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子苗

磚子苗

磚子苗,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磚子苗Mariscus sumatrensis (Retz) T. Koyama的全草。分佈於長江以南及陝西、台灣、西藏等地。具有祛風解表,止咳化痰,解郁調經之功效。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皮膚瘙癢,月經不調。

入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祛風解表,止咳化痰,解郁調經。

主治


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皮膚瘙癢,月經不調。

相關配伍


1、治皮膚瘙癢:磚子苗、杠板歸各適量,水煎外洗。
2、月經不調:磚子苗、連錢草各15g,水煎服。
3、治血崩:磚子苗20g,石灰菜、柏枝葉各10g,水煎服。(1-3方出自《精編中草藥圖譜4 便攜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凈,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稈疏叢生,高10-50厘米,銳三稜形,平滑,基部膨大,具稍多葉。葉短於稈或幾與稈等長,寬3-6毫米,下部常摺合,向上漸成平張,邊緣不粗糙;葉鞘褐色或紅棕色。葉狀苞片5-8枚,通常長於花序,斜展;長側枝聚繖花序簡單,具6-12個或更多些輻射枝,輻射枝長短不等,有時短縮,最長達8厘米;穗狀花序圓筒形或長圓形,長10-25毫米,寬6-10毫米,具多數密生的小穗;小穗平展或稍俯垂,線狀披針形,長3-5毫米,寬約0.7毫米,具1-2個小堅果;小穗軸具寬翅,翅披針形,白色透明;鱗片膜質,長圓形,頂端鈍,無短尖,長約3毫米,邊緣常內卷,淡黃色或綠白色,背面具多數脈,中間3條脈明顯,綠色;雄蕊3,花藥線形,葯隔稍突出;花柱短,柱頭3個,細長。小堅果狹長圓形,三稜形,長約為鱗片的2/3,初期麥稈黃色,表面具微突起細點。花果期4-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陽處、路旁、草地、溪邊及松林下。分佈於長江以南及陝西、台灣、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祛風,止癢,解郁,調經。治皮膚瘙癢,月經不調,血崩。”
2、《西藏常用中草藥》:“止咳,化痰,宣肺解表。治風寒感冒,咳嗽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