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風情

淮上風情

《淮上風情》是著名作家劉湘如先生早期的散文代表著作之一。是一部優秀的現實性專題性系列散文著作。是迄今為止關於淮河自然地理風貌和兩岸民俗風情的唯一著作。

介紹


該著作曾先後獲得國家水電部、國家淮委文委、上海社科文化著作等三個大獎。1982年—1985年間,由安徽文聯和中國作協聯合主辦全國部分作家一年一度“淮河筆會”,該著作者每年都是應邀作家之一,藉此機會沿淮河參觀和體驗生活,歷經四年時間對淮河流域的經濟、文化和風土民情進行採訪和考察,完成了這部具有重要價值和時代意義的著作。

有關狀況


《淮上風情》 劉湘如 著
學林出版社出版
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代理髮行
開本:32開 字數:180,000
1989年10月第一版
1990年8月第二次印刷
印數:1600——16,000冊
ISBN 7_80510_290_2/1·95
長淮之水清如苔,行人但覺心眼開。
古往今來,人們以無數美好的詩章,吟頌淮河,淮河如溫柔善良的慈母,哺育著兩岸的人民。
打開一部厚重的中國史冊,你會發現:淮河與長江、黃河一樣,是中國大地上一條古老的河流。而且,在淵源複雜的河流史中,淮河享有自己獨特的位置。由於她地外中原,支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廣闊的淮河流域。這裡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風光如畫,為裝點祖國的大好河山,發展民族經濟,作出重要的貢獻。又由於她的獨特地理位置,她還和秦嶺一起,構成以“秦嶺——淮河”為標誌的中國南北季候溫差的分水線。
數千年來,淮河流域的英雄兒女,在這塊土地上,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了淮河流域燦爛的文化。這兒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之一,至今仍可以見到眾多輝煌的歷史珍跡。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淮河流域的廣大人民,響應毛澤東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在沿淮兩岸修建了許許多多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和原有的名勝古迹一起,形成了相互映襯的沿淮旅遊區,猶如百花竟艷,燦若星辰,吸引了海內外遊子,激發起人們的種種情思。
哦,你想知道《西遊記》中描繪過的孫悟空的故居——那神奇的花果山水簾洞里的情景嗎?它就在淮河的下游……
你想知道古老的大運河在蘇北入江門戶的壯麗景象嗎?它在那裡與古淮河擦肩相視……
你想知道周恩來總理生命誕生的故地嗎?在淮安城中心鎮淮樓西北隅的小巷裡,至今還流傳著他的童年的故事……
你想知道揚威一時的楚霸王項羽最終怎樣悲傷地哭倒在愛妃虞姬墓前嗎?在淮河中游的汴河大堤和靈泗路側,至今仍遺留著那座高大的土冢呢……
你想知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的由來么?它竟然與淮水南岸透迤錯致的八公山絲絲相連……
你想領略淮河三峽之一的硤石口的風光么?傳說那是古代治水專家大禹用神斧劈就的……
你想傾聽黑龍潭的呼嘯聲么?一代文學巨子歐陽修曾在此流連忘返,留下了“今夜東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的優美詩句……
你欽佩楚相孫叔敖的政績和儉樸作風么?他親手領建的安豐塘,至今還在淮河南岸泛出美麗的清波……
你聽說過古代有個“為戀故國,三年不語”的傳奇式的息夫人么?她的故事在淮河上游的古息縣街頭俯拾皆是……
你知道淮河的發源地在哪兒么?你知道淮河的水妖無支祁,怎樣被大禹用一根鐵鏈子鎖在一口枯井裡的么?你知道河南桐柏山最高的太白頂上,那七尺見方的“淮井”里,成年累月地汨汨地響著的,是一種什麼聲音么?
……古老的淮河,幅員廣闊的流域,究竟包涵著多少令人神往的內容?流經豫、皖、蘇三省,馳騁兩千多里的淮河,它的精魄在哪裡?淮河的趾足涉及過哪些山川、平原?緬懷歷史,我們當怎樣萌生對於浩浩淮河深沉的憶念?站在高山之巔,依於淮水之畔,遠立兩准那些別工生面的古建築和新工程之上,我們見到的淮河又將給我們怎樣迥然不同的印象和感受呢?
所有這一切,我相信都是讀者們希望了解的。
很久以來,筆者作為生活於淮河流域的眾生之一員,就產生過一種希望更多地了解淮河的渴念。1982年—1985年,有關部門舉辦“淮河筆會”,一年一度,組織部分作家沿淮河參觀和體驗生活。這四年時間中,筆者借參加“淮河筆會”之機,先後對淮河流域的經濟、文化和風土民情進行了採訪和考察,完成了嚮往已久的夙願。
這裡呈獻給讀者的,就是這四年中考察和採訪的收穫。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感覺方式,把見到和聽到的東西告訴別人,以與大家分享,我也如此。這本小冊子,謹以一個旅行者的足跡為線索,自淮河下游洪澤湖和高郵湖入江口始,溯淮而上,逐步殿示,直至河南省桐柏山探淮源止,以此形成一個系列型的風情散文合集。這樣寫作的目的,旨在能使我的讀者和我一樣,按照時間和地點的推移順序,漸漸步入淮河流域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身歷其境般地瀏覽淮河流域誘人的風采。
在重溫這些旅歷時,我又好像再次經受一次淮河的洗禮。自然,我寫的僅是淮河流域的一鱗半爪,它遠不能作為淮河流域歷史和現實狀貌的概括。加上時間匆促,筆力所限,與讀者的要求肯定相距甚遠。然而作為一種嘗試,作為一種願望,能夠讓更多的同志了解淮河和淮河流域的土地,這將是我最大的滿足。
我誠懇地希望得到朋友們的批評和指正。
劉湘如
1986年9月28日


