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約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后的和約

巴黎和約指一系列在巴黎或凡爾賽簽訂的戰爭和約。1856年簽訂的《巴黎和約》 是為結束克里木戰爭而簽訂的,主要有俄國、英國、法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撒丁、奧地利、普魯士於 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簽訂。它對歐洲的國際關係具有重要的影響,它使俄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國際地位大大下降。英國和法國則由此控制了土耳其,取得了在近東的優勢地位。在七年戰爭、北美獨立戰爭、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美西戰爭、一戰、二戰等戰爭戰後,都簽訂過以《巴黎和約》為名稱的戰爭和約文件。

基本介紹


(克里米亞戰爭)Peace Treaty of Paris
結束克里木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和約。
1856年 2月25日起,克里木戰爭交戰國英、法、撒丁、土耳其與俄國以及和議發起者在巴黎舉行會議,后因討論黑海海峽問題又邀請1841年《 倫敦海峽公約》簽字國之一普魯士參加。
3月30日簽訂《巴黎和約》。
和約規定歐洲列強正式承認土耳其為“歐洲協調”的一國,並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完整”;俄國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薩拉比亞歸還給摩爾達維亞,放棄對奧斯曼帝國境內(包括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權,由列強共同保障其利益。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仍處於土耳其宗主權之下,塞爾維亞自治但土耳其蘇丹對塞爾維亞的最高權力仍保留;俄國將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收復被英、法聯軍佔領的塞瓦斯托波爾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禁止各國軍艦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和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設立海軍兵工廠和海軍要塞。多瑙河上貿易航行完全自由,對一切國家開放,並由英、俄、法、奧、普、撒丁和土耳其組成“歐洲多瑙河委員會”來保證這一規定的執行。
《巴黎和約》的簽訂對俄國打開黑海海峽向南擴張的企圖是一個沉重打擊。使英、法兩國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優勢地位。土耳其則陷入由歐洲列強支配和擺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