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東

人稱小孟嘗君

李瑞東(1851—1917),名樹勛,字文侯,號瑞東,別號煙霞逸士,慷慨大方,人稱“小孟嘗君”。清直隸武清縣城東後街(今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東街)人。李瑞東恭拜武林名師,交英傑俠士,得內外家武功之精義,終將所學所悟衍化生新,創李式太極拳。

人物生平


李瑞東祖籍山西,明永樂年伴隨人口大遷徙輾轉而定居在武清城裡。李氏得益晉商的盛興,諳熟中草藥材生意,時有“草藥李家”之稱。明隆慶年興建武清磚城后,李家生意愈加紅火。萬曆年後,李氏立家號“濟生堂”,在武清城開辦藥材、藥鋪、瓷貨和糧行等,其“濟生糧行”進駐山東和通州立分號。李家漸成一方富甲,擇城內東後街興宅(即李瑞東故居),置土地北南通州永樂店一帶,名貫京南,通商達官,曾掛御封“雙千頃”牌。“濟生堂”為李家享譽三百餘年的盛傳堂(商)號。李氏三代為官。晚清至民初,李瑞東之父李小蓮尚供職武清署署,人稱“雜客李”。
李瑞東5歲隨塾師誦經,7歲從師“大刀孫”開蒙武學。李瑞東12歲被縣城關帝廟道長舉薦城東三里東馬房關帝廟韓道長習少林。同治年間,河北饒陽武俠李老遂來東馬房傳戳腳翻子,韓道長再薦李瑞東向李老遂學戳腳。
對李瑞東一生影響最大者當是王蘭亭。王認為李瑞東幼師文武,性命雙修;讀經誦史,禪佛參道;恭師篤武,博學廣識,定將成為“弘揚吾門之垂範者”。王相繼攜李瑞東向岳青山(岳飛後裔)、董海川(一說尹福)和嵩山少林寺海川高僧(有說慧海或龍禪)等或舉薦從師,或締結為友,得以廣納名家武學精髓於一身,最後拜在甘淡然門下。在眾多武術名家的點撥、教誨下,李瑞東逐漸成長為一代武術大師。

