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護林
沿海防護林
徠沿海防護林,簡稱“海防林”,是指沿海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其中,沿海基幹林帶,即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具體劃定為:沙岸200m、泥岸1OOm、岩岸臨海一面坡。
沿海防護林體系應該是由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農田防護林和其他防護林等5類防護林組成的“防護林綜合體”。從它的建設內容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是包括海岸基幹林帶、紅樹林、農田林網、城鄉綠化和荒山綠化等,加上濱海濕地的“綠色系統工程”。從它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不僅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對於沿海地區防災、減災和維護生態平衡起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對防禦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作用巨大。2004年12月26日,發生在印度洋的海嘯災難,舉世震驚,短短數小時內所造成的巨大損失,發人深省。這場災難引起了世界範圍內關於防禦海洋自然災害的廣泛討論。起初,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預報、海嘯預警、海防設施建設等工程措施上,但隨著對這次海嘯教訓的深入探尋,人們發現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們的好壞,對降低海嘯的破壞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泰國拉廊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在廣袤的紅樹林保護之下,岸邊房屋完好無損,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響,而與它相距僅70km、沒有紅樹林保護的地區,村莊、民宅被夷為平地,70%的居民遇難。印度南部的泰米爾那都邦是海嘯的重災區,而其中的瑟納爾索普等4個村子,由於海邊有茂密的紅樹林,400多個家庭安然無恙。災區中8塊國際重要濕地反饋的信息表明,海嘯的能量經過濕地中紅樹林、珊瑚礁等的消耗后,進入村莊的海水只是緩緩上漲,隨後徐徐退卻,這與瞬間席捲無數村莊的兇猛海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例子,在我國過去發生的颱風等自然災害中也很多。
二是在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方面作用巨大。水土流失是破壞森林導致的最直接的嚴重後果。沿海防護林的林冠層、枯枝落葉層、土壤根系層,能夠有效地截流降水、增加入滲、減少地表徑流、降低流速、保持水土。據測定,在降雨340mm的情況下,每公頃林地的土壤沖刷量僅為60公斤,而裸地高達6750kg,流失量比有林地高出110倍。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時間。肥沃的土壤不斷流失,會喪失農業生產之基、人類生存之本,對人類長期生存危害深重。同時,森林是“綠色水庫”,憑藉它龐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達的根系,能夠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減輕地表侵蝕的作用,從而有較強的調節降水分配和徑流過程的作用,維持大氣中水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環。據測定,在年降水量340mm的情況下,只要地表有1cm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把地表徑流減少到裸地1/4以下,泥沙減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滲透力更強,一般為每小時250mm,超過了一般降水的強度。一場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在沒有森林的情況下,降水會通過江河很快流走。每公頃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約1000m,1萬hm森林的蓄水量相當於1000萬m的水庫。
