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墳台村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轄村
- 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南曹鄉墳台村
-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安肅鎮墳台村
-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墳台鎮墳台村
-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姜店鄉墳台村
墳台村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姜店鄉墳台村
在高唐姜店鄉南部有個墳台村。這個村,面積不大,人口不算多,經濟發達,但村裡的文化底蘊和村民對文藝的熱愛,那在整個高唐縣都屈指可數。
在高唐姜店鄉南部有個墳台村。這個村,面積不大,人口不算多,經濟發達,但村裡的文化底蘊和村民對文藝的熱愛,那在整個高唐縣都屈指可數。墳台村是“撲蝶”舞、“摸魚”舞、“牽象”舞和“扛哥”等民間舞蹈的發源地。據了解,這些舞蹈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撲蝶”舞、“摸魚”舞、“牽象”舞和“扛哥”都是過年前後,踩著高蹺表演的一些難度較大、有一定危險性的舞蹈。
徠以節奏歡快、服裝獨特而聞名。由1人踩高蹺持桿舞蝶,2人踩高蹺以高難度的動作撲捉飛蝶。趙希成介紹說,“撲蝶”舞的人物造型較誇張,兩個化妝成“傻小子”的小夥子都扎著朝天辮,打著紅臉蛋,穿著大棉褲,手持摺疊小花扇。無論他們怎樣努力,總是撲不到蝴蝶。在這四種舞中,危險係數最高的是“摸魚”舞,它以技巧過硬、動作多變而著稱。整個表演過程中有踩著高蹺劈叉、翻跟頭、匍匐前進等等。表演時,由一個姑娘踩高蹺提著“紅魚”,另外兩個小夥子則裝扮成動作麻利、身輕如燕的“大俠”形象,踩高蹺以高難度的動作摸魚。這種舞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兩位“大俠”要俯身摸魚。不過,“大俠”最後同樣是以失敗告終。因為摸不到魚象徵著年年有餘。
其實就是開場的時候擺的一個造型,表演者都是高蹺隊的成員。六個人抬著一個“老生”打扮的人,“老生”頭朝前趴在六個人身上,“老生”的背上坐著一個身形瘦小的人,伸出手擺成大象鼻子的造型。“老生”手中拽著一根紅綢,前面一人牽著紅綢,後面一人舉著“老生”的高蹺腿。趙希成說,進場之後這個造型也就散了,“牽象”舞大概表示了吉祥如意的意思。
墳台村[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姜店鄉墳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