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及新疆話等概念僅指新疆的漢語方言,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維吾爾語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意思,這是全國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的誤區,如果要指代少數民族語言則用該少數民族語言的本名,如“維吾爾語”、“哈薩克語”。

系屬分區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包括 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和 北京官話。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簽訂協議,合作編製《中國語言地圖集》,隨後該課題列入國家“六·五”社科重點規劃項目。立項后,由新疆大學楊曉敏、林端牽頭,劉俐李作秘書長,組成了以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大學教師和研究生為主要成員的“新疆漢語方言研究小組”。1983年開始,在新疆開展了大規模的漢語方言調查。基本上查清了全疆83個縣市的音系狀況(當時共有87個縣市)。劉俐李、周磊根據古入聲字和古平聲濁母字今調類的不同,將80多個點分為三大片,然後將這三片方言置於全國漢語方言系統中,辨認他們的所屬和位次,經查證后辨認其為“蘭銀官話北疆片(塔密片)、中原官話南疆片和北京官話”。這一成果被收入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被定名為《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之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中國15幅漢語方言地圖中獨佔一幅。這是新疆漢語方言已被國家權威學術機構確認的標誌。從此,新疆漢語方言研究由點到面,出版了“烏魯木齊回民語言志”、“吉木薩爾方言志”、“焉耆方言研究”、“哈密方言研究”等一批著作和論文。
1.蘭銀官話北疆片主要分佈於北疆。有烏魯木齊市、昌吉市、阜康市、阿勒泰市、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塔城市等,共20個縣市。
2.中原官話南疆片分佈於南疆及伊犁地區。有庫爾勒市、焉耆回族自治縣、阿克蘇市、阿克陶縣、喀什市、和田市、伊寧市、吐魯番市等,共45個縣市:
3.北京官話分佈在新興城市或以前沒有漢族人居住的縣市。有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博樂市、布爾津縣、托里縣以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溫泉縣及南疆的博湖縣、阿圖什市等,共18個縣市。
這三片方言中,蘭銀官話北疆片形成時間最長,使用人口最多,狹義的新疆方言僅指蘭銀官。

形成


清朝統一新疆后,新疆先後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移民。內地移民與新疆漢語方言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清政府對新疆的第一次移民從清初康熙十五年(1677)開始,到乾隆二十四年(1795)達到高潮。移民以屯田為主,也有少數從事商業的,而且多集中在東疆和北疆。經過多年經營,東疆和北疆經濟大發展了,人數也增加了。這一時期的移民以甘肅為主,還有陝西。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是在新疆戰亂平定以後開始的。這一次到北疆和東疆的仍以陝甘居民為主,甘肅最多。這兩次大規模移民都是東疆和北疆蘭銀官話形成的基礎。新疆建省前,被白彥虎裹脅到焉耆、庫車、輪台、阿克蘇、溫宿、烏什等地的陝西回族被清軍救出並在南疆定居下來,這是南疆首次大批定居的漢語人群。到了光緒末宣統初年,南疆各縣及伊犁地區的回族人都比漢族人多。伊犁地區光緒末年有漢族1,600多人,回族4,700多人,與南疆各地的漢回人口格局基本相同。陝西回族作為南疆和伊犁的多數居民,成了中原官話南疆片形成的基礎(劉俐李、周磊《新疆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省市人民支援邊疆建設,各行各業勞動者以集體或個人組合形式陸續來到新疆,形成第三次大規模移民。一些新興城市、生產建設兵團師部機關及部分團場職工都講一種類似北京話的普通話。這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在五方雜處,沒有主體方言條件下的自然選擇。這就是新疆漢語方言的第三部分——北京官話形成的由來。