三是在防風固沙和保護農田方面作用巨大。森林植被可以增加地表空氣阻力,降低風速、改變局部的風向,林木根系具有明顯的固土和改土作用。二者綜合作用可減輕氣流對錶土的吹蝕,起到明顯的防風固沙作用。大範圍的防護林能改變風沙流動的動力結構,使風速降低20%~50%,林網內沙塵減少80%,大氣混濁度降低35%以上。同時,農田防護林具有防風固沙、降低風速、提高濕度、調節氣溫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創造適合於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對防止自然災害,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實地觀測,在農田林網內,一般可減緩風速30%~40%,提高相對濕度5%~15%,糧食畝產增加10%~20%(1畝=10 000/15m)。
四是在吸儲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減輕城市污染災害方面作用巨大。溫室效應致使氣候變暖,主要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每公頃森林平均每生產1Ot干物質,可吸收16t二氧化碳,釋放12t氧氣;破壞森林則釋放二氧化碳,目前由於森林破壞造成的碳排放僅次於石化燃料造成的碳排放,居第二位。溫室效應已對人類造成了嚴重危害。美國公共利益研究集團去年4月6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過去10年地球變暖導致的嚴重生態災害比20世紀50年代多4倍,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也多九倍,造成經濟損失達6252億美元,相當於此前40年損失的總和。同時,許多樹種都具有很強的抗污染能力,據測定,每公頃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kg,柳杉等樹木每公頃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kg,大葉黃楊、海桐、女貞等許多樹種還可吸收氫化物、氯化物等有害物質和殺菌、消塵等功效,可以說,森林和濱海濕地對直接治理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1)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合理布局、綜合治理、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要從沿海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安排好林種布局,做到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科學配置。要做到“網帶片點、喬灌草、林果桑花”相結合,抓住重點、找准突破口,力求做到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經濟有利、實施可行。
(2)堅持治理與保護並重、質量與數量並重的原則。把工程質量放在首位,千方百計增加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同時,強化質量意識,嚴格工程技術管理。
(3)堅持多方位籌集資金的原則。根據各地經濟承受能力和沿海造林難度大的特點,確定國家投入為主體,地方投入為輔,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造林積極性的的投入原則。