魯彥周
我對淮河有自己的特殊情感。
我並不是淮河邊上的人,我家鄉的水也不屬於淮河流域,我並不是喝淮河水長大的,但這並不妨礙我熱愛淮河。
從50年代初開始,我就風塵僕僕來往於淮河兩岸。我曾為淮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難所震驚,我也曾為它是新中國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第一個回合而鼓舞,朝鮮戰場上的槍聲和治淮民工的號子聲幾乎是同時響起的。淮河人民從遠古以來所特有的反抗精神,曾在中國歷史上捲起巨大的風雲,同樣也在現實中發出歷史深層的驚天動地的和自然搏鬥的呼喊。我曾踏著冰碴、踏著民工用最原始的工具所挖掘的阻撓水流的淤泥,我曾面對索索蘆花思考淮上古今,我還曾駕舟於水上,從捲起的浪花中聆聽那些無聲的歌。然而使我惶惑不已的是我仍然不了解這一條在我中國原地區有特殊意義的河流。
我愛它,我卻沒有沈下來研究它,這對我始終是一個遺憾。
有機會讀了我省散文作家劉湘如同志的《淮上風情》,非常欣喜。我欣喜的不僅是它補償了我的淮河宿夢,而是這本集子的豐富的文採的哲理的辨證!面對這本《淮上風情》,使我的魂夢悠悠然又到了淮上,給了我許多思情牽擾。
這本散文集共50篇。作者從淮河下游《遠逝的河魂》、《瓜州古渡頭》開始,一真寫到上游的雞公山的淮源,它像淮河水流一般漫流開去,把淮水所至的名城、名勝、風俗典籍以至詩詞掌故、民情山水,幾乎都包括進來了,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記敘,更不是所謂導遊文字,它是由相婁精美的散文所組成的,每一篇章都頗具匠心而又文采斐然。作者以飽含感情的筆,寓情於景,景中見情,弔古論今,信手拈來,猶如行雲流水,佳境天然。這是一部描寫一個地域的優美的散文集。
淮河流域是廣大的,歷史是悠久的,中國歷史上許多大事都發生在淮河流域。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淝水之戰,大明王朝的興起,等等,都發生在淮河兩岸。歷史上許多傑出人物,從封建帝王到哲學、文學、醫學等領域,都有傑出的代表人物與這裡相關。孔老夫子喝的是淮河流域的水,莊子、華佗以至於施耐庵、吳承恩都屬於淮上兒女,劉邦、朱元璋、曹操等等,更是憑藉淮上,馳騁中原。而許多雖非淮河流域子孫卻在淮河兩岸留下文風遺 如歐陽修、辛棄疾等人,更是比比皆是。“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淮河確有過自己的光輝歷史,但是淮河的災害,淮河人民的苦難,“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同樣也是“知名度”極高的。淮上的歷史風雲變幻,常常反映了中國歷史真實面貌,淮河的變化,當然也反映了我國面貌的變化。難能可貴的是:《淮上風情》作為一部篇幅不長的散文集,它像一面美妙的折光鏡,把淮河上的歷史與現實的風貌都反映出來了,展現出淮河流域民族文化的爛燦,這是很不容易而又是非常有意義的。
劉湘如同志是個有心人,又是一位頗具文學功底的歷史知識的散文學,他在這本書中能給你以豐富的知識卻沒有教科書似的枯燥。他旁徵博引,摭拾史見聞和民間傳說卻又能以優美抒情文字出之,因此,它的感染力就特彆強烈,是一部確有自己特色的好書!
我很願意向讀者推薦這一本書,我相信熟悉淮河的讀者會和我具有相同的感受,不熟悉淮河的讀者通過這本書也能夠了解到淮河的今昔。作者在前言中說:“長淮之水清如苔,行人但覺心眼開“。我相信讀者在讀完這本書後,會有這種境界的。
1988年9月10日

分集目錄


第一輯

淮河在這兒喘息
(蘇北淮河下游散記)

第二輯

莽莽的淮河壯麗的歌
(皖北、魯南淮河中游散記)

第三輯

走向淮河的源頭
(皖北、豫南淮河上游散記)