歷史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新疆這片古老而又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塔吉克、俄羅斯等十三個世居民族。這裡不僅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三大宗教的交匯地,也是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這世界三大語系的交匯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融潛移 默化地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廣博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這裡成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十分突出,各民族文化交融又並存的文化及語言的百花園。新疆漢語方言就是這百花園內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語言則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多通過語言來表現。語言又是文化的活化石。不同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內涵和外延,以及它們的具體表象和抽象的觀念,都可以深深地積澱在語言中,打下很難抹去的印跡,留給後人以寶貴的財富。
研究任何一種語言,包括新疆漢語方言,其成果絕不僅僅在語言方面。它還可以為那個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民族、人口、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的研究提供實證和相關資料。
新疆漢語的歷史足跡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公元前138年、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當時漢民族和漢語就在新疆出現了。公元前104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時,漢王朝就已在輪台設使者校尉,率士卒屯田了。公元前60年,漢宣帝首次在西域設都護府,從此,“漢之號令班西域矣”牞開始了中原王朝與新疆在“通”的總趨勢下時交融、時對抗、時密切、時稀疏的聯繫。其中有些政治、軍事、民族、經濟的衝突,表面上是對抗的,但實際上也從一個方面促進了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 交流,包括語言的交流。
西漢至南北朝——漢語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
都護府建立后,新疆正式納入了祖國版圖。都護是西域的最高行政長官,是西域屯田的負責人,代表西漢政府管轄西域36國。都護有權徵調各國兵力;調解各國之間的矛盾;幫助維持各國治安;委任基層政權的官吏;管轄駐軍和屯田士兵;還要對所屬諸國的種族、政治制度、山川河流、道里遠近等進行詳細調查和記錄,並報送漢中央政府。當時,西域“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各國王侯等官職由漢王朝頒發印綬,漢語自然就成了當時官方通行的語言。都護府設置后,分別在今吐魯番、今輪台、若羌等處開闢了9個屯田區。從內地來的屯田士卒共計18000人。漢武帝時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其後的解憂公主及解憂公主的女兒弟史,都嫁給了西域的國王。細君公主、解憂公主離開中原時,有大批隨行侍從人員及護衛人等,這些都是當時為數不算少的漢語群體。
新疆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后,漢王朝每年十幾次派使者到西域,一次的人數“多者數百,少者百餘人”,形成“使者相望於道”的盛況。使者進入西域后語言不通,若無翻譯幫助,是無法完成使命的。都護府布政施令,也要譯成當地的民族語言。所以,漢、西域雙方都對翻譯工作十分重視。西域各國都配有由漢王朝頒發印綬的最小一級的專管翻譯的官吏——譯長。地處要地的大國如龜茲(庫車)、莎車、焉耆等設3—4個譯長,小國如姑墨(阿克蘇)、尉犁等,設1—2名譯長。《漢書·西域傳》載:為了送公主去西域,“元康二年,上乃置官署侍御百餘人,含上林中,學烏孫言。”當時西域許多國王往往“遣其子入質於漢”。各國王儲長期居住京師,學習漢語言文化。一旦歸來執掌國政,又是一支不可忽略的雙語隊伍。漢王朝的各級官署中的翻譯及使者團的隨行翻譯,西域各國譯長及其下屬,“入質於漢”的西域各國王儲及來往於西域與中原之間的部分商賈、雜藝人等都是懂兩種語言的人。史稱“鑿空”西域的張騫,被留在匈奴十餘年,並“與妻、有子”。和張騫同去西域的胡人堂邑夫,精通西域各國語言和漢語。看來,張騫及其隨行者應是新疆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漢語、少數民族雙語人之一了。