少年學拳

李瑞東先生於清朝咸豐元年正月初二日出生於武清城內一殷實之家,
...
...
父親李小歧,縣衙吏員,精通醫術,家有良田四十餘傾,房屋八十餘間(李宅是一座極具藝術價值的古建築群),並辦有藥材生意,開“濟生堂”藥店一爿,在當地聲譽極好,生意興隆。李瑞東先生自幼年起即練好拳棒,初練少林等外家拳術,青少年時代跟隨河北饒陽戳腳門大師李老遂先生學習河北名拳戳腳拳法。青年時代與大刀王五(王子斌)結義金蘭,互換拳藝,得王五所傳“山東教門彈腿”之精妙。
李瑞東先生天資聰穎,甚至有過目不忘之能,且練藝十分刻苦,到了成年時,已經練出了一身超群的武功,而且屢戰屢勝,未嘗敗績,所以在當地很有些名氣。
光緒六年四月廿八日,忽有京城端王府管事官姓王,名永泰,號蘭亭者,(時年五十有餘)奉差由京赴坨,從武清經過,因蘭亭與李家乃世交,順便到李宅看望李瑞東先生之父李小歧,並借宿於李宅。王蘭亭(永泰)乃太極拳大師楊露禪之大弟子,早年學十二連拳周岳圖(為心意拳的一個分支),后隨楊露禪學習太極門拳藝,得其真諦,祿禪師逝世后又於光緒初年拜董海川先生為師學習八卦門技藝。蘭亭所練皆內家拳術,武功早已出神入化,但其深藏不露,為人謙和,待人彬彬有禮,從不與人談論武技。這一次也是緣分,蘭亭在李家受到了款待,晚宴后與李瑞東燃燈閑話,二人偶然談及拳勇,越說越投緣。隨之,到武書房大廳內一試身手。結果李瑞東先生三戰皆北,先生想自己苦練多年,竟然一敗塗地,情緒十分沮喪,后問蘭亭所學何門,為何師所傳,並問京城有一最著名者楊班侯是否認識。蘭亭答道:“他非外人,乃是我師弟,楊老師之次子也。”李瑞東先生此時方知得遇真傳,跪拜於地,欲拜蘭亭為師。蘭亭因兩家為世交,與李瑞東同輩,所以不肯為師。后蘭亭代師收徒,二人結為師兄弟。此後,李瑞東隨師兄進京,在端王府當了莊園處的官員(為從五品)。因莊園處的公務為季節性,一年中僅有秋後一段時間忙一些,而平時絕大部分時間賦閑,所以李瑞東先生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拳藝中。
據李派前輩傳人說,李瑞東先生進京后曾向董海川先師學過八卦掌。所以與董海川的弟子尹福、程廷華、劉寶貞等人以師兄弟相稱,並且來往密切,此一說法需進一步考證。以為李瑞東先生更側重於太極拳和心意拳,不大可能是董海川先生的入門弟子,很可能只是寄名弟子。所以在董海川先生的墓碑上沒有李瑞東先生的名字,但是卻有王蘭亭(即王永泰),李瑞東所學八卦掌很可能得自王蘭亭(永泰)、程廷華、尹福等。因為李瑞東先生所傳八卦掌,只有為數不多的弟子學到,如陳繼先等人。
李瑞東先生為了練習八卦掌功夫,用鐵制錢串連,做成鐵上衣一件,每於練習八卦掌套路時穿上,據李派老前輩所說,重達八十餘斤的鐵上衣穿在身上,先生在練習八卦掌套路時仍能靈活自如,隨著先生的左右旋轉,鐵上衣猶如傘一樣忽而轉開,忽而閉合,十分壯觀。而一般人穿上它別說練拳,就是行動起來都是困難的。此件練八卦掌專用的鐵上衣,李瑞東先生的後人保存多年,直到“文革”中被抄。
先生在端王府任職期間,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掌門武僧龍禪法師(一說是海川)因久聞京城王教師(即王蘭亭)之名,遂進京訪王蘭亭於端王府。龍禪法師與王蘭亭比武較技時,剛一出手,便覺遠不是蘭亭敵手,以為少林輕功必能勝蘭亭一籌,遂施展輕功騰越房舍而去,良久,停下喘息,忽聞身後蘭亭道:“法師何故而逃?”龍禪法師驚回首,見蘭亭面帶微笑立於身後,大駭。急忙跪地道:“情願以師事之。”蘭亭忙攙起龍禪,道:“法師此言差矣。少林拳法自古名揚天下,倘若法師今日拜我為師,則少林之名毀於我手,今結為兄弟可也。”從此龍禪法師與王蘭亭、李瑞東等人結成了兄弟。龍禪向王蘭亭學習太極拳法,並將自己所學少林拳法悉數傳給了李瑞東先生。這就是李派繼承了正宗的少林拳法的由來。
其內容包括:六合八式、金剛八式、文功八式、武功八式、六十四式、羅漢拳一百零八式、五路佛拳等套路,這些內容樸實無華,實戰性強。功法有:少林麻甲功(也稱披麻甲)、硃砂掌、達摩易筋經、十三太保橫練、蛤蟆功、鷹爪功、金鐘罩等等。其中以少林麻甲功最為獨特,練此功需用麻編成麻辮,用水泡透,然後用濕透的麻辮纏遍全身,再用鋼絲鞭擊打練功,待麻辮干透后收功,卸下麻辮,用藥水擦洗全身,並用小棍將身上麻辮勒痕擀平即可。此功到底有何功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使練習者的肌肉組織結合得更加緊密。可以起到抗擊、甚至能抵禦刀砍斧斫。

