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炎

下肢靜脈炎

下肢靜脈炎(全稱下肢血栓性靜脈炎)是指下肢靜脈血管的急性無菌性炎症,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靜脈炎可分為淺靜脈炎和深靜脈炎。下肢靜脈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男女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少數呈遊走性發作。創傷、手術、妊娠、分娩、心臟病、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及長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可致本病,較常見的是外科手術后引發本病。下肢靜脈炎可出現患肢局部紅腫、疼痛,皮膚呈暗紅色,後期出現局部營養障礙性改變,伴有淤積性皮炎、色素沉著或淺表性潰瘍。下肢靜脈炎一般給予去除誘發因素、促進靜脈迴流體位、外用活血化淤藥物等治療措施,合併感染的給予抗菌藥物等治療,後期或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下肢靜脈炎經過規範治療后,多數患者癥狀可以逐漸好轉直至痊癒。罹患下肢靜脈炎后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治療,病情逐漸加重,患肢局部皮膚肌肉出現感染、缺血壞死,甚至截肢的可能。

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或普通外科

病因


● 靜脈輸入強刺激性、高濃度藥物或使用時間較長,損傷靜脈內皮細胞。
● 淺表靜脈曲張、血液淤滯。
● 肥胖、吸煙、外傷造成靜脈內皮損傷。
● 細菌感染。
● 靜脈血管內膜損傷后,形成血栓,迅速導致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症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

癥狀


● 下肢靜脈炎主要表現為下肢局部紅腫熱痛,有時可觸及痛性條索或硬結,病情嚴重時出現下肢局部皮炎、色素沉著或淺表性潰瘍。

檢查


● 實驗室檢查
● ● 血常規:根據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增高程度判斷是否合併細菌感染。
● ● 凝血:可有D-二聚體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現。
● 影像學檢查
● ● 彩色多普勒超聲: 探測局部血流的變化,此種檢查可發現約95%的近端深靜脈血栓形成。
● ● 靜脈造影 :靜脈注入造影劑,通過有無充盈缺損,判斷有無血栓形成,同時可明確血栓的位置、範圍、形態和側支循環情況。為診斷的金標準。

診斷


● 根據病史、局部的表現、相關血液學陽性指標及準確的影像學結果可診斷本病。
● 患者常有下蹲、久坐、久卧、創傷、手術、妊娠、分娩、心臟病、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或長期站立等誘發因素。
● 有外科手術病史。
● 患肢出現紅腫熱痛,觸診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重者可出現局部皮炎或潰瘍。
● 血常規檢查提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 影像學檢查可明確判斷下肢靜脈有無血栓形成,同時可明確血栓的位置。

鑒別診斷


● 丹毒: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下肢和面部。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的片狀紅疹,顏色鮮紅,稍隆起,壓之退色,局部皮膚溫度高伴有燒灼樣疼痛,可高熱畏寒。
● 結節性紅斑:多見於中青年女性,是真皮脈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見於小腿伸側,呈紅色或紫紅色疼痛性結節,可為散在多發的,雙側對稱,易於複發。

治療


● 保守治療
● ● 急性期抬高患肢,避免久戰、久坐、肢體下垂等。
● ● 局部可採用熱敷,物理治療等,促進炎症吸收,緩解疼痛。
● ● 使用醫用彈力襪,促進靜脈迴流。
● 藥物治療
● ● 外用肝素軟膏、抗炎藥物軟膏,內服促進靜脈迴流等活血化瘀藥物。
● ● 對於位於大腿根部及膝關節周圍的病變,需要採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療。
● ● 對合併細菌感染者,需根據感染細菌類型對應使用抗生素。
● 手術治療
● ● 局部血栓性靜脈炎可在炎症期消退後,如仍有條索狀硬物伴疼痛,可考慮手術切除。
● ● 如下肢靜脈曲張合併血栓形成淺靜脈炎,可於炎症消退後行手術治療。

危害


● 罹患下肢靜脈炎后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治療,病情逐漸加重,患肢局部皮膚肌肉出現感染、缺血壞死,甚至截肢的可能。

預后


● 一般預后較好,除遊走性淺靜脈炎反覆發作以外,多於2~4周可自愈,之後可以留色素沉著或條索狀物。血栓性淺靜脈炎罕有導致肺栓塞。

預防


● 佩戴彈力襪改善下肢靜脈曲張。
● 對於血液高凝狀態的患者在積極糾正基礎疾病的同時,應注意避免下肢外傷。
● 靜脈穿刺過程中避免同一部位反覆穿刺及使用強刺激性藥物。
● 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靜脈植入物造成的感染。

參考文獻


● [1] 劉昌偉。血管外科臨床手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 [2] Jack L.Cronenwett.盧瑟福血管外科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
● [3]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4]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