這些雙語人在傳播漢語言文字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設都護府後,各級官員正式到西域走馬上任,屯田士卒的組織也 健全了。從此,新疆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漢語人群。西漢末年,漢人已遍布天山南北,在各屯墾區已形成漢族人小集中的格局。樓蘭是魏晉前涼時期漢軍在西域的屯墾重鎮。“其上層機構幾乎清一色是漢人,下屬機構中雖已吸收了部分非漢族成員,但仍以漢人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不少僧人也奔走在絲綢之路上。僅北魏去西域取經的僧人就有5000之多。高昌、樓蘭漸漸成了漢語言文化區,樓蘭“就像內地的小城鎮一樣”。相對穩定的漢語人群和雙語人群,使得漢語在西域語言生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唐代新疆漢語
唐王朝以宏闊的氣度,接納了包括來自西域游牧文化在內的別系文化。甚至任命了不少西域人作朝廷命官。於是,中原興起了一股“胡風熱”。西域音樂舞蹈曾一度在長安佔壓倒優勢。那時“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大詩人白居易甚至在自己庭院中搭了一座氈房。胡風熱在語言領域當然也有表現,太子承乾“好效突厥語及其服飾”。“唐朝有些漢人是懂得突厥語的。當時有一部供給學者使用的突厥——漢語詞典。”(謝弗(美)《唐代的外來文明》,1995)。唐朝在新疆的屯田規模、範圍和人數都超過漢朝。高昌地區魏晉以來即為漢人世聚之地,唐時大批漢人遷入,新開闢了庭州三縣,形成三州(庭州、伊州、西州)四鎮的漢人聚居區。漢族居民加上北庭三軍及安息大都護府的官兵,軍民共十萬人(薛宗正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1997)。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餃子與餃子無異,吐魯番的維吾爾族人至今還把餃子叫“扁食”,正是有些漢語方言的讀法。西域有的地方政權使用漢、少數民族兩種語言。如:於闐王入唐后的漢化色彩很濃。王名(如尉遲勝、李聖天),年號(如:天壽三年),記年法(如牛年六月十日)乃至官方文書都是漢文、少數民族文兼用的。
在盛唐詩壇上獨樹一幟的邊塞詩代表人物岑參曾兩次來西域 供職,寫下大量綺麗壯美的詩篇。其中不少描述了大唐漢族官兵與當地少數民族交往娛樂乃至互相學習語言文化的情景。那時邊事相對平靜。中原官兵常常在一起“坐參殊俗語”——談論西域不同於中原的風俗和語言。他們還發現了“樂雜異方聲”——音樂也受了當地的影響。漢、少數民族官員有公務上的聯繫。閑暇時也常在一起消磨時光。有時賭博取樂:“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於貂鼠袍”;有時聚飲歡歌:“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藩王能漢語”。可見當時部分漢族、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在交往過程中有時也可以不用翻譯了。“藩王能漢語”從一個側面說明,唐代新疆漢語的使用範圍已從純漢族及雙方翻譯人員擴大到了部分少數民族上層人士。這種現象並未因朝代更迭而消失殆盡。北宋的供奉官王延德受命出使高昌國時,發現那裡保留有較多的唐代遺風;國內還“用開元七年曆,以三月九日為寒食節”、“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
元明——藩酋出迎通漢語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成吉思汗君臨天下的元朝,新疆境內有多種語言,除了官方使用的蒙古語、波斯語、漢語3種語言文字外,還有回鶻語、察合台語、阿拉伯語等。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載:著名的道教教主丘處機及其弟子奉旨西行,於1221年抵達高昌王國北庭時,受到隆重而熱烈的歡迎。高昌國王將他們侍為上賓,親自奉酒。在這個維吾爾族國度里,丘處機看到了建於唐朝的龍興西寺修飾一新,寺內兩方唐碑供人們瞻仰,還存有一部大藏經。歡迎宴會上,侏儒、歌妓紛紛獻藝,這些人都是祖籍內地遷居 到高昌的漢人。元代,中原有一批精通漢文化的新疆籍少數民族人士。政治家廉希憲、軍事家阿裏海牙、文學家貫雲石、農學家魯明善等。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裡都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普通人民中,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的交融應該更普遍。十三世紀五十年代末,常德奉命出使波斯,路過新疆時發現天池附近“有關曰鐵木兒懺察,守關者皆漢民”。在阿里麻里(伊犁)一帶,“維吾爾族與漢族雜居,其俗漸染,頗似中國”。風俗習慣都已互相熏染了,語言的交往更應不在話下。
明王朝時,從曾棨的“藩酋出迎通漢語,穹廬葡萄酒如乳”不用殷勤通譯語,相逢總是舊藩王”等詩句可以看出,明代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已不只是唐代的“能漢語”,而是不用翻譯,自己就“通漢語”了。
清代新疆漢語