(4)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在發揮防護林生態效益的同時,正確處理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開發與利用的關係,實行立體開發,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潛力,努力做到群眾近期可得利、長遠能受益。
沿海地區自然環境和立地條件繁雜多樣,沿海防護林體系是由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農田防護林和其他防護林等五類防護林組成,包括海岸基幹林帶、紅樹林、農田林網、城鄉綠化和荒山綠化等,加上濱海濕地的“綠色系統工程”。因此,沿海防護林是多林種、多樹種造林,必須全面靈活地應用森林培育的原理和方法,因地制宜,多種造林、育林方法並舉,造、封、管、護並舉,才能保證造林成功,並獲得良好效果。
1.沿海沙地特性與樹種選擇
不同地區的沿海沙地種類和性質不盡相同,以下根據距海遠近、風和海水等作用的情況,將沙地分為潮積濱海沙土、風積濱海沙土和殘積濱海沙土等類型。
(1)潮積濱海沙土與樹種選擇
潮積濱海沙土主要分佈在海灘的高潮線以外和潮水溝兩側,範圍不寬,一般100m至數百米。這種沙土母質是靠潮水漲落的力差帶來的礦物質粒(主要為石英沙)和海生動物殘體(如破碎的貝殼)所組成。由於長期受潮水的侵襲影響,土壤含鹽量一般在0.2%以上,局部高達0.6%~1.2%,土壤呈鹼性,pH值7.5~9.0,按土壤分,可分沙質灘塗和泥質灘塗。沙質灘塗的土壤質地較疏鬆,由於含沙量較多,透氣透水性能較好,土壤含鹽量也較少;泥質灘塗,其土壤淤泥黏性大,透水性差,易板結,不易脫鹽,土壤含鹽量比沙質灘塗高,鹼性強。宜選擇適應鹽鹼沙地生長的抗風、固沙、耐旱、耐貧瘠、耐潮汐鹽漬的樹種,如木麻黃、相思樹、黑松、刺槐、垂柳、旱柳、臭椿、苦楝、毛白楊、白榆、桑樹、梨樹、杏樹、紫穗槐、檉柳、紅樹等。
(2)風積濱海沙土與樹種選擇
風積濱海沙土是潮積濱海沙土形成后的延續產物。由於潮水漲落差的連續作用和夏季風向吹揚,在海灘的內緣地帶重新堆積而形成的風積沙土,其地貌有沙丘、壠崗狀沙丘、丘間低地、平沙地、沙堆、沙灘、沙堤等。沙丘高2~3m,寬7~8m,長十幾米至幾十米不等,面積在100m以內,分佈在靠近海岸一帶;壠崗狀沙丘高15~20m,寬10m,長數百米不等,多為半固定沙地;丘間低地即沙丘與沙丘間連接的低矮處,沙層厚度大;平沙地在濱海沙地的內側,地面平坦,沙層較薄,多為固定沙地;沙堆有草叢和流動沙堆兩種。各類風積濱海沙土質地粗細不一,肥力也不同,宜選擇不同的造林樹種、草種。如沿岸沙丘h沙灘,宜選擇抗風蝕,耐沙割、沙埋,耐海水浸漬的木麻黃、濕地松、桉樹、大葉合歡、露兜、夾竹桃、黃槿、檉柳等,或採用桉樹×木麻黃、大葉合歡×木麻黃等;在山東、河北及遼西的風積濱海沙土區以刺槐、紫穗槐最適宜。福建沿海常用大葉合歡、刺桐、麻風樹、黃槿、苦楝、台灣相思等樹種。
(3)殘積濱海沙土與樹種選擇
殘積濱海沙土的特點是上層為沙,下層為母岩,此類沙土面積不大。由玄武岩殘積的沙土多數已改良開墾為農業用地,質地較細,較肥沃。可選擇抗風、固沙的濕地松、桉樹、相思樹、大葉合歡、麻風樹、龍眼、荔枝、蘋果、梨等樹種。
2.造林技術
(1)整地
①沙荒地整地時間不宜提前,可隨造林隨整地。流動沙地、沙丘、沙堤等,植穴宜小,避免風蝕;固定沙地,可進行帶狀或大穴整地;地下水位過高時,要深翻沙土,開溝排水,堆沙起壟,進行高壟、高台整地。結合整地可客土施肥,改良土壤肥力。
②灘塗地為了降低土壤鹽分,應適當提早整地,一般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完成,有利於土壤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化、雨淋,降低土壤中含鹽量。常用的整地方法有:a.全面翻犁或隔行翻犁:平坦有機耕條件的地區,可全面翻犁作畦或隔行1~2m翻犁作畦,畦寬1.4m,畦高50cm左右;b.築大畦高壟:適宜在低洼地,畦寬2.4m,畦高60~70cm。C.築堆:一般堆高70~80cm,堆徑100~140cm,每公頃4.5×103堆。上述各種方法,挖穴都宜淺(一般20cm左右),結合整地應施足基肥。
③侵蝕丘陵山地據山地坡度、土壤侵蝕、造林目的等選擇適宜整地方法,主要有水平帶狀整地和水平階整地:適宜坡度較小,土壤侵蝕程度輕,營造果樹、速豐林、經濟林等;魚鱗坑徠整地:適宜水土流失嚴重、坡度較大的山地。築魚鱗坑時,先把生土培埂,熟土回坑,築成半圓形坑穴和土埂,埂面寬20~30cm,坑距2m×2m、1m×1m,成品字形排列;水平溝整地:適宜在土壤侵蝕嚴重的山地,如切溝侵蝕。水平溝一般深度50~60cm,外築地埂,在溝間每隔30~50m修一個土墩、以防止水土流失。
