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訓華

張訓華

張訓華,男,出生於1961年12月,研究員,博士,中共黨員,曾任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地質調查部副部長兼地調科研處處長,海洋地球物理專業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青島市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常務理事、山東(青島)石油學會和地質學會會員。現任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委員。協助所長工作。負責海洋地質調查、科技外事、學術交流、期刊及科學普及工作;分管地調與科研處、海洋區域地質室、海洋油氣與水合物資源室、海洋環境地質室、海洋固體礦產地質室、海洋地質調查技術方法室、海岸帶和大陸架地質室、雜誌社。兼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地質與大陸架地質研究中心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職稱評定委員會主任、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主編、“海洋地質前沿”主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IODP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兼職教授,青島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海洋專業委員常務理事,山東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山東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人物經歷


1993年9月~1996年12月:青島海洋大學海洋地質專業,獲博士學位。
1987年9月~1990年3月: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地球物理場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5年10月~1986年6月: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國培訓部學習英語,獲A級證書。
張訓華
張訓華
1979年9月~1983年7月:山東海洋學院海洋地質系地球物理專業,獲學士學位。

主要貢獻


1983年以來,參與完成的項目有4項,主持完成的項目有8項,正在承擔的項目有7項;公開發表論文2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的16篇;出版專著2部。曾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1項;並獲《原地質礦產部百名跨世紀人材》稱號和獎勵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首屆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和獎勵;2001年6月27日獲得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並享受特殊政府津貼。
1983年參加工作,至今主持完成國家專項項目、基金項目、大調查項目等共計20餘項。在“中國地質”、“中國區域地質”、“科學通報”、“地球物理學報”、“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地球物理進展”等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著有“中國近海地質”、“中國海域構造地質學”、“中國近海及鄰近海域地形地貌”等多部專著。
照片
照片
在中國近海地質地球物理研究基礎上,於1997年首次提出了邊緣海形成演化的“單向拉張模式”,並將其應用於解釋南海海盆的形成演化。指出南海是在統一應力場下形成的,同時將南海海盆的形成演化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通過海盆中海山山根與其高差關係變化的研究,2000年和2001年又進一步指出南海海盆可能存在“雙性”海山,發展了“單向拉張模式”。在總結朱夏院士和劉光鼎院士大地構造思想和學術成果基礎上,2008年首次提出“塊體構造學說”,並將其作為“中國海陸地學系列圖”的指導思想指導編圖工作,2010年對中國及鄰區進行了塊體構造單元初划。
著有《中國海域構造地質學》。

獲獎記錄


2013年張訓華獲得我國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被評為原地質礦產部百名跨世紀人才,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批中青年優秀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海洋勘測專項表彰“突出貢獻者”,青島拔尖人才等。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個,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2個,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一等獎1個,地質礦產部和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7個,“八五”國家科技成果大獎1個。
張訓華
張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