1.屯田——漢語人口的增加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清代在新疆的屯田規模和人數超過歷代王朝,且名目繁多。光漢族就有民屯、軍屯、犯屯三種。民屯基本上是舉家遷入,軍屯也往往有“攜眷永駐”者,犯屯更有乾隆皇帝“將應遣人犯悉令攜眷遣發該處”的諭旨。三種屯墾都可攜帶家眷。加上來新疆的各級文武官員牞幕府文職及 貶謫流放的官員,流民遣犯,隨軍趕大營的商人等大量湧入,使得新疆漢族人口增加很快。清代大學問家,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1768年謫戍新疆時發現烏魯木齊已是“戍屯處處聚流人”了。清王朝鼓勵人們來疆屯墾。紀曉嵐在《烏魯木齊雜詩》中說“眷兵需糧較多,又三營耕而四營食。恐糧不足,更於內地調兵種以濟之,謂之差兵。每五年更踐鹽菜餱糧皆加給。而內地家屬支請如故。”清政府的優惠政策,生活環境的相對安定,北疆一些地區“地肥水饒”的天然優勢,具有很大吸引力。大部分來疆者並不以新疆邊遠荒僻為苦。許多屯田士卒退伍后不回原籍,在新疆娶妻生子,紮下根來,成了永久居民。
2.老農能漢語——清代漢語的使用和影響
清代,新疆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從上層人士到普通民眾,對漢語都不陌生。上層人士與清王朝漢族官員打交道辦公務,迎來送往,自然要通過漢語,非正式場合的個人宴請、饋贈、遊玩等也需要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互譯。相對而言,官方人士接觸漢語的機會更多一點。所以上層人士一般都會講幾句漢語。清人蕭雄的《西疆雜述詩名節》自註:“久於哈密聞其老王伯錫爾為人豪爽……每與總辦言公事操京都口音……”又在《才能》詩后自注說:“哈密札薩克,回子親王府中台吉(一種官職)霍家蔑牙斯,氣度自殊,能識漢文並中國演演算法。”少數民族平民百姓會說漢語也不是新鮮事。清人施補華在龜茲城東面70里的托和奈山村發現“山童蹣跚作胡舞,野老鉤車舟能漢言”。地處偏僻山野的老農都能說幾句不太流利的漢語,城市居民懂漢語的程度可想而知。蕭雄在《歌舞》詩注里記 錄了流傳在哈密維吾爾族人中的一首上半句維語,下半句漢語的民歌:“一昔克訝普門關上,契喇克央朵燈點上。克克斯沙朗氈鋪上,牙享單尕嗡鋪蓋上。”這首民歌每句前4—5個漢字是維吾爾詞語的讀音,后3個漢字是前面所說的維吾爾詞語的義譯。“一昔克訝普”翻譯成漢語就是“門關上”的意思。“契喇克央朵”就是漢語“燈點上”的意思。下面兩句也一樣。肖雄還發現,在哈密維吾爾族人中流傳的“拉駱駝一曲則全然漢語矣”。也就是說,維吾爾族人歌舞集會時,除了唱純維語的歌,唱維漢合璧的歌外,還唱純漢語的歌。清政府專門開辦了學習漢語的義學,有些維吾爾族青少年學習漢語傳統的教育課本,所以才有了詩人施補華看到的“巴郎漢語音琅琅,中庸論語吟篇章”的景象。可見當時會漢語識漢字的少數民族平民也大有人在。林則徐貶謫新疆時,在日記中說,哈密的維吾爾族人“其語與華言大異,然能華言者亦多。”這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語在新疆分佈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3.語言相雜——清代新疆漢語方言的特點
新疆方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三大語系——印歐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的交匯處。從語種角度看,新疆三大語系中阿爾泰語系所屬語言最多,有維吾爾語、蒙古語、錫伯語等八種。漢藏語系有漢語。印歐語系有塔吉克語和俄語。定居新疆的漢民族長期與當地民族雜居混居,生產、生活用語的互相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乾隆四十年進士趙鈞彤1785年謫戍伊犁時就發現那裡居民的漢語是“塞風已革華音雜”。這個“雜”,應當是各種漢語方言的相雜以及漢族與維吾爾族在共同的地域生活所造成的漢語與維吾爾語的相雜。紀曉嵐在《民俗三十八首》中寫道:居住在烏魯木齊“城南小巷”的“流人婦”們說話常常是“半操北語半南音”。曾任伊犁將軍的薩迎阿,《吐魯番》詩一開頭就說,“廣安煙戶雜民回”,廣安是吐魯番,民回指維吾爾族人。不同民族語言相遇時,首先應經過“相雜”的過程,然後在碰撞、交叉、磨合、抉擇中逐漸積累沉澱,剔除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最後進入自己的語言系統。清代文人詩文中引用維吾爾語詞是比較多的。林則徐被貶謫新疆時的《回疆竹枝詞二十四首》中,就有維吾爾語的“乃瑪茲”(伊斯蘭教禮拜)“麻匝爾”(墓地)、“巴匝”(集市)、“饢”(一種烤餅)、“巴郎”(男孩)、“秧歌”(已婚婦女)等詞。這些維吾爾語詞在其他清人詩句中也多有提及。僅《歷代西域詩鈔》和《清代西域詩輯注》兩本書中,少數民族語詞就不下四十個。有些詞語在清代詩歌中屢屢出現,應該是當時漢民口語中常用的。如:“秧歌”、“維囊”(維吾爾舞蹈)就各出現了十次,“普爾(錢)”八次,“巴郎”四次。另外還有“梭梭”(可以當柴燒的戈壁植物)、“伯克”(地方官吏或頭人)、“滾白”(伊斯蘭教掌教之墓)、“皮牙子”(洋蔥)等。這些語詞至今仍活躍在新疆漢語方言中。光緒丙戌進士,《新疆圖志》的創修者,官至新疆布政司的王樹木冉在《哈密》一詩中,寫出了清朝後期新疆漢語的一大特點:“徹田公守望,漢語雜胡戎”。話語中夾雜維吾爾語,這是清代新疆漢語的突出特點之一。