文章體例


淮安之戀

劉湘如
昨夜一場早霜。清晨拉開窗帘,一層薄薄的青衣披在美麗的小城身上。
這小城,是從黃淮平原上剛剛醒來的淮安。
我們下榻的賓館在淮安城西,京杭大運河正從我們的窗前流過。它是那樣悠然安閑,又是那樣地滔滔不絕。那白色的氣度、陣容、,彷彿一列長長的儀仗隊,昂首向前走去,一直走向我們目力難及的地方。細細看去,淮安城宛如一個浴女,扯動起白色的浴帳,呈現著自己線條分明的美妙多姿的輪廓。
秋色好,最好的還是“淮安人”。
淮安是文人萃薈的地方,僅從歷代文人算起,這裡就出現過諸如漢朝陽區寫《七發》聞名於世的辭賦家枚乘;“建安七子”中的陳琳,唐代的吉中浮、趙暇;宋代的張文潛;元代的張炳龍等等。以《西遊記》著稱於世的吳承恩也是淮安人,他的故居在河下,著書立說的書房叫“射陽箭”,至今還有遺址可尋;《水滸》的作者施耐庵也曾在這裡長期居住過。此外,宋代以畫馬聞名的龔開,清代以畫蘆雁聞名的邊維祺,都是淮安籍畫家。至於歷代詩人,來此遊歷者更是數不勝數,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杜牧、蘇東玻、黃庭堅、文天祥等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如果再論及政治和軍事,這裡還出現過漢代“三傑”之一的韓信;南宋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紅玉;威振東南的抗英民族英雄關天培……這些人物,加上顯宦世家,鉅賈富賈,僧道名醫,武林高手,便組成了一部令人天下人羨慕的淮安人物誌。與此相適應便是亭台樓閣,園林寺院,茶樓酒肆等等,過去的淮安人把這些地方叫做“山陽八景”。這高雅的名字,頗有些比附蘇杭的驕傲。這裡有建於晉代的龍興寺,唐代的文通塔,以及缽池山、劉伶台、甘羅城、古枚里等,更有傲然屹立的經歷過千餘年風雨的鎮淮樓。來淮安訪古探幽,借景詠懷而留下的詩篇比比皆是。縣誌上記載的明人姚廣孝的詠詩,可以說是淮安城的一個形象的寫照:
襟吳帶楚客多游,
壯麗東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隨地轉,
練鋪淮水際天浮。
城頭鼓動驚烏鵲,
壩口帆開起白鷗。
胯下英雄今不見,
淡煙斜日使人愁。
無限景緻和千百英雄使我們迷戀,但最使我們深深懷想的,還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偉人。
我們沒有忘記:淮安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
在淮安城中心鎮樓西北隅附近的一條小巷裡,我們懷著崇營銷中心主情,瞻仰了周恩來的故居。這是由東西兩個宅院組成的舊式建築。東院內蒼樹獨立,青磚鋪地,苔痕斑斑,周恩來就出生在這院角的一間廂房裡。四院為總理叔父家的居地,他在這裡度過自己難忘的童年和少年。講解員情真意切地介紹說:‘總理少年儉樸,克已為人,志向遠大。他後來的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艱苦樸素作風,在少年時已可見一斑……“這小巷深處,至今還傳述著他的這類故事。據說周總理進京之後,他的嬸嬸曾去北京要求他為侄女安排工作,總理告訴他:“共產黨人是人民公僕,不搞特殊化,人任人唯親……”,最後,總理自己掏出三百元,派人把她送回淮安,並要她轉告侄女:靠自己的奮鬥立足於社會……如今回味這類故事,更讓人覺得他的偉大了。
一代偉人,無數名人,萬千為這片土地拋灑熱血的淮安人,都已遠離我們而去了。我們今目能尋見的,是這座小城的現實生活,千古不變的傳統和正在更新的時代節奏,還有吸引我們的小城的平凡和真摯。這小城,既不雄偉壯觀,也非玲瓏剔透,既不那麼繁華,也不那麼幽冥,倒象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神形是那樣息然的淳樸,那別具一格的蘇北式建築,寬寬的馬路和深長的街巷,流暢通俗的運河邊的水謠,帶有蘇北風格的服飾和語言……一切都顯示著自己的特色和個性。鄉音最親切之處,可算是街口的叫賣聲了,那擁擠著一個又一個攤鋪,“山查嘞……”“茶饊呃……”“海蜇呃……”那聲音不高不低,此起彼伏,象“二人轉”迸豆般的“說口”,或者象京劇里的“大甩腔”,聽起來,似在招徠,又似在問候。一列列棚子,全用塑料或薄布張撐著,裡邊貨案上,有新鮮的水產,各色的服裝……賣時裝聲是脆亮的……一切的市聲交織於一體,帶著淮安人家的濃濃的熱情,聽哪——“山珍海味,海參為最,送人佳禮,待高客貴。”這聲音具體生動,帶著知識性的介紹,把所有的外鄉旅人都給陶醉了……
……離開小城,沿淮而去,這裡的風貌、神韻、個性、節奏、昨日、今天……一切仍佔據著我們的腦際。我們想到淮安的一樁村榮耀於歷史的故人故事,不禁感到:淮安——正象她美好的名字一般,是淮安邊上的一個安靜的半弦琴。
半弦琴醒來了。我們仍在她含畜的夢中……
(本篇原載《人民日報》“大地”副刊。選入《散文選刊》)

