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城
燕國國都
薊徠城 讀音:jì chéng。
周王朝自平王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后,習慣上稱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東遷后王室衰微,從“天下共主”淪落為託庇於諸侯大國的附庸,經過長期鯨吞蠶食,春秋時幾十個國家兼并成7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是時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統一中國,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區是七雄之一的燕國所在地。燕國以薊城為都。
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昔周武王封堯 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矣。”
薊城
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經過數十年的工作,為探尋薊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50年代在薊丘以南不到4公里處(廣安門南700米外),曾發現戰國遺址,出土饕餮紋半瓦當,這是燕國宮殿建築常用的建築構件。
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發掘中,發現65座戰國至漢代陶井,陶井分佈在陶然亭、白雲觀、姚家井、廣內白紙坊、廣內南順城街、和平門外海王村等處,較密集的地方是內城西南角經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發現陶井55座。
70年代又陸續在西單大木倉、宣武門、白紙坊、陶然亭、姚家井等處發現一批戰國至漢代陶井。井是用一節節井圈套疊成圓筒狀,井底還發現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顯然,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說明當時人口很稠密。根據上述一系列考古發現,專家們推測薊城應在發現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
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雲觀附近的“薊丘”發掘,發現了一段古城牆的西北角,在此城牆下壓著3座東墓,說明該城建造年代不早於東漢,這又作何解釋?它提示我們對戰國“薊城”位置需要重新認識,這隻能待有更多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