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人類的結果 展開
人類
法國2015年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執導的紀錄片
《人類》是由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執導的紀錄片,該片於2015年9月1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記錄了不同膚色、種族、性別、年齡、職業的人,在鏡頭前訴說自己的故事。
製作公司 | Humankind Production |
---|---|
導演 | 揚·阿爾蒂斯-貝特朗 |
製作人 | Florent Gilard |
攝影 | Jeremy Frey |
剪輯 | Françoise Bernard、Anne-Marie Sangla |
原創音樂 | 阿曼德·阿瑪爾 |
副導演/助理導演 | Mélina Huet、Hervé Kern、Anastasia Mikova、Mia Sfeir、Erik Van Laere |
專輯信息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語言:純音樂 藝人:阿曼德·阿瑪爾 唱片公司:Warner Classics 發行日期:2015年9月11日 | 曲目 1、Mongolia 2、Faces 3、Dam in China 4、Castells 5、Nepal 6、Paddy Fields 7、The Storm 8、Shakuhachi 9、Ploughing 10、Toil 11、Immigration 12、Haiti 13、Pepe Mujica 14、The Hidden Church 15、Childhood 16、Human Life 17、Forgiveness 18、Swimming in China 19、Crowds 20、Human I 21、Jerusalem 22、Human II 23、Ghada's Dream |
為了製作該片,導演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和他的團隊用3年時間走訪了全球65個國家,採訪了2020位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這些受訪者有一半都是隨機選擇的,他們會被問到40個問題,涵蓋愛情、親情、戰爭、宗教、死亡等不同主題。導演在紀錄片中有意模糊掉了每個人的身份、國籍、來歷,只提供他們在地球上的遭遇,觀眾只能從他們的講述中猜測一些背景信息。他希望藉此傳達的出,每個人都是“人類”的一部分,都是相似的個體。
時間 | 獎方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2015年 | 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第9屆酷兒獅獎 | 《人類》 | 入圍 |
第13屆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觀眾選擇獎 | 《人類》 | 入圍 | |
2016年 | 第35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 最受歡迎國際紀錄片 | 《人類》 | 獲獎 |
第21屆法國電影盧米埃爾獎 | 最佳紀錄片 | 《人類》 | 提名 | |
第12屆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獎 | 最佳紀錄片原創配樂 | 阿曼德·阿瑪爾 | 提名 | |
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 紀錄單元-評審團特別推薦單片 | 《人類》 | 獲獎 |
導演揚·阿爾蒂斯-貝特朗從自然、地球、環境的題材窠臼中跳出,視野更具人文的厚重感,並藉此對曾經擅長的母題進行革命性的重述。他像探究海洋、大地、家園一樣,探索人類本身,聚焦與人類相關的各種話題,如:寬恕、幸福、殺戮、種族、愛、土地、移民、貧窮、生命和死亡。在各類話題的切換之間,他別出心裁地穿插了遼闊奇美的地球風景,在自然與人類的比對間再次創造出了生命力量的震顫時刻。《人類》是人類反觀自身,由內而外的一次審視與重述,他們渺小卻樸實動人,與星球的宏大共奏出一首撼動心靈的樂章。(Mtime時光網評)
宏大至極的主題,大道至簡的表達,《人類》用最原真的樸素直戳人心。作為一部紀錄片,《人類》像是一個經過精心篩選的資料庫,由人物碎片組成,並試圖彌補主流視角以外的盲區。除了給敘述者配翻譯字幕以外,該片幾乎隱去了所有冗餘的信息,不知道敘述者來自哪裡,也不知道壯麗的自然源於何處。生存環境差異被弱化,在清一色的“漆黑”背景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們的臉、語言和有限的動作。這種去標籤化的手法增強了普世的感染力,他們具體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是同屬人類的一員。此外,影片的音樂是多元的,有新世紀音樂的極簡,也有民族性的詠嘆,兩者交織又營造出一種寂寥與空無的氛圍,既渲染了情緒也提供了敘事節奏。(澎湃新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