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管薊

煙管薊

徠煙管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煙管薊Cirsium pendulum Fisch.ex DC.的根或全草。分佈於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及甘肅等地。具有解毒,止血,補虛之功效。常用於瘡腫,瘧疾,外傷出血,體虛。

基本信息


【拼音名】Yān Guǎn Jì
【別名】大薊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煙管薊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sium pendulum Fisch.ex DC. [C. falcatum Turcz.ex DC.]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地上部分,秋後采根,鮮用或切段曬乾。

入葯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


味甘、苦,性涼。

歸經


歸心、胃、肝經。

功效


解毒,止血,補虛。

主治


瘡腫,瘧疾,外傷出血,體虛。

相關配伍


1、治獨瘡:(煙管薊)根,煨吃。(《雙柏彝醫書》引《彝醫植物志》)
2、治外傷出血:(煙管薊)根,新鮮舂爛,敷包傷口。(《雙柏彝醫書》引《彝醫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5-9g,鮮品可用至30-60g;加酒煨服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地上部分,秋後采根,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徠草本,高1-3m。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全部莖枝有條棱,被極稀疏的蛛絲狀及多細胞長節毛,上部花序分枝上的蛛絲毛稍稠密。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形長橢圓形、偏斜橢圓形、長倒披針形或橢圓形,下部漸狹成長或短翼柄或無柄,明顯的但卻不規則二回羽狀分裂,一回為深裂,一回側裂片5-7對,半長橢圓形或偏斜披針形,中部側裂片較大,長4-16cm,寬1.5-6cm,向上向下的側裂片漸小,全部一回側裂片僅一側深裂或半裂,而另側不裂,邊緣有針刺狀緣毛或兼有少數小型刺齒,二回側裂片斜三角形,二回頂裂片長披針形或寬線形,全部二回裂片邊緣及頂端有針刺;向上的葉漸小,無柄或擴大耳狀抱莖。全部葉兩面同色,綠色或下面稍淡,無毛,邊緣及齒頂或裂片頂端針刺長可達3mm。頭狀花序下垂,在莖枝頂端排成總狀圓錐花序。總苞鍾狀,直徑3.5-5cm,無毛。總苞片約10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與中層長三角形至鑽狀披針形,全長1-4cm,寬1-2.5mm,上部或中部以上鑽狀,向外反折或開展,內層及最內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2-2,5cm,寬1.5-2mm,頂端短鑽狀漸尖。小花紫色或紅色,花冠長2.2cm,細管部細絲狀,長1.6cm,檐部短,長6mm,5淺裂。瘦果偏斜楔狀倒披針形,頂端斜截形,長4mm,寬2mm,稍壓扁。冠毛污白色,多層,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長羽毛狀,長達2.2cm,向頂端漸細。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河岸、草地、山坡林緣。分佈於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及甘肅等地。

相關論述


《實用中草藥原色圖譜》:“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用於咯血,衄血,尿血,月經過多,肺結核,癰腫瘡毒等。”

附註


長白山本種植物產量較多,部分地區亦作大薊入葯,其臨床療效異同,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