夜登山

劉湘如
位天豫鄂之交的雞公山,西與桐柏山對峙,南毗武勝關,北鄰信陽市,山區層戀疊嶂,峭石嵯峨,多有風生風息,雲起涌,歷稱“雲中公園”,有氣壓嵩衡之勢。去桐柏山探淮源,不登雞公山,豈不是太可惜了?
當嚮導宣布遊覽雞公山時,旅伴們都興緻勃勃了,可惜我們是深夜壓境,車子已顛簸了一天,再繼續爬山,就不能沒有前途未卜的擔憂了。車進山口,周圍便呈現無邊無際的黑暗,墨韻般的叢山逶迤不盡,縹緲遊離,覆蓋了原先平地上的暗褐色的屋脊,一切都彷彿被吞沒在山的濃重的陰影中。從車窗里望過去,只有近山的崢崢的影子,綴以幾豆燈火,忽明忽暗,閃閃爍爍,象大地在沉睡中的眼睛。再一會兒,山的峰勢,山的經脈,一切便遁入混沌之中,世界漸漸失去了浮動的嗓音,變得幽靜而深邃起來。
這當兒,不少人的眼睛眯成了縫兒,慢慢地打起瞌睡來了。山的前峰在哪兒?路的前端在哪兒?彎來盤去,沒誰去管它,只覺得前面沉沉莽莽,象一個無底的謎。我們時而從車的搖晃中,感受到途程的顛連起伏。車速很慢,人體仰合,倒象是坐在鞦韆架上,慢悠悠地向上盪著似的……哦,我們是在攀援母親淮河設置的懸梯嗎?是徜徉在淮河突起的胸胛上么?在那不可捉摸的意境中,我們竟產生出種種離奇的幻念了。
可是,一股寒意正向我們緩緩襲來。本來周圍是灰濛濛的,死一般的寂寞,只有汽車引攀的轟鳴。漸漸,我們聽見了一種嗚嗚的聲音,象山的胸膛里深沉的呼吸,又象是谷壑里播出林濤的協奏。慢慢又帶上嘶吼的聲息,如悠遠的地方傳出的狼嚎……風愈來愈大,汽車,如一頭負重的老牛,頂著它,向上爬行,發出艱難的喘呼。
一切變得神秘莫測起來……
打盹的人都睜開了眼睛,再向車窗外望去;山不見了,路不清了,只感到周圍有石壁,有懸崖,有疾風搖動的松枝,在昏黃的車燈的光線下,露出了一塊塊石障,板著冷峻的面孔,如古城牆上練兵的箭垛。穿過這些石障向下面看去,我們的心不覺顫抖起來了:那無底無遮的曠寂中,升騰著團團雲霧,透過去霧,遙見地下那兒點燈火,宛如一個倒置的天底上,嵌著幾粒依稀的寒星——我們這才真切地感到,腳下是無底的深淵!
夜,更加深沉。不知什麼時候,飄起了毛毛細雨,雨絲裹著濃重的山霧,被風扯成了一張巨大無邊的黑魆魆的帘子,遮蒙了車的全身。車小心探路,走走停停,搖搖晃晃,彷彿一隻托在浪尖上的孤舟,隨時都有被顛覆的危險。幾乎每個人的心,都被籠在異常緊張的氣氛中了。這時再望天幕布底下在黑漆樣的夜色中,贈峭的石崖怪松,竟象一尊尊蒙成黑面的怪影,從車燈前走過來,又走過去。俄而有難辨的響聲,粗的,或是山泉嘩音;細的,或是秋蟲低鳴,給這深山幽林增添了詭秘的色彩。大家開始談論這次山行的險趣,有帶著幻想的描述;有懷著自豪的慶幸;有發出顧慮的嘆息……
司機是一個年輕的女同志,又是第一次夜間爬山,顯然是十分膽怯了。車愈開愈慢、愈開愈慢,最後,竟如原地踏步似的,踏著,踏著,卻聽見“轟咔”一聲,車身劇烈晃動了,向一個方向猛地滑去!喇叭警報似的吶喊,我們感到一種驟力,它把全車廂的人從座位上拋向空中……這突然變故,使大夥兒驚呆了,額上冒出了汗珠,再沒有談論、笑聲和嘆息了,只有山風依舊的嘯聲。直到車再次停穩了,許久許久,旅人們才驚疑萬分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
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這樣的生命的冒險?旅人紛紛從車門擁下來,一片嚷動,踮著腳步,卻不是去尋賴以生存的位置,而是圍住車子,想察看究意,不看猶可,一看毛髮悚然。好險啊!原來車被卡在一塊蹺石上,距絕壁僅半步之遙,半步之外,便是萬丈峽淵。如果車子再去半步……
於是又開始互相埋怨、責備,說不該冒這樣的風險上山,可又有何用?最後還是爭著去推車。車終於繼爬行了,山路越發幽深,身後的崖層也愈加險峻,天似乎就蓋在車頂上,舉手可摸,因為霧,又顯得深不可測,這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路坡上終於閃出一片開闊地來。叉道也多起來了,有的隱隱向上遊動,有的隱隱向下蔓延,車燈照出一道一道脈絡,猶如老人額上隆起的青筋,同時也出現了房屋,與懸崖古松相疊,三兩燈火,起起落落,給夜的山境帶來了生機,給渴盼中的旅人帶來了希望……
車轟轟,風還大,但不知何時,雨卻停了,霧也小了,天幕變得疏談清新起來,隱隱中露出了幾點星辰。真弄不清是怎樣的神奇一瞬,我們的眼睛倏地一亮,一個輝煌的奇迹般的鏡頭出現了:墨黑的夜幕彷彿被一隻巨手拉開,抖然出現了一個光明世界:啊,燈光!一點,兩點……一簇,兩簇……一片,兩片……如同無數的夜明珠撒在黑色的山脊上,沿山排勢,高低相銜,迭宕起伏,如一排排銀光閃耀的項鏈,掛在山的脖頸上,一望無際猶如瀉下的銀河。在一片燈的海洋里,楚楚有致地出現了樓閣亭宇,有的登峰造極,有的凌空飛峙,有的傍山相築,有的鱗次櫛比,有的如平地上富麗優雅的園林。……
哦,這是天上的街市?是大自然的幻景嗎?
車到目的地,已是十一點整。一行人分別於頤樓、將軍樓、煙雨樓等處下塌。佇立於燈輝下這些別墅的台階上,立即使旅人們留連起來。山風笑語,霧裡窗燈,山下的霧正在我們腳下彌散,墜落,群峰顯現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雄態,我們恍如立在雲端上,踏著霧海的波濤。而我們今夜棲居的房屋,則是大海中的島嶼。我們是乘卧亮著漁燈的船舶,向著淮河的源頭飛馳的……
剎那間,幾乎所有的人都迴轉頭來,看一眼那隱沒在夜色中的盤山公路,好久好久,沉浸在剛才那段夢似的回味中……也許任何一種回首來路的感情都是莊嚴的,那路,無休無止,一頭系著昨夜,一頭通向明天……
哦,明天,我們將攜手站在那兒呢? (本篇原載《安徽文學》選入《散文選刊》)

