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和

東壩地區“文化能人”

王文和不僅是基層文化能人,更是恢復傳統文化的領路人

人物經歷


1957年,王文和畢業后就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東壩鄉,開始通過采寫詩、畫漫畫、出黑板報、組織宣傳隊等形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他多方收集民謠、農諺、鄉土俚語,創作出符合農村特點,適合農民口味、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他創作的《壩河之歌》大聯唱被市有關部門調演;《英雄贊》獲區創作二等獎。他也成為朝陽區的“文化尖兵”。東壩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欣欣向榮、紅紅火火,東壩鄉文化站成為朝陽東三社(東壩、金盞樓梓庄)的文化中心。
王文和與東壩“飛叉劉”演員合影
王文和與東壩“飛叉劉”演員合影
人王文和與東壩少年京劇小演員合影
人王文和與東壩少年京劇小演員合影
《金鈴祖師》、《開路聖會》、杠箱、飛叉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表演,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曾近乎失傳。1997年,退休后的王文和開始為恢復東壩的傳統文化奔走努力。為了找到始創於明朝正統年間,清乾隆年間受封的《金鈴祖師》的有關資料,他起早貪黑,幾乎查遍了市、區所有檔案館,跑遍了全鄉各村及周邊各鄉鎮,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終於較好地掌握了《金鈴祖師》和《開路聖會》的表演要領。從查資料到掌握要領,到組織排練,王文和付出了辛勤的努力,開路聖會、“獅子擲門”也終於重新回到了東壩,回到了東嶽廟會上。在恢復《金鈴祖師》后,為了讓杠箱重現風采,他自 己求師學藝,一個人跑遍了北京城,最後還去了天津求問民間老藝人杠箱技藝,在他的大力促進下,精彩的杠箱回到了東壩,花會也更加繁榮。他還聯繫西北門練習飛叉多年的劉廣德,經過多方協調成功恢復了開路聖會“幡鼓齊動十三檔花會”中的頭一檔耍飛叉和火叉。
王文和不僅為恢復地區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2010年由他主編的《京東重鎮東壩風情錄》正式出版。其中收錄了大量珍貴的文字、圖片資料,對研究東壩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文和讓鄉土氣息充滿了文化氣息,他致力於農村基層文化工作五十多年,無論是在位還是卸任,始終在這裡辛勤耕耘。

其他業績


由於王文和同志突出的業績,他兩次代表北京市農村文化站出席了由文化部和農牧漁業部召開的全國農村文化站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1990年,他領導的東壩鄉文化站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他個人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長”。1991年北京市文化局、市人事局聯合發文,授予他“北京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評為朝陽區十大新聞人物,獲朝陽區“五一”勞動獎章。2006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農村工作委員會頒發了京郊農村“傑出實用人才獎盃”,朝陽區農村工作委員會授予王文和同志“五個好黨員標兵”稱號。2007年頒發了突出貢獻獎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