主要成就

1901年,慈溪從西安返回北京,途中,慈禧迫於八國聯軍的淫威,下旨“肅剿”,支持抗擊聯軍的載漪被押往新疆。不久,李瑞東被迫離開宮中,隱姓埋名於京城東直門、北新橋和黃米衚衕一帶,后回武清城家中。
李瑞東回武清家中,一方面潛心創編拳法,一方面接待眾多社會名流和武林豪俠的來訪。這一時期,李瑞東最為憂慮的是民眾對國家意識的淡漠和民族精神的頹廢;這一時期是李瑞東思想和人格走向獨立與成熟的重要時期。
清宣統二年(1910),迎著辛亥革命的曙光,李瑞東胸懷“凝聚民心,以武強國”之民族大義來津創辦“武德會”,時遇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員葉雲表和馬鳳圖等人在津開展活動。李瑞東創辦以團結凝聚和振奮民心為宗旨的“武德會”與葉雲表、馬鳳圖等人的主張“不謀而合”。時“武德會”設在河北勸業會公園(今中山公園)。葉雲表、馬鳳圖等考慮到“武德會”創會宗旨雖好,但在號召力上存在局限性。為廣泛吸納和團結武林俠士和社會英才,發揮更大影響,他們將“天津武德會”改名為“中華武術會”,並聯合聯合形意門李存義、八卦門張兆東等武術大家共同籌建。
“中華武士會”的“北方三傑”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立場,從骨子裡彰顯出的是中華兒女寧折不屈的品質和豪俠尚武精神,為普及中國武術、增強人民體質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創造拳學

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
先生曾經參與抗擊聯軍,在城中與聯軍周旋。后被聯軍士兵包圍於一四合院內,院內有水井一眼,時天色已晚,先生施展絕技“縮身法”入井中,(因水井口小,先生身體胖大)貼身於井壁,聯軍進入院中向井底放了一陣亂槍后離去,先生奇迹般生還。兩宮迴鑾后,先生與弟子李進修辭職回武清。從此在家中研究各派拳學,所謂李派太極拳就是在這時所創。先生將平生所學內外家各門派拳法之精華融會貫通,熔冶於一爐,創造出自家一派拳學,武林中人稱李派太極拳。李派太極拳從總體上按“天”、“地”、“人”三式,分為“天盤拳”三十六式,“地盤拳”七十二式,“人盤拳”一百零八式。天盤拳是最高拳學,拳和器械都在上盤。練習該拳需要有良好的輕功基礎,所以李瑞東先生的弟子中僅有少數幾位得到該拳的傳授,而且只傳到第二代,到第三代便已失傳;地盤拳即“太極八法奇門拳”和地趟圈七十二式,現存七十二路“太極八法奇門拳”,該拳是李瑞東先生將甘淡然先師所傳的內容結合岳青山的岳氏心意六合拳創編的,過去武林中說李派有“文太極”和“武太極”兩種太極拳法,奇門拳即是所謂“武太極”。之所以稱之為武太極,其原因是該拳發勁動作多,剛柔相濟,講“離奇閃轉”,演練時要“放勁放氣”,結合釣蟾功中的“吞氣法”進行,演練此拳猶如排山倒海,山崩地裂,頗具氣勢。步法、進法走八卦之奇門,因而也有人稱為“太極八卦奇門拳”,此拳在實戰中講究“離”、“粘”、“隨”的打法,專克一般太極拳的“沾”的打法。一般太極拳側重於柔中剛,而奇門拳則是側重於剛中柔。“人盤拳”即是流傳較廣的“太極五行捶”(不應作太極五星椎)一百零八式,李瑞東先生在多年的太極拳實踐中,看到了傳統太極拳套路存在著架子單的弊端,即拳勢有左無右,或有右無左,有上無下,有前無後,人們稱傳統太極拳套路為“半架太極拳”。而李瑞東先生博採眾家太極拳之所長,結合岳氏心意十二形創編的太極五行捶則因拳勢對稱而被稱之為“整架太極拳”。
