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
古代皇帝授勛封爵舉行儀式時宣讀的冊文
中國古代皇帝授勛封爵舉行儀式時宣讀的冊文。古代,皇帝以勛封爵號授給異姓王、宗族、后妃等,都經過一種儀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讀授給封爵位號的冊文,連同印璽一齊授給被封人,稱為冊封。清代立皇貴妃、貴妃、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郡王長子、貝勒、貝子、公主、福晉、夫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等都稱為冊封。根據冊封對象的不同,所用冊的質地也不同,如封親王、親王世子和他們的福晉的冊用金質;封郡王、郡王福晉的冊用銀質飾金,封妃嬪則只有冊,不授給印璽。
皇帝授藩屬、諸侯、宗族、妃嬪與功臣和羈縻及土司等以封爵,皆舉行一定儀式,對受封者宣讀授給封爵名號的詔書。這種詔書叫“冊文”,簡稱“冊”。宣讀後,將冊文連同印璽授給被封人,稱冊封。清立皇后之禮稱冊立,余稱冊封,立皇后與封皇貴妃、貴妃、親王、親王世子皆金冊、金寶(印璽),封郡王及郡王福晉冊、印皆銀制飾金,封嬪有金冊而無印,封郡王長子、貝勒、貝子及郡主、郡君、縣主、縣君則皆用紙冊。
清朝冊封皇后,有三種形式:
一是皇帝到年齡選立皇后,舉行大婚,迎娶皇后入宮,冊封為皇后;
第二種是由皇貴妃、貴妃、妃、嬪晉陞而產為皇后;
第三種是追封皇后。
·妃嬪的冊封與皇后冊封存基本相同,只是不舉行大典,主要是頒發金冊、金印(封嬪有冊無印)。
在冊封妃嬪時,常有越級加封,也有因失寵而降級,或打入冷宮的。
所以妃嬪們的使運全掌握在皇帝一手之中,爭得皇帝寵愛是她們唯一的出路。
冊封制度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產生。這一制度沿襲到西周時期,又稱為西周禮儀制度中的一項極重要的內容。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五爵制,在西周時期已經建立,並十分完善。“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者”。
在此後直至清朝末期,歷朝歷代一直沿襲著這項制度和相應的儀式。在帝王向諸王、大臣、后妃等授予爵位、封號時,均有主持儀式的官員面對受封者,宣讀冊文。待冊封儀式結束后,便將冊書與印璽一同交給受封者,作為他受封的憑證和信物,永遠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