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門

廣德門

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郡守王蕃始在水南覆船山下築郡城。后焚又建,至郡治遷移黃華山麓計歷時 526 年。此為建甌最早之城牆。全縣共置 4 城門:南為雙門,東南為永慶,西為昭化,東北為豐樂。唐建中元年 ( 公元 780 年),擴大 4 城門為 9 城門,其中南為建溪,西南為建安。五代后普天神速五年(公元 940 年),王廷政在建州稱帝,增築城牆,其後屢修屢傾。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 1352 年),改建溪為南門,建安為市門 ( 后又改為管門)。明朝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拓管門外為通濟門,南門為廣德門。

簡介


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 1386 年)、清朝嘉慶年間(公元 1522--1506 年),建樓於廣德門隅,匾曰匯江,即舊八角樓址。清朝萬曆三十七年 ( 公元 1609 年),府縣重修后,設:寧遠、政和、通仙、南門、通濟、臨江、西門、朝天八門。現今,通濟門(即通城門 , 已近 400 年)尚存於芝城錦江小區內。南門完好被埋於水南橋傍地下。

時間


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 1386 年)、清朝嘉慶年間(公元 1522--1506 年),建樓於廣德門隅,匾曰匯江,即舊八角樓址。清朝萬曆三十七年 ( 公元 1609 年),府縣重修后,設:寧遠、政和、通仙、南門、通濟、臨江、西門、朝天八門。現今,通濟門(即通城門 , 已近 400 年)尚存於芝城錦江小區內。南門完好被埋於水南橋傍地下。

地點


梨 山 位於城南 5 公里,海拔 870 米,方圓 15 公里,奇秀峭拔,為近城諸山之最。盛產杉、松、竹。礦藏無煙煤,清光緒年間開採,稱 " 梨山煤礦 " 。現今建有電視差轉檯、水文標誌、電訊微波等設施。

歷史事件


在閩疆,建甌是一座不應該被人忘記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領域開創了無數令人炫目的燦爛和輝煌,為中華文明大家庭增添了一道獨特而靚麗的古閩地域文化的風景線。福建建甌——是目前福建省保留古城門和古城牆最多的城市,六座古城門、存留著長達1公里的古城牆,在福建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城市。這座千年的古城曾經在八閩之地創造了諸多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廣德門”是建甌乃至福建規模最大城門之一。
2010年的年初。由於市政府在修建水南大橋的時候挖出了古城門。這個曾經在解放初期因修防洪堤被埋入地下半個多世紀的建州最大城門——廣德門,終於重建天日。各大媒體、網站也報道了相關事件。也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視,並承諾要好好的保護古城門。出台最好的解決方案。
唐建中元年,當地官吏開始築城,當時的城牆高6.5米、寬4米,古城牆全長4.7公里,設有城門9個。此後經歷宋、元、明、清時期,不斷維修擴建,現在除去廣德門,還存有5座古城門(樓),分別為“通仙門”、“通濟門”、“臨江門”、“威武門”四個古城門,以及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的五鳳樓(今稱鼓樓)。五鳳樓重修后,也成了當地的地標性建築。
在建甌市政協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調研組的調查報告中,調研組稱:“目前能保存著6座古城門(樓)的城市,在全省獨一無二。”另外,當地文物部門負責人也表示,除了數量眾多,每座古城門也非常有特色。他介紹,目前外地發現的古城門進深一般只有幾米,10米的已經很少見,“建甌的幾座古城門,包括這次出土的廣德門進深都是20多米,非常壯觀、有氣勢。”
由於廣德門正好位於建甌新水南大橋規劃的橋頭位置,廣德門出土后,當地立即下令大橋暫停施工,目前已經委託有關設計單位重新設計方案,保護古城門。當地政府表示,目前重在保護,條件成熟時將開挖廣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