時叫護城河。莞人為防洪澇災害,動員數十萬社員,在1957年12月13日正式開始運河工程。奮戰近一年時間,1958年5月1日,東莞運河通水,起自東城峽口,經莞城至石鼓流入東江南支流,全長19.5公里,底寬20米。1970年1月,第二期東江引水工程動工,上伸下延連接而成,全長103公里環抱半個東莞。1975年,第三期運河擴建工程,河底擴寬至35米。

運河歷史


流經莞城的河段長2.5公里,是東莞運河上最亮麗的河段,人們親切地稱它為“莞城運河”。它像一條巨大的綠色翠帶繞在莞城的腰間,而橫跨在運河上的六座便橋,宛若六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這條翠帶上。在改革開放春風沐浴下的莞城運河,春意盎然:兩岸的馬路寬敞順暢,兩岸的樓宇鱗次柑比,兩岸的商鋪琳琅滿目,兩岸的汽車熙來攘往。特別是莞城運河的夜間景觀,多彩迷人:每到夜晚,華燈競放,河岸上的照明燈,護欄上的庭園燈,護堤上的變色燈,護坡上的泛光燈,便橋上的藝術燈,交相輝映,形成五里長河流光溢彩的盛景。
運河夜景
運河夜景

污染之痛


1957年冬開挖東莞運河
1957年冬開挖東莞運河
對東莞來說,運河曾經是東莞之痛。東莞環境保護,以治水為先。對東莞來說,運河曾經是東莞之痛。為了還市民碧水藍天,東莞市政府從2002年開始鐵腕治水。至今,東莞已先後投入100多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東莞市環保局表示,預計到2012年將基本建成配套次支管網工程,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0%以上。
東莞運河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澇和農業灌溉,早期也為沿線城鎮提供飲用水源。八十年代以前的東莞運河水質相當良好,1989年監測統計數據顯示,污染指數年均值僅0.19(單項污染指數低於或等於1為達標),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所有監測項目均無超標。
從1990年開始,東莞運河水質逐年變壞,污染指數年均值從1990年的0.16急升到1995年的3.89,1999年下降為1.91。水質由1990年的三類水,1991年、1992年下降為四類水,1993年開始水質全面惡化為五類、劣於五類水。據1999年監測報告,運河主要水質指標有四個項目超標,其中:石油類超標17.8倍,氨氮超標3.09倍,溶解氧比標準值低接近一半,總磷超標0.26倍。總體而言,在90年代,東莞運河主要受到石油類和氨氮的污染,特別是石油類超標程度非常嚴重。
東莞運河南城河段
東莞運河南城河段
2000年以來,東莞運河水質污染仍屬重度污染,2003年以來,污染成分增多,超標項目進一步增加。污染指數年均值出現反覆,2000年為1.6,2001年下降為1.2,2002年上升為1.44,2003年為最高值1.86,2004年為1.84,2005下降為1.61。據2004年全年監測統計數據表明,運河水質為劣五類,有八個主要項目超標,其中:石油類超標3.77倍,氨氮超標10.57倍,溶解氧為1.8mg/L大大低於標準值(5mg/L),總磷超標3.69倍,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超標3.63倍,生化需氧量超標2.01倍,糞大腸菌群超標1.4倍,化學需氧量超標0.76倍。總體而言,2000年以來,東莞運河水質污染仍然嚴重,石油類污染有所下降,氨氮類污染上升。
各種水污染物大量排河、河道淤積堵塞、水流不暢、水環境基礎設施能力有限等是造成東莞市運河水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東莞運河的污染原因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工業廢水污染
近二十年來,運河流域工業快速發展,工業廢水對運河水體污染造成較大影響。工業廢水主要來源於重污染企業,2000年以前,運河流域鎮街引進、建成了一批重污染企業。據統計,運河流域內重點污染企業共有919家,佔全市重點污染企業總數的73.4%,日產生廢水量達16.72萬噸。其中不少重污染企業,特別是“四純兩小”(即純電鍍、漂染、洗水、印花和小規模製革、造紙企業)重污染企業,環保設施簡陋,企業環保守法觀念不強,存在偷排偷放現象,對運河造成嚴重污染。
生活污水污染
2006年,運河流域居住人口達到728.22萬人,平均日污水產生量達到264.77萬噸。其中:石馬河流域7個鎮,居住人口達到203.75萬人,平均日污水產生量達到68.44萬噸;寒溪河流域10個鎮,居住人口達到196.19萬人,平均日污水產生量達到77.88萬噸;市區4個街道,居住人口達到130.5萬人,平均日污水產生量達到50.06萬噸;下游地區4個鎮,居住人口197.78萬人,平均日污水產生量達到68.39萬噸。上述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經治理直接向運河排放。
畜禽養殖業污水污染
2005年初,“四清理”前統計表明,東莞運河沿線22個鎮街共有豬場12550個,生豬171萬頭;家禽場534個,家禽722萬羽。畜禽養殖業年排放糞尿污水量達166萬噸,基本上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致使河水中氨氮、總磷含量高,使河水發臭。
淤泥、垃圾污染
近二十年的污染物在東莞運河沉澱淤積,沉澱的沙土及腐爛有機質厚度在1-3.5米,造成河水嚴重的二次污染;沿線部分鎮街設置的垃圾堆放場靠近運河,造成垃圾進入河道,污染水體也造成淤積。同時,運河水污染后富含營養物,造成大量的水浮蓮繁殖,堵塞河道,減緩水流速度,腐爛后又造成水體污染。此外。東城水廠、第二水廠、第三水廠的反衝洗水、污泥均進入運河,每天估計在十幾噸以上,而且均進入到城區段。
石馬河調污工程調入污水
石馬河流域集水面積1249平方公理(其中:東莞673平方公里)。東深供水工程採取封閉式供水以後,石馬河恢復了天然流向,從橋頭鎮新開河口注入東江。為確保東江飲用水源的安全,該市決定建設石馬河調污工程,將石馬河流域的全部污水共100萬噸/日(包括深圳觀瀾河40萬噸/日,該市沿線6鎮45萬噸/日以及惠州潼湖河的部分污水)調入運河。這些污水的調入加重了運河的污染程度,改變運河功能,運河成為了排污河。
缺乏源頭活水
東莞運河原自東江取水,但由於東江過度采砂,水位下降,造成運河源頭新鮮水補給嚴重不足。特別是乾旱期,整個運河流域的天然產水量接近於零,而接納的污水量達到360萬噸/日,污水長期全線滯留,致使運河基本喪失自凈能力。

