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蒂爾·奧涅格

阿爾蒂爾·奧涅格

阿爾蒂爾·奧涅格(法語:Arthur Honegger,香港譯為:康涅格,1892年3月10日-1955年11月27日),於法國出生的瑞士作曲家。大部份時間生活於巴黎,是法國六人團的成員,其最著名作品是模仿蒸汽車頭聲音的管弦樂交響樂章“太平洋 231”。

個人經歷


奧涅格本名 奧斯卡-阿爾蒂爾·奧涅格( Oscar-Arthur Honegger),但其第一個名字從未使用過。他生於法國勒阿弗爾,他最初於巴黎學習和聲與小提琴,之後曾短暫返回瑞士,向維多爾與丹第學習。求學至1910年代。1926年他娶了女鋼琴家安得蕾·瓦拉伯格(Andrée Vaurabourg),瓦拉伯格稍後求學於巴黎音樂學校,1932年生一女帕斯卡雷(Pascale)。奧涅格也跟巴黎著名女中音卡萊爾·克羅依蕯(Claire Croiza)有一私生子讓-克勞德(Jean-Claude,1926-2003)。
1920年代早期奧涅格憑著宗教歌劇“大衛王(Le Roi David)”迅速成名,歌劇內容均由聖詩所組成。
兩次大戰期間,奧涅格非常多產,1927年他完成了亞貝.甘斯(Abel Gance)的史詩“拿破崙(Napoléon)”的配樂作曲,這段期間他完成了五首芭蕾舞曲與三首聲樂戲劇作品。其中一個清唱劇碼“聖女貞德在火刑柱上(Jeanne d’Arc au Bûcher,1935)”是他最佳的作品之一。
除了他獨自寫作之外,他與伊貝爾(Jacques Ibert)共同創作一部輕歌劇“小鷹(L’Aiglon,1937)”。這個時期他也寫了“山羊之舞(Dance de la Chèvre)”,其本質上是一部個人長笛獨奏段。由當中角色萊芮國王(René Le Roy)專門負責的獨奏,輕快和充滿年輕的活力,但與所有奧涅格的作品一樣率直。
奧涅格總是留戀於父母的原鄉瑞士。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納粹的入侵,他發現留在巴黎有很大的困難,他加入了法國反抗運動,但他總是不受納粹的影響,因著他的名氣與身份,納粹容許他能繼續他的工作不受干擾。但是毫無疑問,戰爭的爆發使奧涅格非常沮喪。自戰爭爆發至他死為止,他共創作了四部交響曲(第二到第五),成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交響曲之一。其中第二交響曲為弦樂而寫成,在最後一個樂章則加入一支小號用來演奏選自J.S.巴哈的眾讚歌。第三交響曲的副標題稱為“禮拜交響曲”創作於1946年,三個樂章的標題用上拉丁彌撒曲的名稱,分別是“審判日(Dies Irae)”、“在深淵的呼求(De profundis clamavi)”與“賜我平安(Dona nobis pacem)。完成日期正值戰爭結束之後,其風格與布列頓於1940年創作的安魂交響曲(Sinfonia da Requiem)不謀而合。相比之下,第四交響曲充滿懷舊和感情風格的氣氛。它的副標題為“歡愉的巴塞爾(Deliciae Basilienses)”,以對戰爭期間仍能有輕鬆的日子表示敬意。第五交響曲的副題取名為“三個 D 音(Di tre re)”(法語以唱名來代表音名),原因就是三個樂章的結束音都是停留在 D 音上。
1953年,他寫下他最後一個作品“基督清唱劇(A Christmas Cantata)”。195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奧涅格因心臟病發作在家中去世,安葬於巴黎蒙馬特區的聖文西公墓。

獲獎記錄


基於奧涅格對音樂界之貢獻,他的肖像被置於瑞士法郎20元鈔票上。

人物評價


奧涅格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旅行的熱衷,在一次特別的場合,他說:我總是對火車充滿熱情與愛意,對我而言他們一如活生生的動物,我熱愛他們就好像一些人愛著美人與俊馬一樣。1923年,他的“太平洋 231”交響樂章(一部對蒸氣機火車頭的描寫)使他早年即聲名大噪(或是惡名昭彰)。日後的作品常被人認為有火車聲音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