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鄉
河南省伊川縣下轄鄉
半坡鄉距伊川縣城36公里,東與登封毗鄰,南與臨汝接壤,號稱伊川“東大門”,全鄉總面積47.3平方公里,轄半坡村、孫村、段庄村、李村、候溝村、劉瑤村、魯溝村、老君堂村、大郭溝村、小郭溝村、何庄村、白瑤村12個行政村,14801人,人均耕地0.7畝。
據半坡村李氏家譜載:明初李氏始祖李誠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於馬鈴山半坡處,故名半坡。該鄉北連江左鄉,西接白沙鄉,南與臨汝縣交界,東同登封縣毗鄰,總面積43.5平方公里。1975年,析江左公社一部置半坡公社。1983年底改半坡鄉。1987年,鄉轄13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81個村民小組,3058戶,13288人。
該鄉是河南省1984年所定的全縣唯一的山區鄉。馬鈴山、黑龍山橫卧鄉境,將全鄉分為南北兩半。土地瘠薄,但礦產資源豐富。鄉辦企業以開辦小煤窯為主。1987年,全鄉有小煤礦42個,年產量80萬噸。鋁礦7個,年產量20萬噸。白灰窯95個,年產量5萬噸,工業產值1500萬元。1987年,魯溝、白窯兩村從事開採的人有1200名。被縣人民政府譽為工業村。該鄉利用荒山資源,發展林業、牧業。1987年,造成片林1944畝,其中經濟林714畝。同年,全鄉有大家畜3608頭,豬3220頭,羊3000隻。其中小郭溝養牛228頭,戶均2.3頭,被譽為養牛專業村。
該鄉耕地主要分佈在馬鈴山、黑龍山底部的嶺坡上。民國時期,因水源奇缺,乾旱嚴重,糧食畝產100斤左右。建國后,修提灌站7處,打機井20眼,挖水塘21個。1987年,全鄉有耕地14558畝,有效灌溉面積3370畝,佔總耕地面積的23.2%,年糧食播種19505畝,平均畝產232斤,總產452.5萬斤。
歷史上交通閉塞。70年代修成了半坡至白沙的砂石路,半坡至江左五裡頭的渣油路。1987年,修復了長18公里的鄉南公路,交通條件有所改善,但仍是全縣交通條件最差的鄉。
1987年,鄉有初中一所,小學24所,在校學生3200人。地處山區的高溝小學,連續十幾年受到縣及地區教育部門表彰。1987年,在團中央開展的勤巧小隊友誼賽活動中,該校少先隊組織獲二等獎。
該鄉“兩山一川”,資源豐富。原煤貯量達億噸,鋁釩土1億噸,白雲石8000萬噸,乾子土1億噸,鐵礦石5000噸,碳酸鈣1億噸,加之銀鉛礦、磷石、石油所、天然氣等二十餘種礦藏,形成“黑白紅”三大系列產品。農業以盛產小麥為主,林牧業前景廣闊,萬畝宜林荒山已綠化上松柏、刺槐、板栗、核桃、大棗、山杏等,8000畝牧坡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場所。
近年來,半坡鄉正從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收、高效”的三高農業轉變,目前,已形成“食用菌、旱地辣椒、麥煙套”三大生產基地,林果業已形成“大棗、蘋果、梨”三大生產基地,食用菌種植已達100萬袋,大棗2100畝,以科技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為主要內容的特色農業正以一日千里之勢在半坡鄉境內紮根、開花、結果。
半坡鄉半坡鄉黨委、政府以“工業強鄉、項目興鄉、安全立鄉”為目標,強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了“強鄉興村富民”步伐。鄉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鋪修的山南白魯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山區人民百年夙願,加快了全鄉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以魯溝村、劉窯村為示範,鄉風文明、村貌整潔、村民富裕的現代化農村新莊嶄新呈現。造林綠化成效顯著,實現退耕還林490畝,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初具規模,小城鎮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既方便了生活,又促進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各類個體經營戶達950戶。通訊業發展迅猛,程式控制電話步入千家萬戶,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全鄉每個角落。
2013年3月1日,伊川半坡舉行撤鄉建鎮儀式,半坡鄉正式更名為半坡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