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法國2015年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執導的紀錄片

《人類》是由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執導的紀錄片,該片於2015年9月1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記錄了不同膚色、種族、性別、年齡、職業的人,在鏡頭前訴說自己的故事。

劇情簡介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足以撼動心靈的故事。全球65個國家,2020位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從烏克蘭武裝分子到中東難民,從馬里農民到中國工廠女孩、從盧安達大屠殺倖存者到美國死囚、從阿富汗農民到烏拉圭總統,他們都在鏡頭前訴說屬於自己的人類故事。

職員表


製作公司Humankind Production
導演揚·阿爾蒂斯-貝特朗
製作人Florent Gilard
攝影Jeremy Frey
剪輯Françoise Bernard、Anne-Marie Sangla
原創音樂阿曼德·阿瑪爾
副導演/助理導演Mélina Huet、Hervé Kern、Anastasia Mikova、Mia Sfeir、Erik Van Laere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語言:純音樂
藝人:阿曼德·阿瑪爾
唱片公司:Warner Classics
發行日期:2015年9月11日
曲目
1、Mongolia
2、Faces
3、Dam in China
4、Castells
5、Nepal
6、Paddy Fields
7、The Storm
8、Shakuhachi
9、Ploughing
10、Toil
11、Immigration
12、Haiti
13、Pepe Mujica
14、The Hidden Church
15、Childhood
16、Human Life
17、Forgiveness
18、Swimming in China
19、Crowds
20、Human I
21、Jerusalem
22、Human II
23、Ghada's Dream

幕後製作


為了製作該片,導演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和他的團隊用3年時間走訪了全球65個國家,採訪了2020位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這些受訪者有一半都是隨機選擇的,他們會被問到40個問題,涵蓋愛情、親情、戰爭、宗教、死亡等不同主題。導演在紀錄片中有意模糊掉了每個人的身份、國籍、來歷,只提供他們在地球上的遭遇,觀眾只能從他們的講述中猜測一些背景信息。他希望藉此傳達的出,每個人都是“人類”的一部分,都是相似的個體。

獲得榮譽


時間獎方獎項獲獎方結果
2015年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9屆酷兒獅獎《人類》入圍
第13屆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觀眾選擇獎《人類》入圍
2016年第35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最受歡迎國際紀錄片《人類》獲獎
第21屆法國電影盧米埃爾獎最佳紀錄片《人類》提名
第12屆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獎最佳紀錄片原創配樂阿曼德·阿瑪爾提名
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審團特別推薦單片《人類》獲獎

作品評價


導演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從自然、地球、環境的題材窠臼中跳出,視野更具人文的厚重感,並藉此對曾經擅長的母題進行革命性的重述。他像探究海洋、大地、家園一樣,探索人類本身,聚焦與人類相關的各種話題,如:寬恕、幸福、殺戮、種族、愛、土地、移民、貧窮、生命和死亡。在各類話題的切換之間,他別出心裁地穿插了遼闊奇美的地球風景,在自然與人類的比對間再次創造出了生命力量的震顫時刻。《人類》是人類反觀自身,由內而外的一次審視與重述,他們渺小卻樸實動人,與星球的宏大共奏出一首撼動心靈的樂章。(Mtime時光網評)
宏大至極的主題,大道至簡的表達,《人類》用最原真的樸素直戳人心。作為一部紀錄片,《人類》像是一個經過精心篩選的資料庫,由人物碎片組成,並試圖彌補主流視角以外的盲區。除了給敘述者配翻譯字幕以外,該片幾乎隱去了所有冗餘的信息,不知道敘述者來自哪裡,也不知道壯麗的自然源於何處。生存環境差異被弱化,在清一色的“漆黑”背景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們的臉、語言和有限的動作。這種去標籤化的手法增強了普世的感染力,他們具體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是同屬人類的一員。此外,影片的音樂是多元的,有新世紀音樂的極簡,也有民族性的詠嘆,兩者交織又營造出一種寂寥與空無的氛圍,既渲染了情緒也提供了敘事節奏。(澎湃新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