聽鼓涉故

劉湘如
從那座小村莊歸來,我老是想向人重述那段人人皆知的歷史,那個非凡的年頭,那發生於野地上的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
我不知道大澤鄉原來是那樣的:在兩千多年前起義的舊址,除了旋風捲動瑟瑟的秋草,除了那一片蕭條的村落,除了機動車突突的響聲和匆匆來去的村民,其餘,似乎已很難再發現什麼了。哦,那寫在帛條上的“陳勝王”的名號,難道已被他的后民忘卻了?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邁的反詰,難道已不再讓人記起了?那“斬木為兵、誅伐暴秦”雄壯的吶喊,難道已被埋進歷史的塵堆里了?那9百戍卒揭竿為旗的鐵的陣勢,難道也不留下一點的痕迹了?
我尋覓陳勝和吳廣的足印,走過了鄉間田塍上正在擴展的土路,在輕微如嘆的秋風中,我向人類和大自然發出叩問——
我問播種歸來的年輕人:“陳勝曾經駐紮在哪裡?”他們搖頭。我問耕耘最歸來的老農:“陳勝到過哪些村莊?“他們不解地打量我。
我問村婦:“你聽說過陳勝嗎?”村婦好奇地瞪大了眼睛。
傍晚,我在一片雜樹叢生的荒地上,發現一座方台,其實,這只是一座破敗不堪低矮而狹小的土堆,堆上立著一排簡陋的小學教舍。我向小學生們詢問:“聽說過陳勝、吳廣么?”孩子們即刻把我圍攏起來,挺感興趣地反問我:“那麼你知道陳勝、吳廣起義地點在哪兒嗎?”
我毫不猶疑地回答:“就在你們腳下。”
是的。也許你不能相信:歷史戲劇性地將陳勝、吳廣聚眾起義的地方,化為一所小學課堂。也許,這正是有心人故意如此,讓子孫們記住自己土地上的歷史么?
此刻我站在這高不過8米、長寬為過50米的土方台上,不敢確信一切真實得如此簡單:那深刻著“涉故台”三個大字的殘碑,就漫不經心地倒置在牆坦的一角,好象從來也沒有人去關注過它。然而,任何一位高明的史學家和考古家也不能否認:這兒就是兩千多年前陳勝傳令擊鼓的場所。我還在無意之間,發現了明代以後的四塊石碑,分別置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和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如今早已橫七豎八地睡在荒地里或倒在廓廓下,覆上了泥土的垢物。我用一塊濕布控擦乾淨一塊斷碑,一行字跡馬上呈現在眼前——
射台,陳涉也。台也,陳涉演武擊鼓之台也……遂錫嘉名曰涉故台……
這是清道光親筆題下的碑文。從碑文可知,此台又名射鹿台。據說當年陳涉築台盟誓時,見前方一隻梅花鹿突從草叢裡躍出。陳涉執箭在手,對參加起義的戍卒們說:“若箭中此鹿,事必成功!”結果弓響之處,那隻梅花鹿便倒在地下,起義的戍卒們因此信心倍爭,奮勇衝殺而去……這傳奇的故事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它敷衍塞責,向後人演繹了陳涉起義的非必然因素。
站在這座黃土台前,單憑大腦思維,便可以推想出當年陳勝揮師北上的威壯景象;極目四望,看那坦蕩如大海般的淮河流域的土地,又可以想見公元前二0九年陰雨凄凄下的澤國之鄉;當我把目光收回,瀏覽著涉故台兩邊士丘相連的地貌,我彷彿又重見到那“七十二連營”的屯軍氣派。這些低矮的土丘,象一個個大海中的島嶼,綿延西去,直到肉眼看不見的盡頭,它們疊印著當年起義的陣容,看見它們,又好象看見了一批不馴的人馬,聽見了震天撼地的雄壯的鼓聲。
鼓聲遠去了,消逝在歷史的臂彎里,而我恍然被急驟的鼓聲吸引,沿涉故台一直向前走近了一座荒冢。這裡有片片瓦礫,散落在四周。史書記載的“雪花公主祠”,大約在這裡聳立過一千六百多年。雖然歷史風塵曾慷慨地將她廢棄,但她卻象荒冢上的青草,世世代代煥發出自己的青春。雪花乃陳勝之妹,這位美麗的少女曾跟隨哥哥南征北戰,馳騁沙場,出入於百萬軍中,直至人困馬乏,傷痕纍纍,讓一抔黃土掩埋了自己如花的容貌,只有父老鄉親,年年月月,一如既往地把她銘記在自己心中……
歷史怎能被人輕易忘記?當我在涉故台的黃土層上尋找它的過去時,我發現蒼松古柏間依然有象徵英雄義舉的大澤鐘樓,雖因兵燹和年久失修,但它是歷代憑弔者對起義英雄們的一種拳拳之心。從擁兵割據的軍閥到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不惜募捐籌款,在這裡留下紀念。它象一座警世鐘,時時提醒著後人對於歷史的反思和懷念。
大澤鄉的精神遠遠沒有湮滅。在這裡,我還驚奇地發現另一項史實:那就是舉世矚目的淮海戰役也曾以這兒為重要戰場。公元1948年,這裡響起過雄渾的軍號,秦末農民戰爭的大刀長予,化成了獵獵飄拂的“八一”軍旗;那一支向蘄縣和陳城進軍的隊伍,又幻變出向著雙堆集衝鋒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了。
這是多麼有趣的歷史對照,多麼令人深思的歷史演變過程!如果說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戰爭是非功過了推翻暴戾的封建統治,那麼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戰爭則是一種歷史的延續。所不同的是:一場以失敗告終,一場以勝利結束,失敗的是因為時代的局限,而勝利的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星移斗轉。那向著黑暗進軍的鼓點,喑啞了又響起來,一直響到了普天同慶的春天。這是多麼艱難漫長的不息的鼓點呀!如今,大澤鄉的人民正在自己的土地上,播起了新的戰鼓。雖然鼓點依然很沉很緩,但既已有了昨天,就必定會有灑滿陽光的明天……
哦,我在這座荒僻的涉故台上,分明是聽見了一種新的傳令擊鼓的聲音,一聲聲,一陣陣,從遙遠的昨天,綿延不絕地一直響到今天,在時代變化和歷史的進程中,那鼓聲已在不斷變化著自己的節奏的內涵。
哦,鼓聲,帶著新的希望敲起來吧!
(本篇原載《人民日報》“大地副刊”。選入《散文選刊》)