治污之路


三年內拒絕1484項污染項目,“黑”運河開始華麗轉身,在部分運河河段總能看到青綠的河水。
東莞運河、石馬河等主要河流都因為黑臭曾被人戲稱為“黑龍江”。為了甩掉“黑臭”帽子,東莞開始整治重點污染源,強化企業污染治理。
2005年,印發《東莞市重點污染企業整治方案》,分期、分批關閉241家“四純兩小”企業;2006年,印發實施《東莞市造紙行業整治工作方案》,全面關閉了年產5萬噸以下的30家造紙企業;保留95家造紙企業,並督促減少廢水排放。
整治的同時,市環保部門制訂“三個不批”措施,即採用國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後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項目不批;位於東江上中游地區、石馬河、寒溪河、東引運河流域的重污染項目不批;已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項目不批。近三年全市共拒批污染項目1484項。
排污監控
353家重污染企業被在線監控,在整治企業排污的基礎上,市環保部門開始想方設法強化對企業排污進行監控。
2005年印發實施的《東莞市污染源治理設施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方案》,使得國控、省控和市控重點污染源企業全面實行了環保設施在線監控(監測)。全市已完成353家重污染企業的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實現319家企業在線監控數據與市環保部門聯網。
同時,東莞還加大對企業排放廢水的民間監督力度。2007年10月起實施《東莞市獎勵舉報違法排放工業廢水行為暫行辦法》,截至2010年7月31日,全市共受理有獎舉報案件135件,查實78件,發放獎金174.07萬元。
污水收集
東莞成功治水,離不開投資上百億的環保工程,預計2012年處理率超過九成。
2002年以來,東莞先後投入100多億元,建成了31座污水處理廠,其中二級污水處理廠30座,日處理污水172.5萬噸;一級水質凈化廠1座,處理能力260萬噸/日。並建成截污管網總長740多公里,建成預計到2012年基本建成配套次支管網工程,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0%以上。
2003年至2006年,東莞累計投入10.1億元,共整治61條(段)內河涌,總長195公里,清理淤泥52.2萬噸,改造堤岸55.9公里,綠化19.8公里。
2005年4月,全市開展清理畜禽養殖行動,對禁止養殖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全面清拆,削減的污染物排放相當於1500萬人口的污染量。
2007年底,東莞又制訂實施運河綜合整治方案,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方針,對285公里的運河水系和鎮街沿線內河湧進行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
整治成效
全面治理廢水,終還運河碧水新顏,運河部分河段有清水有魚游。根據統計,該市重點工業企業總數從2006年的799個上升至2009年的1245個,但是廢水排放總量卻從2006年的32104.30萬噸下降至2009年的27135.17萬噸,2006年和2009年的排放穩定達標率分別為93.35%和99.71%。
作為東莞污水治理的典型案例,東莞運河的監測結果則表明,其綜合污染指數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實現三年水質好轉。其中:2007年綜合污染指數為16.57,2008年為13.79,2009年上半年為13.07,污染明顯減輕。
運河水體的黑臭現象已經基本消除,在部分運河河段總能看到青綠的河水,甚至能看到河中魚兒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