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眼科縱覽

國際眼科縱覽

《國際眼科縱覽》雜誌(原刊名《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1964年創刊,雙月刊。系由衛生部主管、中華醫學會與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眼科學情報性學術期刊。

期刊簡介


發展歷史

《國際眼科縱覽》 雜誌其前身為1964年1月13日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中國國外科學技術文獻編譯委員會、中國醫學科學院科學情報研究室主辦的《醫學文摘第十分冊—眼科學》。1977年初更名為《國外醫學參考資料眼科學分冊》。從1979年第3期開始,根據國家科委(78)國科發字501號文件,將《國外醫學參考資料》改名為《國外醫學》,《國外醫學參考資料眼科學分冊》改名為《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自1981年開始,經中國科技情報編譯出版委員會批准,本刊轉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出版,主管單位為衛生部。2003年12月調整到中華醫學會主辦,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為第二主辦單位。2006年2月更名為《國際眼科縱覽》。

獲獎情況

《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在1990年國外醫學系列雜誌第一次質量評比中獲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和衛生部科技司頒發的一等獎,1991年獲得北京市科技情報成果二等獎。

讀者對象

《國際眼科縱覽》是我國較早的眼科專業雜誌之一,以中、高級眼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者為主要對象。

主要欄目

主要以綜述、編譯和文摘等欄目形式,報道國內外眼科學在基礎研究及臨床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進展和新經驗,在國內眼科繼續教育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

編輯部成員

歷任總編輯為張曉樓、張士元,現任總編輯徐亮,編輯部主任李建軍。

投稿須知


該刊是我國衛生部主管、中華醫學會與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國外醫學》系列期刊之一,是以中、高級眼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者為主要對象的中央級眼科醫學科技情報期刊。本刊主要以綜述、編譯和文摘等形式,報道國際眼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進展和新經驗,為促進我國眼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該刊不定期增設國際學術交流欄目,內容為近1年內作者親自參加的本專業的國際學術會議、國外考察報告等。

來稿要求

來稿應具科學性、邏輯性,並有理論和實踐意義。文字務求準確、精練、通順、重點突出。綜述及論著性稿件每篇來稿時請交稿件處理費30元,請作者以郵政匯款方式及時匯至編輯部(勿交個人)。本刊歡迎網上投稿,請登陸本刊網站,到“作者在線投稿”模塊,註冊后按提示進行投稿。來稿請務必註明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的手機號及Email地址,以便及時聯繫。投稿時請同時簽署“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論文投送介紹信及授權書”(模板在雜誌網站可下載)。以電子郵件(Email)方式投稿的作者,請在郵件主題中註明“投稿”字樣。文稿所涉及課題如獲得國家或省部級基金等項目資助時,請在文稿中註明,並附基金資助項目證書(包括項目編號)的複印件。

綜述類稿件

選題應能反映本學科、本專業重要問題的新進展,文字精鍊(不包括參考文獻4500字以內),內容詳實,有分析有綜合,為增加文稿可讀性,可附必要的圖、表。文題一般不超過20字,簡明確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內容。中文摘要應概括全文要點,包括綜述的目的、此領域的新進展和總結等三部分,不要寫成前言或結論。關鍵詞一般列出3~5個,儘可能選用《MESH詞表》上的主題詞。中譯名按《漢語主題詞表》及《醫學主題詞註釋字順表》或最新版本《英漢醫學辭彙》標示。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可作為關鍵詞標出。2012年起,本刊的綜述類文稿增加了英文摘要及英文關鍵詞,請作者投稿時注意補充。正文中引用參考文獻處採用順序編碼標註制(按文獻出現的先後順序用方括弧標註阿拉伯數字編排的序號),引用多篇文獻時,需將所編各篇文獻序號在方括弧內全部列出,各序號間用“,”分開;如遇連續序號,用“-”連接,略去中間序號。如:[1],[2-3],[3-5]。參考文獻要求精選,且為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主要是近5年內公開發表的原文文獻。引用文獻(包括文字和所表達的原意)請務必與原文核對無誤。投稿時的參考文獻格式:
1. 期刊:前3位作者姓名(3位以上作者后加“,等.”,英文文獻加“, et al.”). 文題. 刊名(外文刊名用PUBMED中規範縮寫名,中文刊名用全稱),年, 卷(期): 起頁-止頁. 例如:
[1] Zink JM, Grunwald JE, Piltz-Seymour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 optic nerve laser Doppler blood volume measurements and glaucomatous visual field progression. Br J Ophthalmol, 2003, 87(11): 1487-1491.
[2] The photographic screening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study (photo-ROP). Primary outcomes. Retina, 2008, 28(3 Suppl): S47-S54.
[3]王海燕, 王雨生, 胡丹, 等. 光動力療法治療國人常見脈絡膜新生血管疾病的長期隨訪觀察. 眼科, 2010, 19(4): 227-232.
2. 書籍:列出前3位作者(3位以上作者后加“,等.”).章節名,(In)見:××主編。書名。版次(第1版時可略).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頁-止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