啊!淮源……

劉湘如
延綿了半個多月的秋雨,終於斂足消蹤。秋陽顯得分外嬌燦。這當兒,我們來到一個群山環拱的山城,這便是久已嚮往的桐柏縣了。這裡叢峰相接,林木清秀,水明如鏡,氣候宜人。從車上走下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舒展了腰支,感到異常的輕鬆。道路凈潔了,環境幽僻了,一望無際的迤邐的桐柏山,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隔斷了一路風塵,把我們引進了一個童話的世界了。
桐柏歷史悠久,“禹貢”導淮稱“淮瀆”,歷史上稱其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當我們在這片“福地”上行走時,我們都為大自然神奇的力量震懾了:這裡是泉水和石頭的世界,每石每泉,都給人以遐想的翅膀,那樣俊逸多姿,不可捉摸。特別是泉,涓涓成溪,縱橫交織,叮咚作響,宛如纖指拔動了動聽的琴弦。明澈的水底,常常露出瑩潤的岩卵,細流歡跳而過,激起細碎的水晶。且溪流的姿態各有不同,有的忽忽奔瀉。衝撞一切阻力;有的輕舒曼卷,如頻頻舞動的藍綢;有的則清軀軟卧,如斜展的秀明的絹子……而我們腳下的路,是石,石與石毗連,犬牙交銜,跨過了每一條小溪的肩上,如飛懸在空中的驚險的棧道,人走在上面,看四周水光迷離,聽四面八方溪水的交響樂,真好似走了蓬萊仙境了……
旅伴們雀躍著,吹呼著,站在相距不遠的地方傳呼:“喂……看啦……我們在淮河身上跳來跳去呀……
哦,淮河源頭的細流!多麼美妙而神奇的景象……
在翠嵐環抱的固廟村,我們尋見了一具古碑,上鐫“淮源”二字,字大如斗,筆力蒼勁挺拔。旅伴們紛紛圍上來攝影留念。距此碑不遠,有一方枯井,這就是民間傳說的“禹王鎖蛟處”了。相傳當年大禹治水來到淮河源頭,發現淮水之災是由水妖無支祁興起的。此妖身若蛟龍,頭似猿猴,變幻無窮。禹王遂派出他的外甥庚辰將妖捉住,鎖入井中,並指著拴鎖的石柱對無支祁說:“你要自由,只待石柱開花……”一年年過去了,淮河果然不再泛濫,直到清朝末年,有兩名朝延解差押犯官從此經過,將花翎帽子掛在石柱上乘涼,無支祁誤以為石柱開花,遂掙脫鎖鏈,霹靂騰空而去……從此,淮河兩岸人民又陷入了水災之中了……
這傳說未免太多神話的色彩,但它正象當地的淮瀆廟、禹廟等歷史遺址一樣,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心中的治水英雄的尊崇。
當然,最使我們關心的仍是淮源。它的第一縷細流究竟起於何處?這是連清代留學生沈秉璜也希望弄清的問題。據《桐柏縣誌》所載:“淮,始於大復……”大復,即桐柏山之主峰太白頂。那兒“有池方七尺許……有泉三處,湧出於池邊,伏流地中,經六七里成河。”我們據此尋源攀山,拾階而上。道路貽則曲折如飄帶,時起時落,牽引我們走向幽深境界。繼而是懸崖叢立,古樹參天。溪流如細線從上扯下,斷斷續續,若有若無,失去了山下那種歡跳的氣勢了……這樣爬了一山又一山,氣喘不息,終於繞過“十八扭”,到達“一線天”了。只見兩邊危嶺對峙,一條布滿卵石的峽谷蜿蜒而上,太白頂於雲霧繚繞之間,隱約可見。“萬頃白雲蒸綠壁,一聲黃鶴唳青霄。”這是宋人白玉蟾游此山留下的詩句。此時此刻,這詩中意境更顯出形神畢肖的效果了。
在太白頂附近,我們果然發現七尺見方的淮井。水很淺,但清沏見底,也有泉眼三處,源流細微難辨,汨汨而出,益於井邊石隙中,作一番迥旋和抨擊,擠出一點點暢通的位置,便悠然向前流去。流流停停,又滲入地下。再從地底漫出,匆匆行走數百米,於那青苔籠蓋的峭壁間,又浸出來。一點點,一滴滴,一線線,清亮如晨曦,叮咚作響。如此再三往複,終於匯成了淺淺的細流,漫漫地順石澗岩縫裡流下去……流下去……無數的細流聚成小溪,阻了,繞溪避徑,累了,稍事休息,再堅韌地向前流去,流去。穿岩層,行峽底,過潤地,走谷口,終而匯成了快樂的小河。小河奔突著,一路呼叫著,奔向了莽莽咆哮的大河糟了……
啊,淮河,第一根遒勁的動脈就這樣跳動起來了!
看見這些奇特的景象,我們不覺產生了許多許多聯想:是啊。世界上,任何微弱的生命,哪怕是地底下的潛流,受重壓,受牽制,受阻撓,受排擠,只要不息地集聚,流淌,便終歸能形成勢不可擋的力量,奔向千里長河,浩瀚大海……
啊,淮河上游的清流!你後來終於由於經歷之繁多,境況之變化,於洶湧的氣勢之中,出現了濁浪翻卷,泥沙俱下……我們當怎能樣從這流水的哲學中得到啟迪,永葆生命的純潔和貞操泥?
面對這涓涓滴滴的細流,我不禁想起我們民族歷史的淵源了。它的源頭,本是那麼清癯,那麼明凈,那麼不可褻瀆呀!我終於在歸來之後,感慨系之,在旅程日記上記下這樣的詩句——
哦,淮河之源,
第一根生命的脈搏。
一點、一絲、一縷,
皆是歷史本來的色澤……
太白頂上童話般的見聞,
凝聚著我們民族源頭的
情操、智慧和美德……
人類是綿長的河流,
歷史的容顏演變著——
你的清爽,你的豐腴,
你的粗莽,你的砂磧,
哦,願源流長青,願生命之樹常綠……
(本篇原載《解放日報》副刊。)

