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瀉

暴瀉

暴瀉病,又名暴注,是指發病突然,以排便次數劇增,瀉下急迫為特徵的內科急性病證。

簡介


● 英文名稱:Fulminant Diarrhe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證:寒濕瀉證、濕熱瀉證

古籍摘選


● 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少氣而不能語,其甚者加吐,此謂急病,宜治之以漿水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論》)

名詞解釋


● 起病急迫,瀉下量多的腹瀉。

百科解讀


● 暴瀉,起病急迫,瀉下量多,屬於排便次數、便量異常的情況。

診便原理

● 大便的排泄,雖直接由腸道所主,但與脾胃的腐熟運化、肝的疏泄和命門的溫煦等有密切關係,通過觀察及詢問大便排便的次數和時間,以及大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癥狀等,不僅可以直接了解消化功能,而且還是判斷疾病寒熱虛實的重要依據。

癥狀表現

● 起病急迫,暴瀉如注,瀉下量多。

主病

● 寒濕瀉證:泄瀉清稀,甚如水樣,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等。
● 濕熱瀉證: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身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等。

病因病機

● 感受寒邪之後,內傳於太陰,寒邪傷於大腸,不能正常傳化糟粕,固攝大便,所以就會出現水樣便,並且中間有一些小的糞塊,伴隨腹中出現陣陣便意,同時身體感到寒冷、脈微弱、欲嘔吐。
● 熱邪導致暴泄,《內經》中病機十九條,所謂“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夏季暑濕較重,濕邪重濁黏滯,容易與熱邪合而傷人,所以就會出現暴注下迫的水樣便。

生活經驗

●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受風寒或者食用不幹凈的食物后,就可能出現急性胃腸炎,此時會有大便瀉下如水、量較多、勢較急,這是暴泄的典型表現。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