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無線網橋的結果 展開
  • 無線網路的橋接
  • 瘦AP

無線網橋

無線網路的橋接

無線網橋顧名思義就是無線網路的橋接,它利用無線傳輸方式實現在兩個或多個網路之間搭起通信的橋樑;無線網橋從通信機制上分為電路型網橋和數據型網橋。

特性


無線網橋除了具備有線網橋的基本特點之外,無線網橋工作在2.4G或5.8G的免申請無線執照的頻段,因而比其它有線網路設備更方便部署。

傳輸數據


數據型網橋傳輸速率根據採用的標準不同,具體如下:
無線網橋傳輸標準常採用802.11b或802.11g、802.11a和802.11n標準,802.11b標準的數據速率是11Mbps,在保持足夠的數據傳輸帶寬的前提下,802.11b通常能夠提供4Mbps到6Mbps的實際數據速率,而802.11g、802.11a標準的無線網橋都具備54Mbps的傳輸帶寬,其實際數據速率可達802.11b的5倍左右,目前通過turb和Super模式最高可達108Mbps的傳輸帶寬;802.11n通常可以提供150Mbps到600Mbps的傳輸速率。
電路型網橋傳輸速率根據調製方式和帶寬不同決定,PTP C400 可達64Mbps,PTP C500可達90MBPS,PTP C600可達150Mbps;可以配置電信級的E1,E3,STM-1介面。

應用


無線網橋在實際中將如何運用架設,在此推薦幾種可採用的架設方案:

點對點方式

點對點無線組網
點對點無線組網
點對點型(PTP),即“直接傳輸”。無線網橋設備可用來連接分 別位於不同建築物中兩個固定的網路。它們一般由一對橋接器和一對天線組成。兩個天線必須相對定向放置,室外的天線與室內的橋接器之間用電纜相連,而橋接器與網路之間則是物理連接。

中繼方式

中繼無線組網
中繼無線組網
即“間接傳輸”。BC兩點之間不可視,但兩者之間可以通過 一座A樓間接可視。並且AC兩點,BA兩點之間滿足網橋設備通訊的要求。可採用中繼方式,A樓作為中繼點。BC各放置網橋,定向天線。A點可選方式有:Ⅰ放置一台網橋和一面全向天線,這種方式適合對傳輸帶寬要求不高,距離較近的情況;Ⅱ如果A點採用的是單點對多點型無線網橋可在中心點A的無線網橋上插兩塊無線網卡,兩塊無線網卡分別通過饋線接兩部天線,兩部天線分別指向B網和C網;Ⅲ放置兩台網橋和兩面定向天線。

點對多點傳輸

點對多點無線組網
點對多點無線組網
由於無線網橋往往由於構建網路時的特殊要求,很難就近找到供電。因此,具有PoE(乙太網供電)能力就非常重要,如可以支持802.3af國際標準的乙太網供電,可以通過5類線為網橋提供12V的直流電源。一般網橋都可以通過Web方式來進行管理,或者通過SNMP方式管理。它還具有先進的鏈路完整性檢測能力,當其作為AP使用的時候,可以自動檢測上聯的乙太網連接是否工作正常,一旦發現上聯線路斷線,就會自動斷開與其連接的無線工作站,這樣被斷開的工作站可以及時被發現,並搜尋其他可用的AP,明顯地提高了網路連接的可靠性,並且也為及時鎖定並排除問題提供了方便。總之隨著無線網路的成熟和普及,無線網橋的應用也將會大大普及。
無線網橋的工作方法
這些獨立的網路段通常位於不同的建築內,相距幾百米到幾十公里。所以說它可以廣泛應用在不同建築物間的互聯。同時,根據協議不同,無線網橋又可以分為2.4GHz頻段的802.11b或802.11G或者802.11GN以及採用5.8GHz頻段的802.11a或802.11an無線網橋。無線網橋有多種工作方式,每種差別略有差異,但是原理相同:網橋、AP、APC、透傳客戶端,中繼模式、路由模式等。特別適用於城市中的近距離、遠距離通訊.它有2種接入方式,IP介面接入,IP+E1雙介面接入。

應用環境

在無高大障礙(山峰或建築)的條件下,一對速組網和野外作業的臨時組網。其作用距離取決於環境和天線,現7km的點對點微波互連。一對27dbi的定向天線可以實現10km的點對點微波互連。12dbi的定向天線可以實現2km的點對點微波互連;一對只實現到鏈路層功能的無線網橋是透明網橋,而具有路由等網路層功能、在網路24dbi的定向天線可以實層實現異種網路互聯的設備叫無線路由器,也可作為第三層網橋使用。
無線網橋的典型應用:
無線覆蓋
無線覆蓋
點對多點橋接
點對多點橋接
無線網橋通常是用於室外,主要用於連接兩個網路,使用無線網橋不可能只使用一個,點對點必需兩個以上,而AP可以單獨使用。無線網橋功率大,傳輸距離遠(最大可達約50km),抗干擾能力強等,不自帶天線,一般配備拋物面天線實現長距離的點對點連接。
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802.11n的無線網橋,傳輸速率可達到300Mbps以上。不過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際速率遠遠低於商家標榜的數值。但相對於11g的速率的確提高了很多,這也使得我們要求高帶寬,高傳輸速率成為可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相信有更多的新產品會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衍生出來。
工程案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