部分評介


舒捲自如的山河畫卷
——讀劉湘如的《淮上風情錄》
無為中學:杜波 曹為
作為《通俗文學》的忠實讀者,我們常為那些章回小說、傳說、傳奇故事所吸引,然而讀了劉湘如同志的遊記散文《准上風情錄》(載《通俗文學》一九八五年第五、第七期),我們不禁受到深深的震懾,其神奇的感染力量並非一般傳說傳奇故事可以比擬。作者寓知識於趣味,之中,引陳典以盛譽就時代。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深深為真舒捲自如、清轉樸素的筆調,波瀾直伏、高山流水般的情感和疏密相間、散中見整的巧妙構思所折服……
作者寓知識於趣味之中,引陳典的盛譽新時代。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深深為其舒捲自如,清新樸素的筆調,波瀾起伏,高山流水般的情感和疏密相間,散中風整頓秩序巧構思所折服……
散文貴在“形散神聚”。
《淮上風情錄》可謂“散”矣。縱貫古今幾千年,褒貶人物數十了,觸描寫、抒情、記敘和議論於一爐,縱橫捭闔,馭輸馳騁。忽而以泉流淙淙;忽而如白雲緲緲;忽而象仙樂悠揚;忽而若鶯語喃喃,充滿了詩情畫意。僅僅五六千字的一篇遊記,竟包孕著如此豐富的內容。其間的神話傳說,有童話世量,有歷史掌故,有民間故事,有名人軼事,有古迹名勝,為過去時代,也有現實社會……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說充滿探幽微之情的作者是溯源而上的話,那麼讀者則是隨著作者那支宛如游刃的筆“逍遙”於淮水之上。
你要知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嗎?噢,它竟然與淮水南岸透迤銷致的“八公山”絲絲相連……
你領略過淮河三峽之一的硤石的風光嗎?那可是古代治水“專家”大禹用神斧壁就的……。
你傾聽過黑龍潭的呼肅聲嗎?在峭岸之下,岩洞與風水相吞吐,友書龍一般的懾魂魄的吟叫。一代文學巨子陽修曾在此流連忘返,留下了“今夜東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的優美詩句。
你欽佩楚相孫叔傲的政績和信朴作風嗎?他“之月為楚相,施教於民,上下和合,世俗合美,政緩禁止,吏天姦邪,盜賊不起……”他“妻不衣帛,馬不食粟”……
你贊場息夫人的氣節嗎?她被迫嫁於楚文王后,為戀故國,“三年不語”,成了傳奇成人物。
你欣賞太白頂上那童話般的意境嗎?傳唱詠:……太白頂附近……有七尺見方的淮井。……也有泉眼三處,源流細微難辨,汩汩而書,溢於井邊石隙中,作一番迴旋和拼擊,擁書一點點暢通的信置,悠悠然向前淌去……無數的細流聚成了小溪,阻了,繞蹊辟徑,累了。稍事體息,穿岩層,到峽底,過澗地,走谷口,終而匯成了快樂的小河了,小河奔 著,一路呼叫著,奔了莽莽哮的大河槽……。
“啊!淮河,第一根通動的動脈就這樣跳動起來了!”
讀至此,掩卷沉吟,不禁興奮而呼。
“啊!中華,通向現代化航程的禮炮已經奏鳴“!
文章撒得開,收得攏。你何嘗僅僅是淮河之源?從運河,長江,從蘇北幹道,你一頭朴進了大海的懷抱,匯聚在萬頃碧波之中。你那無盡的神韻,最終凝聚著民族之源,生活之源,“凝結著我的民族的情操,智慧和美德”。從絲絲縷縷,點點滴滴,到浩浩蕩蕩,無際無涯。從八個滿腹經綸的“八公”,到無數個“八公“,統統匯聚到勤奮治國,科學治國的洪流之中……。
文中那一棵棵散開的璀璨珍珠,便被你民族之神,這根紅線貫串起來,挑得高高,令人驚嘆不已……。
親愛的讀者,你也想讀《淮上風情錄》嗎?請翻閱《通俗文字》八五年第五期和第七期“神州風情”科目(分兩期連載)》
(原載《文學評論》《安徽青年報》)
融古頌今淮河情
劉冷月
——作家劉湘如散文《淮上風情》再版后深受歡迎
已經出版過近十部散文集的中國作協會員、作家劉湘如的《淮上風情》由於廣受全國青年讀者青睞,為此上海學林出版社根據讀者要求,連續再版,成為一本暢銷全國的散文著作。
