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城湖

團城湖

團城湖位於頤和園昆明湖西堤西側,泛稱“西南湖”,因湖心島上曾有一座城池形建築而俗稱“團城湖”。

團城湖是北京城的水源地,屬一級水源保護區,靠京密引水渠將密雲水庫的水引入,供應全市城區一半以上的用水量。

團城湖調節池是南水北調工程北京市內配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實現北京市水資源的聯合調度,提高供水保證率具有重要意義。

景點簡介


團城湖
團城湖
團城湖調節池:位於頤和園團城湖以南,調蓄庫容127萬立方米,總佔地面積76公頃,水面面積33公頃。團城湖調節池是南水北調市內配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實現本市水資源的聯合調度,提高供水保證率具有重要意義。
團城湖工程是對南水北調來水和密雲水庫來水進行切換的樞紐,在正常供水時,滿足南水北調來水與各用水戶之間的水量分配,在南水北調發生事故時滿足各用水戶由南水北調水源向密雲水庫水源切換時間內所需的調蓄水量。

名稱由來


團城湖位於頤和園昆明湖西堤西側,泛稱“西南湖”,因湖心島上曾有一座城池形建築而俗稱“團城湖”。其實這座建築史稱“治鏡閣”,《日下舊聞考》中記為“圓城”:“暢觀堂西北湖中為圓城,為門四,其上為治鏡閣”。
據《頤和園史話》載:治鏡閣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約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是一組圓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築。上層為佛殿,供奉銅無量壽佛。城堡共有內、外兩重圓形城牆,外城直徑59米,設東、南、西、北四門,各城門上方分別嵌有乾隆皇帝御題的四字石額:“秀引湖光”、“豳風圖畫”、“清含泉韻”和“蓬島煙霞”。城牆頂部四面分別建有一座觀景敞亭,四座觀景亭之間有六十間游廊連成一圈,四門外湖畔各建有一座臨水碼頭。內重城牆直徑為35米,四面與外重城牆相對也建有城門四座,門上石額也為乾隆皇帝御書,南為“南華秋水”,北為“北苑春山”,東為“輝朗東瀛”,西為“爽凝西嶺”。內外兩重城牆之間引湖水分隔,內外城門之間架四座石橋相連。內城頂部還建有一座三層的十字形樓閣,從下至上分別懸掛乾隆書寫的“仰觀俯察”、“得滄州趣”和“治鏡閣”三方匾額,樓閣四面各建一座二柱三樓的牌樓,南面東西兩側則對稱建兩座四方攢尖觀景方亭。整體建築造型獨特,高大而雄偉,屹立於碧波蕩漾的湖水之上,蔚為壯觀。
因治鏡閣呈圓形,俗稱“圓城”,其所處的水域被稱為“圓城湖”,湖心島被稱為“圓城島”。清宮檔案有關清漪園(頤和園)施工中的階段性彙報中有“圓城”的字樣,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圓城”被訛稱成了“團城”,“圓城湖”也被訛稱為“團城湖”。

開發建設


京密引水渠
團城湖是北京城的水源地,屬一級水源保護區。上世紀60年代京密引水渠建成后,將密雲水庫的水引入團城湖,然後分流到城區,其日供水約120萬立方米,佔據全市城區日供水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北京城區約65%的居民都在飲用團城湖的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點確定在團城湖后,因其蓄水量有限,為此,2012年10月在團城湖南側,即頤和園南牆外又破土開挖了一處湖泊。因其北鄰團城湖,且有水道與之相通,故名“團城湖調節池”,也泛稱“團城湖”。
團城湖調節池緊鄰頤和園團城湖,總佔地面積67公頃,由進水建築物、調節池、分水口和管理設施四部分組成,總調蓄量將達151.3萬立方米,是團城湖蓄水量的兩倍多,接近一個昆明湖的容量。團城湖調節池連接密雲水庫和南水北調來水兩大水源,建成后,會將“南水”、“北水”在一個池子里混合、匹配,進行酸鹼度等的調和,再配送到各水廠,實現境外水、境內水的統調、聯用。
此前,北京自有水源密雲水庫僅為“單向供水”,即密雲水庫的水只是通過團城湖流向各水廠,調節池建成后將實現“雙路供水”。既有密雲水庫的北京自有水源,又有南水北調來水。當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出現突發事故,可緊急切換到密雲水庫,保證正常供水。在來水量與水廠用水量不吻合時,實施水量匹配。同時,團城湖調節池還承擔反向供水的重任。如果密雲水庫的水不夠,“南水”來京后可反向補充到密雲水庫,使後者不用再靠天“吃飯”。

生態環境


團城湖調節池不僅作用重要,而且周邊景色秀美,水面寬闊。
自調節池2014年年底調入長江水以來,水質一直維持在二級。為了保護水源,管理處多措並舉,通過封閉園區、病蟲害物理防治等手段持續改善園區生態環境,這個此前由農貿市場變身的園區,由於水質環境都很“親鳥”,目前一年四季都有鳥類落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