方言特點


語音

1.部分平翹舌不分
這裡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組有對應關係的舌尖前音,又稱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稱翹舌音。在新疆方言中,平舌音和翹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與普通話體系不相一致。新疆方言的平舌音比普通話要多,但比南方話要少,有一些翹舌音平讀現象 如:啥—撒 生—森 茶—擦 是—四 愁—湊 扎—匝等。
2.前鼻音后鼻音不分
新疆方言把普通話中的eng、ing兩個后鼻音全部讀成前鼻音 如:鷹—音 橫—恨 星—新 耕—跟 蒙—門
明—民 寧—您 能—嫩,等等很多。又把普通話中的un、ün等都讀成ong 如:群—窮 混—哄 滾—拱 軍—炯,等等很多。

借詞

新疆漢語方言中少數民族語言借詞大多為維吾爾語,而且許多是很早就借入的。借詞分為音譯詞、意譯詞和維漢合璧的詞三種。音譯詞最多,在新疆漢語方言中運用也十分普遍,如“皮牙子”(洋蔥),海拿(鳳仙花)等等。有的借詞可以作為語素創新詞。如:“饢”是一種烤餅。新疆漢語中還有“窩兒饢”“饢房”、“饢包肉”等。意譯詞比音譯詞少一些。有些維語詞直譯成漢語后,其本 意與字面意義相去很遠。如:“眼睛小”(吝嗇),“肚子脹”(生氣)等,但這類借詞在新疆漢語方言中使用很廣泛。第三種是維漢合璧的詞。一般由維語音譯加漢語素構成,如:“銅普兒”是一種無孔銅錢,由漢語素“銅”加維語詞“pul”(錢)組成。“摟素子”(撒謊、胡說)由漢語素“摟”加維語詞“soz”(話)構成。除了維吾爾語借詞外,新疆漢語方言中還有其它少數民族語言的借詞,如:俄羅斯的“薩馬瓦爾”(茶飲),“蘇波湯”(菜湯),“瓦罐車”(悶罐車);蒙古語的“達坂”(不太陡的山),“戈壁”;哈薩克族語的“冬不拉”(一種樂器)、“那仁”(一種麵條)等。基本上都是音譯。

語法

詞序。如:
這個娃娃好好不會佛話。(這個孩子不怎麼會說話)。賊一句話我甚不佛。(這句話我不怎麼說)。
以上兩個例句的“好好兒”“甚”都是”(不)怎麼”的意思。
複數詞綴:李明些個來了。(李明他們來了)牛些個都餵了(那些牛都餵了)
第一人稱複數祈使式詞綴“走”。如:
看飛機走=看走(咱們看飛機去吧)扯布走=扯走(咱們買布去吧)吃飯走=吃走(咱們去吃飯吧)