(2)造林密度
①沙荒地、風口地段,應合理密植,加大造林密度,據不同樹種、不同立地科學確定。一般株行距1.5m×1m、1m×1m、0.5m×1m,每公頃種植6000~20000株。
②灘塗地,據不同樹種科學確定,株行距為2.Om×1m、1m×1m,每公頃種植5000—10000株。
③侵蝕丘陵山地,據侵蝕程度和樹種、坡度等不同科學確定,株行距2m×1m、1m×1m、0.5m×1m,每公頃種植5000×20000株。
(3)栽植技術
①沙荒防護林栽植技術
·沙荒片林栽植技術:選擇春、夏雨季造林。選用優良品種,I、Ⅱ級壯苗或容器苗、大苗做為造林材料。如木麻黃裸根苗要求苗高80~1OOcm,地徑1cm,根系完整,側鬚根發達。造林方法可採用植苗造林、截干造林、扦插造林等。栽植時可合理修剪苗木枝條和根系,以減少水分蒸騰,施足基肥,並適當深栽(比原根際高出15cm),踩實踏緊。
·沙荒風口地段造林技術:沙荒風口特指沙質海岸線上風沙、海潮危害嚴重地段形成的治理十分困難的缺口。沿海地區人民經過長期探索,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辦法,如設置擋風竹籬為主的綜合治理方法、設置擋風石牆為主的綜合治理方法、以先種草固沙為主的綜合治理方法、以築石堤為主的綜合治理方法等。造林苗木應選用容器苗或大土球苗,選擇雨季,適當密植,施足基肥,深栽踏實,搞好防護,做到1年造,2、3年補植,4年見成效。
②灘塗地防護林栽植技術
·栽植深度:據不同地類合理確定。在陸地、堤岸或淺灘沙地,栽植宜深些,一般比原土痕深10~15cm;在泥質海塗地栽植,則宜淺栽培土,一般比原土痕高1~2cm。
·栽植季節:選擇春、夏雨季,陰天。
·栽植方法:造林苗木選用優良品種容器苗、大苗,以植苗穴植為主,施足基肥,分層踩實踏緊。
(4)營造混交林
長期以來我國沿海防護林普遍存在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的問題,很多海岸基幹林帶、農田防護林網,都是單一樹種的純林,沒有形成多樹種、多林種的林分結構,生態系統穩定性差,致使防護功能先天不足。為提高沿海防護林的防護效能,實現從一般性生態防護功能,向以應對海嘯和風暴潮等突發性生態災難為重點的綜合防護功能的擴展,應從沿海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安排好林種布局,提倡營造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混交林。①混交樹種各地可根據適地適樹和造林目的的要求合理選擇混交樹種。如福建沿海地區海岸基幹林帶以木麻黃為主要樹種,選擇大葉相思、大葉合歡、濕地松、窿緣桉、檸檬桉、黑松等為混交樹種。②混交方法沿海防護林常用帶狀混交、塊狀混交、株間混交、林網網格混交等。林網網格混交是以防護樹種營造成防護網格,並在網格間的空地上種植各類經濟樹種。③混交比例可據樹種、立地條件、混交方法等合理確定,一般混交樹種的比例應比主要樹種小。
1.培土扶正在造林后1~2年內(特別是當年),每次颱風大雨後對栽植幼樹應及時進行培土扶正等工作,以防幼樹歪斜倒伏,促進其正常生長。
2.封禁管理造林初期,植被稀少,幼樹紮根淺,林地要實行封禁管理。一般在造林前3年,應嚴禁人畜進入林間,嚴禁割草、扒葉、挖草根、鋤草、玩火、放牧等活動,以促進雜草植被繁茂與幼林共生,保護幼樹健康生長。
3.適時撫育間伐幼林鬱閉后直至成林前,對栽植密度大的幼林一般應進行3—4次的撫育問伐,以防主幹徒長纖細、枝下高過長和樹冠狹小。通過適時問伐,既可促使幼林高、徑的正常增長,又能防止風害倒木現象發生,改善幼林生長條件。
4.更新採伐海岸基幹林帶等沿海防護林出現衰老跡象,失去防護作用時,應先規劃,然後採取帶狀皆伐更新、隔帶皆伐更新、逐帶皆伐更新等方法及時撫育。
①帶狀皆伐方法,即先在基幹林帶的內側營造新的林帶,至新林帶鬱閉並長到一定高度和具備防風固沙作用時,再伐去前沿林帶。
②隔帶皆伐更新,即按林帶排列順序,進行隔帶採伐,至砍去的地方新造幼林鬱閉並達到一定高度時,再伐去留下的各條林帶進行更新。這種方法適合於小網格林帶的更新。
③逐帶皆伐更新,即每條林帶都先砍去一半進行更新,至新林鬱閉並長到一定高度時,再伐去留下一半進行更新。這種方法適合於寬度較大林帶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