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惠濟宮

芝山岩惠濟宮

芝山巖惠濟宮位於標高約50米的芝山岩小山丘上,為中華民國國家第三級古迹。芝山巖惠濟宮與其他廟宇十分不相同,乃為芝山巖與惠濟宮的合稱,惟因為巖與岩同音,常被誤植。

興建背景


18世紀中期,大量中國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兩地民眾移民到台灣,其中落腳八芝蘭(今 台北士林)的漢人移民,多來自福建漳州府。其中,八芝蘭周圍有一高約50m小山丘,其景色很像漳州芝山,於是漳州人特地將此山丘命名為芝山。
1751年,該地漳州人決定於八芝蘭附近的芝山興建祭祀開漳聖王與觀音的兩廟宇,並在選定廟宇現址后開工。1752年,芝山南向兩廟完成。東側為觀音佛寺,以芝山巖為寺名,西側為開漳聖王廟,以惠濟宮為名。
其中,芝山巖的巖就是巖仔,漳州人發音為(giam ah)泉州人發音為(gu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誌》:“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後來,芝山一土丘,因該芝山巖所在,也被稱為芝山巖或芝山岩。
另外,惠濟宮主祀神祇“開漳聖王”又稱威惠聖王,本姓陳,名元光,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人,西元669年時隨父領兵進入福建,西元687年陳元光首任漳州刺史,生前對於漳州的開拓與教化貢獻頗大,受到漳州人的崇敬。逝世后,成為漳州人普遍祭祀的主神之一。

三廟合一


芝山巖惠濟宮
1786年林爽文事變,為收無主屍首,該廟於入口處設大墓公(1929年改名為同歸所)安葬罹難的漳州人與泉州人屍體。1840年,八芝蘭人潘永清再於大墓公附近另蓋文昌祠,並於祠內設義塾。1871年八芝蘭舉人施贊隆等人發起,將芝山巖,惠濟宮,兩者合一,並取兩廟名稱合一,稱為芝山巖惠濟宮。當時該廟為兩層樓建築,二樓奉開漳聖王,一樓奉觀音佛祖。
1888年,該廟火災,廟宇多處焚毀。西元1890年,該廟改建為“二進式”廟宇建築,並正式將將芝山巖,惠濟宮及文昌祠等三廟合而為一。新建的芝山巖惠濟宮,前殿奉祀開漳聖王,後殿則上祀文昌帝君( 原在大墓公旁),下祀觀音佛祖,此供奉祭祀的型態沿用至今。

整修


1896年,台灣進入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整修該廟後殿,作為芝山岩國民學校(該校日後遷移至八芝蘭,該校即今士林國小前身)。設於惠濟宮的該學校不僅是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也為華人第一。
1917年-1923年,該廟宇因年久失修,首度大幅修建,不過仍維持木造結構。
1957年,廟方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材來取代傳統木造結構。後來經過1965年、1970年、與1990年數度整修后,全廟已完全變成鋼筋水泥結構,舊時建物,只剩下廟內零散的石雕。

特色


整修后的芝山巖惠濟宮為七開間、兩殿、兩廊、兩護龍的廟宇建築。三開間前殿屋頂呈現翹脊模樣,中門前立蟠龍檐柱兩隻,廟宇兩側1957年所建的兩層鐘樓與鼓樓各一座。在祭祀神祇方面,整修后的芝山巖惠濟宮,正殿祭祀主神開漳聖王陳元光,後殿樓下祀觀音佛祖,後殿樓上則祭祀文昌帝君。另外,廟埕還立有敬字亭,四大天王,與字碑等建物。其中,1845年所立“惠濟宮碑誌”與1849年所立的“芝山合約碑記”也為百年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