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司病

雅司病

雅司病是由雅司螺旋體所致傳染性疾病。多見於兒童、青少年,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接觸傳播,但也有可能通過昆蟲間接傳播。雅司病主要在非洲熱帶、美洲、東南亞和大洋洲的農村中流行。2~5歲兒童發病率最高。在我國,日軍曾於1941年侵佔蘇北,將其帶入我國蘇北地區,造成大範圍流行。解放后,由於政府採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即被徹底消滅。雅司病主要表現是痛性皮膚丘疹、潰瘍、結痂,以及全身酸痛和畏寒等。其皮膚損害酷似梅毒,但不累及心臟、中樞神經系統等重要組織器官。從傳染性而言,梅毒的傳染是世界性的,雅司病、品他病則是地區性的。雅司病主要的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晚期有骨損害時,需手術治療。治療的目的是治癒早期病損,防止晚期危象。雅司病皮損癒合可留下瘢痕、導致皮膚攣縮,影響美觀。晚期可引起骨質疏鬆,甚至形成腔隙,痊癒后往往導致畸形。雅司病早發現、早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或感染科

病因


● 本病有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
● 傳染源
● ● 患雅司病的人是主要的傳染源。
● 傳播途徑
● ● 雅司螺旋體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接觸傳播,也有可能通過昆蟲間接傳播,密切接觸是傳染的必要條件。
● 易感人群
● ● 穿衣少、赤足,居住擁擠和個人衛生不良的人。

癥狀


● 雅司病的潛伏期為3~4周,潛伏期可有有周身不適、輕微肌痛和畏寒等癥狀。本病分為三期,分別為母雅司期、雅司疹期、潰瘍結節性雅司期。
● 母雅司期(第一期)
● ● 皮損好發於四肢及面部,尤以小腿為甚,其次是頭頸部,嬰幼兒常在會陰和臀部。
● ● 外傷或擦傷處出現扁平或半球狀隆起的丘疹,表面覆有黃褐色薄痂或厚痂,除去痂皮可見皮損呈淡紅色肉芽,凹凸不平。
● ● 患者自覺癢感,皮損常於3~6個月內自愈,可遺留萎縮性瘢痕。
● 雅司疹期(第二期)
● ● 本期發生於母雅司期后1~3個月,常有先驅癥狀如畏寒、發熱、食慾不佳及全身酸痛等。
● ● 皮損為黃豆至楊梅大小的增殖性丘疹或結節或斑塊,表面粗糙,覆以深褐色厚痂,硬如橡皮,有壓痛。
● 潰瘍結節性雅司期(第三期)
● ● 在感染5~6年後發生,結節、潰瘍、瘢痕和骨膜炎較常見
● ● 皮損為較大的結節或斑塊,可潰破,愈后留下瘢痕。
● ● 可有鼻塞、咽痛、關節痛、關節腫大等癥狀。

檢查


● 需要做病原體檢查、血清學檢查等確診雅司病。

病原體檢查

● 在顯微鏡下可看見螺旋體,對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輔助意義。

血清學檢查

● 通過檢測血清中的抗體,可以確診雅司病。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癥狀、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等可以明確診斷雅司病。
● 患者有密切接觸雅司病患者的經歷或外傷史。
● 皮膚出現覆有黃色痂的丘疹、結節等。
● 病原學檢查可見眾多螺旋體,但無螺旋體的特殊運動。
● 血清學檢查:梅毒抗體反應或螺旋體制動試驗陽性。

鑒別診斷


● 雅司病需要與梅毒、皮膚利什曼病相區別;若發生潰瘍性攣縮和毀容性損害需要與麻風、結核病相區別。
● 如果皮膚出現大量丘疹和斑塊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疾病,不可以自行診斷。
● 一般做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檢查等,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治療的目的是治癒早期病損,防止晚期危象。主要為藥物治療,晚期有骨損害時,需手術治療。
● 藥物治療
● ● 首選苄星青霉素,對青霉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或四環素。
● 手術治療
● ● 晚期因慢性骨炎和攣縮所致的畸形,需進行外科整形手術。

危害


● 潰瘍癒合后留有萎縮性瘢痕或皮膚攣縮,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外貌,甚至毀容。
● 未及時治療,晚期可導致骨損害,甚至造成畸形。

預后


● 早期及時治療,預后好。
● 晚期慢性病損的患者,可導致廣泛性傷殘、畸形及骨關節功能障礙。

預防


● 盡量避免與患者接觸,並加強隔離消毒措施。
● 皮膚有外傷、開放性創傷和擦傷者必須消毒處理。
● 不赤足行走。
● 應防止昆蟲叮咬,並改善個人衛生與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