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瘡

須瘡

須瘡為鬍鬚部位的化膿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多見於中青年男性,好發於下頜鬍鬚處、上唇近鼻部。本病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偶爾也可是其他細菌,脂溢皮炎患者和室內工作者易患須瘡,精神緊張、勞累可誘發須瘡。表現有上唇和頦部反覆起紅斑、丘疹、膿皰,可有瘙癢、燒灼和疼痛感。治療方法有去因治療和藥物治療,及時治療可以緩解癥狀。皮損長在臉部影響美觀,須瘡可併發睫緣炎及結膜炎。病程持久,很難自然痊癒,愈后可遺留瘢痕。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病因


● 引起須瘡的葡萄球菌往往來源於膿皰瘡、癤病、癰及其他毛囊炎或膿皮病,或是來自鼻腔的膿性分泌液。污染的剃刀可以間接傳播須瘡。有以下因素更易患本病:
● 患脂溢性皮炎者
● 剃鬚、修面引起皮膚損傷者。
● 外用糖皮質激素者。
● 長期精神緊張、勞累者。

癥狀


● 須瘡是一種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上唇和頦部。
● 初起為粟米樣丘疹或綠豆大小的膿皰,中央有鬍鬚,丘疹間皮膚潮紅、腫脹,表面可附有黃痂或鱗屑,皮損可融合成片,並見潮紅、糜爛、滲出、結痂,伴有瘙癢、燒灼和疼痛感。
● 2~3周后結痂脫落而愈,但易反覆發作,嚴重者可累及眉毛、腋毛、陰毛。

檢查


● 確診須瘡需要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 可檢出致病菌,病情頑固者可以根據檢查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

組織病理學檢查

● 可檢出本病的組織病理學特徵能夠確診須瘡。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癥狀結合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診斷須瘡。
● 患者為成年男性,急性損害為毛囊炎性丘疹、丘膿皰,中心有鬚毛貫穿,可有燒灼感或疼痛。慢性損害則病期可達數年,好發於上唇、頰部,常伴有結痂、鱗屑,可聚合成斑塊,毛髮完好,無明顯瘢痕。
● 細菌培養檢出葡萄球菌。
● 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毛囊及其附近化膿性炎症。

鑒別診斷


● 須瘡需要與頦部的痤瘡、盤型紅斑狼瘡、尋常狼瘡、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或膿皰瘡相鑒別。
● 如果上唇和頦部出現膿皰或炎性毛囊性丘疹,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疾病,不可以自行診斷。醫生通過體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治療方法有去因治療和藥物治療,及時治療可以緩解癥狀。
● 去因治療
● ● 去除誘發因素,治療牙齒、扁桃體及鼻竇感染病灶。
● 藥物治療
● ● 可局部外用抗感染藥物,如夫西地酸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
● ● 嚴重時可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必要時可聯合使用糖皮質激素。

危害


● 皮損長在臉部影響美觀,給患者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傷害。
● 須瘡可併發睫緣炎及結膜炎。
● 若發生狼瘡樣須瘡,皮損可向任何部位延伸,頭皮可以受累,表現為毛囊破壞,毛髮缺如,如不及早處理皮損可無限制地發展。

預后


● 須瘡病程持久,很難自然痊癒,及時治療,效果較好。

預防


● 注意皮膚衛生,刮須時避免損傷皮膚,避免共用一把剃鬚刀,用過的剃刀用具,應予消毒處理。
● 加強機體抵抗力,避免勞累和緊張;積極治療鼻咽部慢性感染病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