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遊

宗教旅遊

宗教旅遊是一種以宗教朝覲為主要動機的旅遊活動。自古以來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都有朝聖的歷史傳統。凡宗教創始者的誕生地、墓葬地及其遺跡遺物甚至傳說“顯聖”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為教徒們的朝拜聖地。如耶路撒冷,由於基督徒認為是救世主耶穌的聖殿,猶太人認為是大衛王的故鄉、第一座猶太教聖殿所在地,穆斯林認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為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聖者。

發展前景


宗教旅遊
宗教旅遊
現代比較著名的基督教聖地有羅馬教廷梵蒂岡,傳說“聖母瑪麗亞顯聖”的法蒂瑪(葡萄牙)以及聯邦德國的奧柏拉格爾高和法國的盧爾德;佛教聖地集中在東南亞和中國,如斯里蘭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亞大佛寺,中國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華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發現的佛祖指骨的扶風法門寺;伊斯蘭教有四大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和凱魯萬。其中麥加是所有宗教旅遊中規模最大、朝覲人效最多的一處聖地。該城中心的清真寺面積16萬平方米,可容納30萬穆斯林同時做禮拜。將宗教旅遊作為一種對寺院、道觀古建築的“觀光旅遊”來發展,處於一種物質性的開發層次上,同時表現出過多的商業化成分。而宗教能啟迪智慧、喚起道德、重塑人生價值等功能卻很少挖掘開發,沒有展示出其精神層次的價值來。

存在問題


宗教管理混亂
宗教旅遊
宗教旅遊
宗教場所的管理較亂由於絕大多數佛寺、道觀是前代存留下來的古建築,作為宗教管理。筆者認為開發宗教旅遊活動中,旅遊管理部門不應僅僅著眼於短期內可獲得的旅遊收益,而應該更多地從維護宗教正常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盡量多與宗教部門溝通,並遵守宗教活動場所的規則,把對正常宗教活動的干擾減少到最小程度。一般宗教場所的門票價格也不宜過高,以方便信徒、香客的到訪。筆者認為可以參考當地城市公園的票價。
場所一般在管理上隸屬宗教部門,在某些具體環節上又有文化局、依託的資源。旅遊局等部門參與管理,這就存在著多頭管理的局面。而且開發成旅遊景點后,一般會成立專門的風景區管理部門,成為凌駕於原先 管理景觀的宗教團體組織之上的機構,一些情況下,在旅遊開發工作中並沒有足夠照顧到宗教組織的利益。很多寺觀的門票過高。2005 年中國不少景區又颳起了漲價風,不少宗教景點也不甘落後,門票有的甚至翻了幾倍。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門為了發展旅遊業,在已無出家人住持的寺院里,安排職工冒充僧人接待遊客,並出售所謂“開光”過的商品,或大搞“捐功德”活 動,以此斂財。這些現象引起了人們的不滿,也引發了宗教界和政府有關部門的爭論。
導遊素質層次低下
宗教旅遊中的導遊素質不夠高許多導遊並沒有受到多少專門培訓,對佛道兩教的哲學思想也沒有足夠的了解。在導遊講解中,很多時候只是在簡單地介紹各文物、遺跡的歷史傳說,沒有能夠進一步闡述傳統宗教的內涵,並引導遊客進行哲理性的思考,無法向遊客傳播傳統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有的導遊甚至直接將遊客領進旅遊商店,竭力勸說遊客採購,給遊客留下了不良影響。
遊客思想高度不夠
遊客對佛道兩教的文化缺乏足夠了解參加宗教旅遊的遊客,一般是抱著增長見聞的目的而來的,想在旅遊的同時多學習了解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由於建國以來宗教 發展長期遭到壓抑,很多國人對傳統的佛道兩教文化缺乏足夠了解;同時,很多國內遊客還沒有養成良好的旅遊習慣,他們多是熱衷於在所到景點照相留念,而並不主動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文化內涵。所以當他們在參加宗教旅遊時,所觀所想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在沒有人引導啟發下,他們很難領會佛道兩教那飽含智慧的哲學思想。

其他相關


一、前言 自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開始反思西 方文明的“進攻性”及其所帶來的巨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學者開始 關注古老的東方文明,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並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又開始受到越 來越多人的重視,復興民族傳統文化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宗教旅遊作為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也引起了眾 多學者的關注。發展宗教旅遊有助於增加旅遊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 佛教、道教哲學思想的認識,尤其是有助於中國年輕一代對“民族 性”的回歸。到目前為止,已有很多專家學者論述過開發宗教旅遊的經濟價 值、社會價值,以及當前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 一些可行性建議。但是他們一般更多的是關注宗教旅遊的商業化開 發,很少有人從可持續性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待宗教旅遊,將開發 宗教旅遊與維護傳統宗教的正常發展聯繫起來,進而幫助遊客更深 入地了解到中國傳統的佛、道兩教的宗教智慧和哲學觀。
二、佛教與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佛、道兩教長期興盛,廣泛傳播,並相互融合、相 互影響,不斷衍生出眾多宗教流派。並與儒家思想長期共存,對中國 傳統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並深入了中國人的內心,形成了一種穩 定的“民族性”。中國古代文人,一般都是在接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同時兼修佛、道思想。在他們青年時代,一般都會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積極入世,讀書求仕;中年之後更多地研習佛經、道藏,安於平淡,注重自省,修 煉己身。傳統中國人的內心世界,一般都有儒、佛、道三種哲學觀的 綜合影響。儒、佛、道的相互交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但隨著近代中國的衰落,佛教、道教也在長期戰亂的時代里漸 漸勢衰。新中國建立后,傳統文化和宗教長期缺乏正常發展的生存 空間,其負面影響一直保留至今,使得當今不少國人對傳統文化缺 乏應有的了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落實,傳統宗教漸漸 又走向社會,重新回到中國人的視野里。隨著中國旅遊業興起,很多 宗教場所開始與旅遊部門合作,作為旅遊資源而向遊客開放。
三、宗教旅遊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應當說我國宗教旅遊的發展並不盡人意,仍存在不少問題。目 前宗教旅遊活動內容單調浮淺,很難令遊客滿意。很多情況下,僅僅 資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門獲取、配置 並有效使用管理創新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的 能力。每個公共組織至少都應該擁有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