古漢語的

1.古漢語詞
在新疆漢語方言中大約有300個古語詞,這些古語詞其中動詞、名詞最多,形容詞次之,虛詞比較少,但使用頻率比較高。其內容則涵蓋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名詞如《紅樓夢》中的“惡水”(泔水),《西廂記》中的“蟣子”(虱子卵),“腔子”(胸膛)。《水滸》中的“被卧”(被子)此外,還有吃食、跟前、工夫、話靶、記性、想頭、眼色、展布等等。動詞如:手之舞之:《詩經》“—,足之蹈之”。在新疆漢語方言中,這個詞的意義已變成了表示因爭執而向對方指指戳戳;搨:按薄紙下的原樣在薄紙上摹寫字或畫。《廣韻》,“摹也”;趄:斜,斜倚。《西廂記》九“昨夜翠被香濃熏蘭麝,欹珊枕把身軀兒趄”。還有拌嘴、打發、乏、見不得、強嘴、等等;形容詞如:《琵琶記》中的“差池”(差、差勁),《金瓶梅》中的“業障”(可憐)。還有老道(厲害)、活泛(靈活)、侉(土氣)、矬(矮)等等;副詞如《金瓶梅》中的“旋”(隨即)。還有管保(一定)、囫圇(整個兒)、約莫(大概)等等。介詞、代詞、連詞、助詞如“打”(從),“幾時”(什麼時候),“連”(和),但(如果),“地”(“著”)等等。在新疆漢語方言中這些有據可考的古語詞隨處可見。越是“土”的方言辭彙,細究起來越是文雅。如:文言虛詞“頗”和常用實詞“煩”構成一個固定片語“頗煩”,意為很煩悶,用詞可謂文雅之至。
2.分音詞
據專家研究,分音詞很可能是上古語音的某些現象在方言里遺留的痕迹。新疆漢語方言中分音詞不少,形式也有好幾種。有的前字聲母與后字韻母相拼剛好是單音節詞的讀音。如:不咧——別(副詞),喝嘍——吼,大聲叫嚷;有的前一音節聲母或韻母與音節詞相同。如:不拉——撥。例:把菜不拉出來些。即撥出點菜來。t6hua拉——串(量詞);有的后一音節聲母或韻母與單音節詞相同。如:軲轆——輪,骨堆一堆,堆狀物,窟窿——孔。這樣的詞在新疆方言里不算少。

言語特點


不說“怎麼”,說“咋”:咋走、咋辦、咋賣、咋弄、咋整撒或哈(二聲)
“什麼”說成“啥”(發平舌音sa):啥四兒(啥事兒)?干哈?幹啥?內個啥
另外:習慣在語句末最後都加個“撒”。
新疆方言普遍有平翹舌不分的現象 如:啥—撒 生—森 茶—擦 是—四 愁—湊 扎—匝等。

特色辭彙


1、不爾視你:不理睬你,不搭理你、是理睬的意思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2、勺、勺子、勺撩子:傻、傻子
3、歹:好歹這對反義詞在新疆話里成了同義詞,都是“好”的意思,比如“太歹了” “歹得很”,但在語氣里有點“反話反說”的意思。
4、老(二聲)道(四聲):能幹,厲害
5、諞傳子:聊天,即北京話里的“侃大山”、四川的“擺龍門陣”東北的“嘮嗑”
6、喧荒:意思就是聊天。
7、馬(一聲)搭:麻煩,問題,如“么(沒)馬搭、闖馬搭”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8、逼蹭(一聲):得瑟,牛逼
9、苒(二聲) :煩人,纏人的人或事。如“這人太能苒了”
10、爾:撂,扔,如“爾到一邊去撒” :扔到一邊去
11、胡里嗎湯:稀里糊塗、亂七八糟
12、二天:改天,以後
13、嘔(二聲)呦:語氣詞,表示驚訝或不屑兩種相反情緒
14、章程:有本事、拿架子
15、賊噠、內噠:這裡、那裡!
16、哎來(輕聲)白來:這樣那樣、亂七八糟、芝麻綠豆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17、一滿(四聲)子:全都是,所有的
18、慫(二聲):上“屍”下“從”,內(那)個慫,即內個二愣子、內個二球貨
19、楞松(的):使勁地、不遺餘力地,如:咱們楞松的唱歌,楞松的跳舞
20、一頭囊上(下ha)去~~:一直走過(下)去
21、皮實:不是紮實耐用的東西,而是語綴,表示程度深,常用的如“煩皮實的”
22、二轉子:即混血兒
23、白坎兒:轉指新疆土生土長的本地(漢族)人,我們都是新疆“白坎兒”。另外還有白搭的意思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24、纏頭:纏不清楚的人,知識少、腦子缺根筋的人
25、臊我面子:給我難堪
26、屙:注意,不是“餓”
27、騷:牛逼(貶義)牛(褒義)
28、球:球這個字是髒話粗口,既可以做名詞,比如說,你是個球嗎?!還可以作代詞,比如你給別人打電話,喂,干球的呢?還能做語氣助詞,考試一科都沒掛的時候,你會不由自主的說一句,球!!!亦或是做副詞,比如,滾球吧,去球吧。可惜出了新疆當你對別人說,球嗎你?竟然有人回你,方塊嗎你?
29、羊缸子:婦女,媳婦
30、巴郎(子):“巴”輕聲,近“把”音;男孩、年輕小伙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31、阿囊死給、囊死給:“阿”輕聲;罵人的話。阿囊在維語里是媽媽的意思,所以阿囊死給意思類似於日/操你媽等國罵,你懂的。
32、堯爾達西、阿達西:同志、朋友
33、買格賴:過來
34、皮牙子:洋蔥。比如著名的菜“皮辣(二聲)紅”:皮牙子、辣子、西紅柿,外加香菜,切絲涼拌既是。(內地的老虎菜)
35、崴~江~:感嘆詞,哎呀,要拖長了說
36、塔西郎:死,完蛋,翹辮子
37、哈(啦)馬嘶:全部,一股腦地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38、莽~~~開:走開!
39、亞克西:好!
40、扛霸子:老大的意思
41、往上走:往南走
42、往下走:往北走
43、駒里:羊(冰碴子駒里)
44、爾:扔,如:我去爾個垃圾(我去扔個垃圾)
45、球巴(四聲)子:陰莖,雞雞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二、特色不雅詞口頭禪、話把子:
1、球子的
2、溝子(屁股)
三、其它:能說的人——宰殼子說話一套一套的——嘴子爾的響得很嘛