所謂“五行”是根據傳統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而定名的,並不是搬攔捶、指襠捶等五種捶法,該拳也遠不止這五種捶法。太極五行捶是李派太極拳的基本套路,凡李派傳人都練該套路。近年來也向全國乃至海外推廣,所以說流傳較廣。
另外李瑞東先生還傳有“太極白虎十三刀”、“太極青龍十三槍”、“太極清豐劍”等器械套路,均是先生的創造。李派傳人練習太極拳並不僅僅是練習拳法的套路和推手、散手等,還要練習多種輔助功法和內功功法。做到內外皆修,其輔助功法也十分豐富,有球、尺、板、袋等輔助器械。藉以練習體驗各種勁法。比如李派傳有“十二揉球法”、操繩法、樁法等。李瑞東先生以“四大硬功”著稱,所謂四大硬功是:披麻甲、抖綆繩、盤樁、打袋。其中抖綆繩是藉助於器械練出抖勁來,先生所練綆繩粗可雙手一掬,兩丈余長,重三十六斤。一端固定在木架上,另一端設一鐵環,練習者單手持鐵環將綆繩抖起來要抖到繩子看不清,並且嗡嗡作響。一般人的力量是根本抖不起來的,初練時抖十二斤的繩子都很困難,循序漸進,最後能將三十六斤的繩子輕鬆自如地抖起即可。
盤樁即八卦九宮樁,用軟藤捆紮成直徑八寸到一尺的藤束九束,按照八卦九宮方位栽於地面,練習者在其中擠靠穿行,由於藤束富於彈性,對於練習者體驗太極拳理法非常有益。李派的輔助功法很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介紹了。李派歷來認宗於武當派,尊張三丰為祖師,除宗譜記載外,還有諸多內功修鍊之法可以佐證。
比如“太極十三丹”、“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還元功”、“天罡釣蟾功”等等。這些都屬於道家功法,始終伴隨著太極拳代代流傳、沿襲下來。凡是有根基的太極拳流派都應有類似的功法繼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太極拳的起源地絕不在陳家溝,而在武當山。過去的武術門派無論內家外家大都練內功,沒有內功的武術是不會練出高手的。內功和武術始終是相輔相成承的,尤其是內家拳,在練拳的同時也要練內功的。因為內功不僅能修身,還可增強拳法的打擊力度、增強練習者的抗擊打能力。
李瑞東先生在創出李派三盤太極拳后,仍然繼承了許多各派太極拳內容,尤其是楊露禪先生所傳的楊家老拳,比如“八大手”、“老三推”、“十三丹”、“十三硬架”、“六十四式老架”等等。
從1900年到民國元年這一階段,李瑞東先生主要在武清老家研究武學、傳授弟子。李派太極拳就是在這一階段創編出來的。先生生性豪俠,仗義疏財。與武林中人交往很廣,無論功夫高低、貧富、地位如何,凡是來訪者總是熱情招待,坦誠以對。