《淮上風情》是一本溶歷史、自然、風物人情的優秀著作,也是建國后第一部反映淮河兩岸風光名勝的文集。全書精美耐讀。我省著名的作家魯彥周在序中說:“篇篇文彩斐然,又獨具匠心,寓情於景,景中見情,弔古論今,猶如行去流水,純境天成”,“是一面美妙的折光鏡”。
我和許多讀者受讀湘如的散文,從第一本出版的《星月戀》到近幾年出版的《瀛溪小札》、,《旋轉的人生》、《十步芳草》無為愛不釋手。讀他的散文使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親切。篇篇作品里橫溢作者的才華,展示作者的人格。文中可看出作家苦苦追求的足跡。用文字播種著人類的純潔和善良,反映著古老民族的文化傳統和今天中華民族子孫在變革時代的精神,也正是這三者構成了劉湘如散文的特色。
《淮上風情》同樣是融古頌今知識面很寬的散文詩卷,他把歷史掌故在風土人情溶於一爐,用優美的詞語和作者的自身感情揉合成篇,告訴我們淮河歷史、人文世態,觸目美景及撩動心弦的一串串的故事。楚霸王項羽是怎樣哭倒在虞姬墓前;先聖大禹用治水大斧劈開的是那幾座山;息夫人為何三年不講一句話;“今夜東風吹客夢,淮上明月照孤舟”兩句詩典出何地;還有水嫵無支祁被鎖在哪裡;楚相孫叔敖為何要造安豐塘……
當我和我的許多不同年齡的人從書中領略到神秘而燦爛的河域文化現象時,領略到燦若那星辰的地域文化背景,游刃自如的文采神韻時,我們真是拍案叫絕,久久難嘆忘懷。這本書不同於劉湘如的其它著作是:直貫古今幾千年,褒貶人物幾百個,無不縱橫捭闔,馭瀚馳騁,令你目不睱接,使你不忍釋卷,回味無究。當你有幸讀到這本才氣橫益的散文集時,你一定會認為:“這部如詩如畫的散文集就象露於沙灘中貝殼,使你不由自主地見之而想拾取”。“一《文藝報》評語”條古老而壯麗的河流被摺疊在一本書里,波瀾起伏地流瀉出一條文學的河流,這是本書深受讀者歡迎的魅力之所在。(《書刊導報》)評語)流經豫、皖、蘇三省兩千多里的淮河啊,作者在為你唱一首新的楚歌,聽著這歌聲,我們更熱愛我們的淮河;更熱愛我們古老而圖新的祖國。
(原載《合肥晚報》《新民晚報》)

作者介紹


劉湘如。1947年生。著名作家。大學學歷。皖籍。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時為中國散文學會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小說研究會理事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粉碎“四人幫”后活躍與中國文壇。迄今共發表(出版)各類作品800多萬字。出版著作20餘部,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美人坡》《國魂》,散文集《星月念》《淮上風情》《瀛溪小扎》《十部芳草》《劉湘如散文上、下卷》,報告文學集《旋轉的人生》《共和國星光》《閃亮的歷史拋物線》《馬拉松橡皮大戰》,人物傳記《大地留芳》《當代百人》《中箭落馬者》《斧光》等。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多種獎項。散文《瀛溪小扎》曾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1986年)。作品被選入《新時期優秀散文精選》《中國作家文庫》《當代散文集粹》《中國作家名篇欣賞》等各類精選作品文集中,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編導和撰寫電視作品有數十部在全國獲獎。安徽電視台高級編輯。國家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