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寒假熱證

真寒假熱證

真寒假熱證,出自於《景岳全書·傳忠錄》的病症名,即陰證似陽。

簡介


● 英文名稱:True Cold with False Heat Pattern/Syndrom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古籍摘選


● 寒熱有真假者,陰證似陽,陽證似陰也。蓋陰極反能躁熱,乃內寒而外熱,即真寒假熱也。(《景岳全書·傳忠錄》)

名詞解釋


● 陰寒內盛,格陽於外,以煩熱口乾,面紅如妝,躁擾不寧,而兼胸腹不溫,下肢厥冷,小便清長,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脈沉弦,或浮大無力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真寒假熱證,是陰證似陽的表現,為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的證候,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而致,又稱“陰盛格陽”。

臨床表現

● 身熱,面色浮紅,口渴,脈大,似屬熱證。但身熱反欲衣被,口渴欲熱飲,而飲不多,脈大而無力,並且還可見到手足厥冷,大便清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病機析要

● 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虛陽浮遊於上、格越於外所致。這些“熱象”仍然是寒證本質的反映,為寒極格陽的表現,只不過較一般寒證的病機和表現更為複雜。

辨寒熱真假

● 假象多在皮膚、四肢及面色方面出現,而疾病的本質是由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來反映,故辨證時應以里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
● 假象與真象的表現不同,例如假熱所見之面赤,是面色㿠白,而僅在顴頰部位可見嬌嫩淺紅,時隱時現,而真熱所見之面赤,是滿面通紅;又如假寒常有四肢厥冷的表現,但同時胸腹部大熱,按之灼手,或表現為全身寒冷,而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則是表現為身冷蜷卧,欲得衣被。

證候鑒別

● 表熱里寒證:熱在表,寒在里,是素有里寒而復感風熱,或表熱證未解,誤下以致脾胃陽氣損傷所致。既能見到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的表熱證表現,又可見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四肢不溫的里寒證表現。
● 上熱下寒證: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是由病因上的寒熱錯雜、病理上的陰陽之氣不能協調,使陽盛於上,陰盛於下而致。如既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GB/T 16751.2-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