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灘鎮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轄鎮

響灘鎮,平昌縣轄鎮。1950年置楠木鄉,1953年將響灘鄉由儀隴縣划入平昌縣,同時改鄉為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建響灘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52公里。

響灘鎮位於平昌縣城西南58公里,儀隴、營山、巴州、平昌四縣(區)接壤處,平(儀)達(儀)公路橫貫其境,境內交通便利,轄10個村1個居委會,60個社4個街道居民小組2002年底有96年村(居)民小組,常住人口36733人(2020年),全鎮幅員面積52.22平方千米。2002年底GDP26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6元,糧食總產6188噸,人口自然增長率6.4%,轄區內有8個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GSM139、130通信信號覆蓋全鎮。

2020年5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巴中市調整通江縣、平昌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20〕4號):撤銷南風鄉、黑水鄉和福申鄉,將原南風鄉和原黑水鄉及原福申鄉萬安村、永安村、玉峰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響灘鎮管轄,響灘鎮人民政府駐新興街社區新興街256號。

歷史沿革


響灘,因響沙灘得名。原名“響水灘”。響灘人,因勤勞而著稱。響灘鎮,平昌縣第二大集鎮。位於儀隴,營山平昌,巴中四縣市交界處。建鎮已有近千年歷史。水資源豐富。響灘山清水秀,人人傑地靈2001年響灘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示範小集鎮,2003年啟動的第二批省試點小城鎮之一。境內交通發達,市場繁榮,商賈雲集、人氣興旺,社會和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平昌西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地理環境


東與儀隴交界,南與營山相鄰,西與達州接壤,北與巴中相通。距縣城58公里,“平儀”公路橫穿其境。距朱德故里馬鞍鎮50公里,離平昌最大的水庫—友誼水庫5公里。響水兩河匯流繞場鎮,十街並列齊發展,七橋卧波穿行,八方商賈同競爭。

行政區劃


響灘鎮位於平昌縣西南,轄19個村(居)委會,143個農業社。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36733人(2020年)。

經濟


1985年至2007年是響灘鎮由計劃經濟轉軌的的22年,是響灘艱苦奮鬥、強化農業基礎的奠基年,也是響灘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年,在經濟和政治體制的不斷變革中,全鎮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緊跟時代的潮流。狠抓發展主題,立足鎮情。勇於探索、勤於實際,始終保持了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發展勢頭。
農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加強,經過22年的建設和管理。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不斷完善,各項水利工程建設得到完善。有效地解決了全鎮人民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交通建設成果輝煌,黨委、政府把交通建設作為發展經濟的一項基礎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採取一事一議,發動群眾投資投勞200多萬元,新建公路27條,155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的目標。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大力抓好第三產業和勞務輸出,壯大了農村經濟實力,改變了農村生產生活面貌,更新了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已形成了種植、養殖、勞務和第三產業齊頭並進的經濟發展格局。
社會事業成績顯著,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被陸續發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休閑文化充分得到展示。成立了“老齡協會”和“文化體育協會”進一步豐富了全鎮人民的文化生活。教育質量的提高,醫療衛生事業在改革中的影響不斷大。各種配套設施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城鎮建設成績顯著。新建街道擴建街道4條、農貿市場6個、車站1個、公園2個、碼頭兩處、垃圾回收處理站2所,醫院、衛生、通訊設備齊全。場鎮面積達2.5平方公里。

交通


平昌(達州)——儀隴公路過境,主要依靠汽車,響灘鎮到三溪口還有小型客船(30人),村村之間公路相通。

旅遊


響灘風景獨好,名勝眾多。響灘十景遠近聞名,各具特色,方圓遊客,獵奇覽勝,趨之若鶩。即:弓橋泛月,竹山晴嵐,響潭秋月,貓嶺朝曦,二龍爭道,噓風泉韻,五壩春曉,雙山夕照,龍岩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