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癱瘓

四肢癱瘓

四肢癱瘓是指雙側上肢、下肢的神經功能發生障礙,四肢肌肉運動無力或完全不能活動,可伴深淺感覺減退或缺失的現象。大腦、腦幹和頸髓的雙側錐體束、脊髓的灰質神經根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神經肌肉傳導障礙及肌肉疾病等都可引起四肢癱瘓。起病可急可緩。四肢癱瘓是指雙側上肢、下肢的神經功能發生障礙,四肢肌肉運動無力或完全不能活動,可伴深淺感覺減退或缺失的現象。大腦、腦幹和頸髓的雙側錐體束、脊髓的灰質神經根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神經肌肉傳導障礙及肌肉疾病等都可引起四肢癱瘓。起病可急可緩。

病因


● 1.肌源性四肢癱瘓如肌炎、肌營養不良、重症肌無力、周期性麻痹等。
● 2.下運動神經元性四肢癱瘓如急性上升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多發性脊髓炎、脊髓灰質炎、進行性脊肌萎縮等。
● 3.上運動神經元性四肢癱瘓如高位頸髓病變等。

檢查


● 1.體格檢查
● 神經反射檢查,包括淺反射及深反射檢查。 
● (1)淺反射 上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7~8節病損,中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9~10節病損,下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11~12節病損。 
● (2)深反射 包括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橈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
● ①深反射減弱或消失:多系器質性病變,如末梢神經炎、神經根炎、脊髓前角灰質炎、腦或脊髓的急性損傷、骨關節病和肌營養不良等。
● ②深反射亢進:檢查可見霍夫曼征陽性、巴賓斯基征陽性。
● 2.實驗室檢查
● (1)血常規 合併感染時血白細胞計數及分類可增高。 
● (2)腦脊液檢查 是診斷腦膜炎的重要檢查手段,腦脊液外觀、壓力、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及蛋白、糖含量等生化指標均有改變。 
● (3)血清肌酸磷酸 激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是診斷肌營養不良重要而敏感的指標。 
● (4)血清鉀離子 血清鉀離子降低常提示周期性麻痹。
● 3.影像學檢查
● (1)X線片可觀察骨骼結構及顱內情況,腦外傷后可判斷骨折、顱縫分離、顱內積氣、顱內異物等。 
● (2)顱腦CT檢查顱腦損傷、顱內血腫最常用的神經影像學檢查,可以顯示血腫、挫傷、水腫的存在及範圍,也可顯示骨折、積氣等。
● (3)磁共振成像是診斷顱腦和脊髓疾病的最佳神經影像學檢查方法。

鑒別診斷


● 可引起四肢癱瘓的疾病種類很多,重點介紹5種常見的疾病,應注意鑒別。 
● 1.腦外傷
● 患者多有腦部外傷史,可見頭痛、眩暈、嘔吐、情緒不穩、短暫意識喪失、肢體偏癱、癲癇發作等癥狀,X線片及CT可明確診斷。 
● 2.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 除癱瘓外,可見有感覺障礙、自主神經障礙。常起病急驟,病變在數小時或1~2日內迅速向上發展,癱瘓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現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呼吸肌癱瘓,甚至導致死亡。 
● 3.肌營養不良
● 常見骨骼肌萎縮、無力。血清酶學檢查、肌電圖可幫助診斷。 
● 4.高位截癱
● 常見四肢癱瘓,肢體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或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淺反射及深反射減弱或消失。霍夫曼征陽性提示頸髓病變,錐體束征見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巴賓斯基征陽性提示錐體束疾患。 
● 5.周期性癱瘓
● 常有反覆發作病史,癱瘓時沒有感覺障礙,意識清楚,呼吸肌不受累,常發生於飲酒和暴食之後,血清鉀離子降低可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


● 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