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低體溫

新生兒低體溫

新生兒低體溫是指新生兒身體的核心溫度低於35.0℃。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調節功能差,體溫易隨環境溫度改變;另新生熱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保溫能力差;肌肉不發達,產熱能力小,所以新生兒較易出現低體溫。低體溫時,患兒可出現全身冰涼,反應低下,嗜睡、拒乳、少哭、少動等。復溫、液體營養支持及防治感染為三大治療原則,同時還需注意基礎疾病治療。應積極查找感染的證據,給予抗生素治療或預防感染。嚴重低體溫可導致寒冷損傷而出現死亡。本病預后取決於低溫程度、持續時間、基礎疾病、體質量及孕周等,嚴重低溫預后差,持續無尿者病死率高。 

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

病因


● 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
● 環境溫度低。
● 熱量攝入不足。
● 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多見。
● 疾病影響。

癥狀


● 典型癥狀
● ● 體溫降至35℃以下,全身冰涼,反應低下,嗜睡、拒乳、少哭、少動。
● 其他癥狀
● ● 部分患兒可以出現皮膚硬腫,始於四肢、大腿、臀部,嚴重時遍及全身。

檢查


● 直接測量新生兒體溫確診新生兒低體溫。
● 體溫過低,肛溫低於35℃。可分為輕度低溫(32~35℃)、中度低溫(26~32℃)及深低溫(<20℃)。

診斷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體溫檢測診斷本病。
● 有環境溫度過低或保溫不當的病史,同時要考慮原發病和合併症的情況以及熱量攝入的情況。
● 體溫過低,肛溫低於35℃。可分為輕度低溫(32~35℃)、中度低溫(26~32℃)及深低溫(<20℃)。
● 全身冰涼,反應低下,嗜睡、拒乳、少哭、少動,呼吸心率減慢,出現皮膚硬腫。
● 出現呼吸、循環、神經、血液系統及腎功能損害的表現。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嚴重感染所致體溫過低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患兒出現體溫降至35℃以下,全身冰涼,反應低下,嗜睡、拒乳、少哭、少動等臨床典型低體溫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溫及其他相關輔助檢查結果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復溫、液體營養支持及防治感染為三大治療原則,同時還需注意基礎疾病治療。應積極查找感染的證據,給予抗生素治療或預防感染。
● 復溫
● ● 逐漸復溫,體溫愈低,復溫愈應謹慎。復溫過快可造成休克、抽搐或呼吸暫停。重度低體溫者,多主張外加溫,進行主動復溫,以減少低溫對機體的損害。可應用溫毛毯包裹、電熱毛毯、溫水浴、培養箱或輻射加熱等。
● 預防和控制感染
● ● 查找感染的證據,給予抗生素治療或預防感染。
● 餵養與液體療法
● ● 在復溫過程中應補充熱量,限制液體入量,糾正酸中毒和微循環障礙,監測血糖等。
● 系統支持治療
● ● 保護心功能、防止肺出血、積極尋找病因,治療原發病。

危害


● 重者可導致呼吸、循環、神經、血液系統及腎功能等損害,而導致死亡。

預后


● 本病預后取決於低溫程度、持續時間、基礎疾病、體質量及孕周等,嚴重低溫預后差,持續無尿者病死率高。

預防


● 冬季出生的新生兒應格外注意保暖,新生兒室內溫度應控制在20℃~24℃。
● 早產兒或出生體重在2.5kg以下的新生兒室內溫度應略高,為25℃~28℃。
● 新生兒在換尿布、洗澡、餵養時均應注意做好保暖。
● 注意及時發現和處理身體各部位微小感染,及時隔離,嚴密觀察。
● 及時發現低體溫的徵兆,如少吃、少動,周身冰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