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資源
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
中國徠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土地遼闊,類型多樣。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土地遼闊,類型多樣。中國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從北緯53°34′至3°51′,南北約跨50個緯度,由寒溫帶至赤道帶,約70%為溫帶(佔25.9%)、暖溫帶(佔18.5%)和亞熱帶(約佔26%),有優越的熱量條件;從東經73°附近至135°05′,東西跨將近62個經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積幾乎相等的濕潤(佔32.2%)、半濕潤(佔17.8%)與半乾旱(佔19.2%)、乾旱(30.8%)兩大地理區域。由於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複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歷史,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極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中國土地資源
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中國是多山國家。據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積約佔土地總面積的69%,平地約佔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地的適宜性單一,宜耕性差,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生態系統一般較脆弱,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但山地,尤其是中國南方山地,水熱條件好,適宜於林木生長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主要牧場,又為平原地區農業灌溉水源的集水區,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和農業生產結構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
農業用地佔比大,人均佔有量少。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7%,佔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另一數字為3.53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面積的10%,居世界第3位;中國有林地面積約1.25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國人均耕地按統計約0.1公頃,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森林覆蓋率僅13%(世界平均覆蓋率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國每人佔有林地約0.12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5強;天然草地稍多,中國每人佔有約0.35公頃,也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2。農、林、牧用地總和,中國平均每人佔有0.54公頃,最多也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的1/4強至1/3。
徠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據林業部門調查,中國可供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後備土地資源約1.225億公頃,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億公頃,灌木林地0.296億公頃。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約9000多萬公頃。這些土地按其性質主要應作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僅佔有0.12公頃左右。而宜於種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後備土地資源,從多方面材料估算僅約0.33億公頃,其中可以作為糧棉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的毛面積約0.13億公頃,凈面積也只有0.067億公頃的潛力。相反,如流動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類不易利用的土地等這類無效的土地面積共約3.487億公頃,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36.3%,所佔比例相當大。
中國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分佈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土地生產力較高,已集中全國耕地與林地的92%左右,農業人口與農業總產值的95%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農區與林區,而且實際也為畜牧業比重大的地區。但區內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佈不均。在東南部季風區內,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差別也很大。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鹼面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乾旱的荒漠,無灌溉即無農業,土地自然生產力低。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雖充足,但熱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產力低,而且不易利用。總之,中國土地資源分佈不平衡,土地組成諸因素大部分不協調,區域間差異大。
小結: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在農田、草原、林地與水利建設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