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東北鼢鼠的結果 展開

東北鼢鼠

嚙齒目動物

東北鼢鼠(學名:Myospalax psilurus),別稱地羊瞎老鼠、盲鼠、瞎摸鼠子、華北鼢鼠、地排子。東北鼢鼠體型圓粗,頸、胸、腰無明顯區別。頭吻寬扁,利於掘推土壤,背毛黃褐色,毛尖鐵鏽紅色,毛基深灰色。

東北鼢鼠常年棲居於地下生活,聽覺特別靈敏,食性雜,不冬眠。棲息於溫帶、寒溫帶季風區土質鬆軟的平原開闊地區。每年繁殖1~2次,每次產仔2~4隻,最多可產8隻。分佈在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東北鼢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害鼠


我國北方草原、農田和林區中的主要地下害鼠。

形態特徵


東北鼢鼠
東北鼢鼠
體形粗壯,呈圓桶形,吻端污白色,頭大而扁,耳殼不發達,隱於毛下,眼極小,前肢趾爪強大而銳利,第3趾的爪最長,末端不分叉。尾短禿,但長於後足長。體毛細軟有光澤,面部毛色棕黃色,背毛灰棕色,毛干為淺灰色,毛尖為棕色。額頂有一塊明顯的白色斑點,但有變化。體側及前後肢外側毛色與體背毛色相似。腹毛灰色,毛尖稍顯淺褐色,與體側無明顯界線,四足裸露,背部有灰色或白色短毛。頭骨短,有明顯的棱嵴,枕骨高而寬,自人字嵴向下呈截切面。鼻骨前寬后窄,末端嵌入額骨前部,具有發達的眶上嵴和顳嵴,在左右兩嵴之間形成凹陷。上門齒鑿狀,突出於口外,齒根延伸到第1臼齒前面,第1上臼齒大,第2、3上臼齒小,第3下臼齒退化,外側僅有一個凹角,內側第1凹深,第2凹角淺。

生活習性


東北鼢鼠
東北鼢鼠
東北鼢鼠主要生活於灌叢、森林、農田、草原、山地丘陵等處,不冬眠,晝夜活動,洞穴較複雜,一般可分為洞道、廁所、窩巢及倉庫等幾部分。東北鼢鼠食性雜,主要以植物的根為食,也可以取食莖、葉及花。繁殖期主要在4-6月。每年繁殖一次,每次產仔2-4隻,最多可產8隻。該鼠有怕光怕風的習性,見風就堵洞。一般除了繁殖季李外均獨居。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主要危害樟子松、苗圃地幼苗,嚴重地帶被害率可達40%。

棲息環境


東北鼢鼠棲息於溫帶、寒溫帶季風區土質鬆軟的平原開闊地區,選擇農田、田間荒林、河灘、林間窄地等處作為棲息位點。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中國分佈在河北、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

繁殖方式


東北鼢鼠繁殖期主要在4~6月。每年繁殖1~2次,每次產仔2~4隻,最多可產8隻。幼鼠大多在出生2個月後與母鼠分居,7月份即可離巢獨立活動。

亞種分化


東北鼢鼠的分類地位一直存有爭論。首先是拉克斯曼(Laxman)於1773年定名西伯利亞的鼢鼠為阿爾泰鼢鼠(myospalax)。過了一百年,米爾恩一愛德華茲(Milne-Edward)於1874年依據北京南部標本命名了psilurus,即東北鼢鼠。艾倫(G.Allen,1940)指出,東北鼢鼠(psilurus)第1上臼齒內側有2個內凹角與阿爾泰鼢鼠(myospalax)接近,而定為阿爾泰鼢鼠的一個亞種。俄羅斯的庫茲特斯夫(Kuznetsov,1965)和英國科伯特(Corbet,1978)同意艾倫提出的觀點。中國國外以及國內許多學者則承認東北鼢鼠的地位,如俄羅斯的奧格涅夫(Ognev,1947)、英國的埃勒曼等(Ellermanetc,1951)、中國的馬逸清等(1986)、肖增祜等(1988)。科伯特(Corbet,1992)又將阿爾泰鼢鼠和東北鼢鼠分開。由於阿爾泰鼢鼠分佈於西伯利亞的巴爾瑙爾,與中國新疆阿爾泰地區接近,但在中國新疆地區一直未採到標本,不能對比。
鑒於以上原因,仍保留東北鼢鼠地位,即該種尚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種群分佈不零散。在其分佈區的北部和東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非常罕見,其他地方信息不足。東北鼢鼠種群數量趨於穩定。
該種種群受到主要的威脅是農墾導致了其自然棲息地的破壞。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為害特點


主要危害甘薯、花生、馬鈴薯、胡蘿蔔、小麥、玉米等。對草原植被亦有一定為害,特別在刈割草場,形如滿天星的土丘對刈割機械損壞嚴重,是牧業生產的大敵。鼢鼠的挖掘活動對水利設施、渠港亦有一定的危害,甚至黃河岸邊的村莊曾發生多起因該鼠挖掘致民房倒塌的事故。

治理策略


● ● 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 ● 藥物誘殺。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①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②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
東北鼢鼠
東北鼢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