笑話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1、上課時老師領讀、學生跟誦:xing 杏!橫姿的橫!mai 麥!妹子的妹!bai 白!倍舔的倍!jia 家!甲聽的甲!
2、外地人:“小同志呀!請問郵局在什麼地方呀?新疆人:哦(二聲)你佛郵局呀!看見賊條路么有,彎子都不要拐,一頭囊哈棄就到了。
3、大海啊一瞞子都是匪,薩漠啊一瞞子都是薩子。
4、碟碟子,盤盤子,皮牙子,毛驢子,娃娃子....兒娃子,丫頭子……
新疆方言
新疆方言
5、一維族打傳呼,傳呼小姐問:你呼多少?維族回答:三愣愣八愣愣五愣!小姐又問:你叫什麼?維族回答:肉孜!小姐問:大肉的肉嗎?維 族說:阿囊死給,羊肉的肉!
6、維族老漢被狗咬了:“哎~大夫,就四內個狗,汪汪汪跑的內個,在我的腿上嘛~,開飯了....”
7、西大橋頭,紅山腳下,女孩男孩望著河灘公路上的車水馬龍。男孩說:組撒,到我們家吃拉條子器撒,女孩說:我不器,不撕拉條子就撕揪片子。
八、我也不懂的:“五四達”“你買待塞”“俏式嘎”“一些可”太(3聲)喪眼了哎~,熱羊皮過 意思是你買啥,賣豬肉,然後兩人對罵(維吾爾族不吃豬肉)

四級考試


1.“匕石”是:(10分)
A.一種石頭 B.一種刀具 C.動物的骨骼製成的兒童玩具 D.以上答案都不對
2.“氓道”是:(10分)
A.形容外地人 B.形容流氓 C.形容猥瑣 D.以上答案都不對
3.“皮牙子”是:(10分)
A.皮製品 B.和牙齒有關 C.洋蔥 D.以上答案都不對
4.“二球”是:(10分)
A.二楞子 B.球類玩具 C.遊戲名稱 D.以上答案都不對
5.“日能”是:(10分)
A.能人、厲害的人 B.白天做什麼都行的人 C.罵人髒話 D.以上答案都不對
6.“逼蹭”(bi 一聲cen 一聲)是:(10分)
A.一種民間運動 B.愛顯示,顯擺,得瑟 C.逼迫,強迫 D.以上答案都不對
7.“騷青”是:(10分)
A.形容風騷,愛出風頭 B.形容女人風情萬種 C.跳蚤的另個名稱 D.以上答案都不對
8.“猴筋”是:(10分)
A.聰明,有鬼點子 B.一種女生用來束頭髮的 C.形容小孩太鬧 D.以上答案都不對
9.“唧熘”(ji一聲 liu二聲)是:(10分)
A.很聰明 B.運動 C.吃的東西 D.以上答案都不對
10.“兒子娃娃”是:(10分)
A.爸爸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兒子 B.好漢,男人 C.形容小孩可愛 D.以上答案都不對
答案:1、c 2、a 3、c 4、a 5、a 6、b 7、a 8、a 9、c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