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臨秋

李臨秋

徠李臨秋(1909年-1979年),中國台灣台北人,著名詞作家。

李臨秋


他最有名的歌曲為《望春風》。

生平


祖籍福建安溪,清朝時渡海來台。
1909年出生於台北牛埔庄,即現在的雙連附近。
李臨秋的祖父早年賣油,常有農人拿米來跟他換油,後來就改開輾米廠,生意相當好,李臨秋的父親是家中獨子,家境優渥,備受寵愛,飽讀詩書。
1922年台北市大龍峒公學校畢業。父親交遊廣闊,四處為人作保,最後,輾米廠因幫人作保被查封,財產也沒了,那一年是大正十四年,李臨秋十六歲。
1924年,李臨秋受親戚介紹進入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
1932年,上海出品的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灣放映,才出現第一首“台語”電影宣傳歌,那時候歌曲是歌手“純純”主唱的,當年一唱就紅遍台灣的大街小巷。他以閩南語為兩部中國上海電影《懺悔》《倡門賢母》填了兩首同名廣告歌曲的詞。雖然該歌詞只是為了吸引民眾前來觀賞電影,不過如同性質的《桃花泣血記》相同,頗受歡迎。之後,他再接再厲,創作知名歌曲《望春風》,不但成為他的代表作,也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歌謠之一,迄今仍為人傳唱。
除了《望春風》之外,他替上海電影歌曲做的《一個紅蛋》(描寫清末太監),《人道》等廣告歌曲亦相同極受歡迎。除此,他另外所做的《四季紅》,《補破網》等均為知名歌曲。不過因為戰後遷徙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並不重視台語歌曲,這些歌曲的作詞者常誤列為“佚名”。
1960年代,他就職的永樂戲院被拆后,他就退休在家不再創作。
1977年發表《相思海》。這首歌,也是他的最後知名遺作。
1979年病逝,享年69歲

關於《望春風》的創作


上世紀二十年代,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為了因應民族運動與文化抗爭的需要,台灣社會的知識菁英們發起新文化運動,以新文學、新戲劇、新歌謠與新美術等四大具體內涵,啟蒙民眾、喚醒民眾、組織民眾、訓練民眾。通過他們的組織和宣傳,島內民眾的民族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運動形成了一個高潮。李臨秋認為應該寫一條反映當時社會婦女心聲的歌。
《望春風》走紅后,1937年,當時準備將這故事拍攝成電影,又請來李臨秋將《望春風》編寫成電影劇本。並將《望春風》名稱,登錄成“商標”,他人不能隨意使用。
李臨秋認為,寫歌要“三分雅、七分俗”。在李臨秋的歌詞作品中,無論是《望春風》,還是《四季紅》等,均內藏自由戀愛的觀念。李臨秋的創作常坐在“亭仔腳”喝著酒冥想,《補破網》是 1948年創作的,原版只有一段詞,后兩段歌詞是為防止《補破網》成禁歌才加上的。李修鑒說,《望春風》“獨夜無伴守燈下(e) 冷風對面吹 (chhe) 十七八歲未出嫁(ke) 見著少年家(ke),韻都對。另外,李臨秋認為“見著”的發音,應用“遇見”而非許多人唱的“看見”。他說,男女在路上遇見,才有巧遇觸電的感覺。 《望春風》詞中“果然縹致面肉白”,“縹致”是文雅的古“台語”,用在女子形容“帥哥”身上。

部分作品


補破網

詞:李臨秋 曲:王雲峰
見著網 目眶紅 破到這大孔
想欲補 無半項 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 是永遠免希望
為著前途鑽活縫 找家俬補破網
手偎網 頭就重 凄慘阮一人
意中人 走叨藏 那無來斗幫忙
姑不利終罔震動 拿網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做橋板 全精神補破網
魚入網 好年冬 歌詩滿漁港
誅風雨駛孤帆 阮勞力無了工
雨過天晴魚滿港 最快樂咱兩人
今日團圓心花香 從今免補破網

望春風

詞/李臨秋 曲/鄧雨賢
獨夜無伴守燈下 冷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果然漂致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問伊驚歹勢 心內彈琵琶
思?郎君做翁婿 伊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采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加看覓
月娘徠笑阮戇大獃 付風騙伓知
陶哲(吉吉)、明道林俊傑、齊秦、鄧麗君、龍飄飄、方大同、陽一等均在不同場合演唱過這首歌。
一青竊在《月天心》中也發表過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