軼事典故


王蘭亭遁入空門前,留給李瑞東一信,囑他十年後再閱。十年後李拆閱此信,見是一幅《武當山境圖》,是王留予他的約見圖,但卻發現這幅藏匿於木箱底層的約見圖已被蟲蝕不堪,難以辨識。李瑞東和同在王府負責文案的司新三(天津人)決定赴武當山尋蹤王蘭亭。二人在山上尋覓數日,終未王爺王爺的影子。李派前輩介紹,李瑞東赴武當山尋蹤王蘭亭不止一次,亦均未果。
王蘭亭匿跡后,端郡王載漪(惇親王次子)從師李瑞東。載漪早師楊祿禪,楊年事趨高,王蘭亭代授。載漪出生咸豐六年(1856),時已34歲。李家珍藏眾多拜師帖,載漪之帖最為精緻,摺合三疊,內記生辰八字和所習功法等。
光緒二十年(1894),宮廷在頤和園正殿為慈禧六十壽辰舉行盛大慶典。載漪攜其師李瑞東和李的大弟子李進修赴現場助興表演。李瑞東演練一套輔助拳術后,施展輕功絕技,忽見他以“白鶴展翅”——飛身躍上頤和園大殿頂梁,並身輕如燕地穿行於殿梁間行拱手禮……慈禧看得出神脫口喝彩道:“真乃神鷹也!”此便是社會李瑞東賜得賜“神鷹”的由來。李進修表演“少林八式”時卻確見腳下青磚爆裂,同樣贏得喝彩。大內出了“神鷹鼻子”和“鐵腳”李,京城盛傳。經載漪力薦和多個王爺推舉,李瑞東入宮並很快擢任四品帶刀侍衛兼武術教官。
李瑞東先生練成此功后,曾經在武清城內有一段逸事:庚子之後李瑞東先生從清宮辭職回到武清家中,一心研究武學,傳授弟子。一天傍晚,家中忽來人請先生出診,先生帶一小徒弟同往。病人家住本城某衚衕內,待先生與徒弟來到衚衕口,徒弟忽然止步不前,道:“老師,繞道走吧。”先生問道:“為什麼?”原來衚衕口住著一家很霸道也很有勢力的人家,此家人豢養了四條藏獒巨犬,個兒頭象小毛驢一般,十分兇惡。而其家人從不加以約束,以至四條惡犬咬斷街巷(曾經咬死過乞丐),衚衕內居住的人家敢怒不敢言,寧願繞道而行。先生聽罷大怒,斥責徒弟膽小,一定要從衚衕口進入不可。徒弟只好硬著頭皮跟先生進衚衕,行至那家門前。四條巨犬狂吠著撲出,先生急忙將徒弟舉起。彼時四條巨犬分別咬住先生雙腿猛拖之時,忽聽先生大喝一聲:“咳。”四條巨犬滿嘴流血,慘叫著逃回大門,原來四犬的牙齒皆被先生的麻甲功崩掉。此後那家的四條巨犬也就廢掉了,行人也敢於從衚衕口進入了。此事受到眾人的交口稱讚,在武清城內傳誦多年,很多人當作故事講述。
...
...
李瑞東先生在端王府期間,曾經和師兄王蘭亭一道拜岳青山為師,隨岳師學習岳家心意六合拳。李瑞東先生藝成之後,王蘭亭先生隱入深山入道門,臨行前留《進山圖》一張。後來,端王載漪拜李瑞東先生為師,到了1894年,適逢西太后六十大壽,端王載漪帶李瑞東先生及其弟子李進修到頤和園為西太后六十大壽表演武功祝壽。師徒二人以卓絕的武功博得全場驚嘆,從此被西太后留在清宮任二等侍衛並在侍衛處兼任教師。
宮廷侍衛皆各派頂尖高手,被稱之為大內高手,李瑞東先生剛一進宮就被授以如此高的職位,引起了許多大內高手的不滿,紛紛提出與先生比武,皆被先生一一擊敗。
李瑞東先生在清宮任職期間,經常到京城的古董店購買瓷器,有一家古董店是江寧人開的,老闆姓甘。先生與甘老闆很熟,但是並不知道甘老闆會武功。甘與李先生經常開玩笑,有一次二人戲斗間,先生髮現甘老闆是位高手,二人試手后,李先生贏了甘老闆。甘對先生的武功很是驚訝,不久趕離京。後來甘老闆帶來一位老者,時年108歲,鶴髮童顏,健步如飛。李先生一見便知老者乃世外高人,對老者十分恭敬。經過試手,李瑞東先生負於老者,方知老者乃大俠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是一位武當金蟾派太極高人。甘淡然對先生的武功也非常欣賞,因為甘淡然使出了絕技“釣蟾功”中的“大蟾氣”(人稱吞氣法)才贏了李先生。從此,李瑞東先生拜甘淡然為師,得甘師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真諦。
該派為張三丰的弟子金蟾子所傳,故而名之,傳有多種拳法套路和功法絕技。有沾、粘、連、隨和離、粘、隨兩種不同的打法。其中“離”、“粘”、“隨”的打法與各派太極拳迥異。“離”是“沾”的破解之法,離與沾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能沾能離,沾離自如者方稱太極高手。李瑞東先生一生失敗過兩次,第一次失敗從外家轉入內家,第二次失敗又得武當金蟾派太極真傳,經歷兩次失敗卻因此跨上了兩大台階。使自己的武功進入化境,所以,這兩次失敗對習武者來說是一生中難得的好事。李瑞東先生從不諱言失敗,並將自己的失敗記錄下來,寫進拳譜,留給後人,讓後人謙虛謹慎,引以為戒。

培養後代

李瑞東之父李小蓮和胞弟李小岐只有李瑞東一子,為傳承兩脈薪火,李氏做出“一子兩不絕”的協定,即在李小蓮和李小岐堂內各為李瑞東娶一房夫人。育有三子二女,長子伯英、次子仲英、三子季英,長女奇英、次女菊英。其中長子李伯英(1894—1952)得父真傳,“尤擅少林棍法,其日常練習之棍,重凡三十六斤”。曾任北平大學國術教練、東北陸軍大學武術教練、河北省國術館教務、教習等;次子李仲英(1899—1926),李派“天盤拳”主要授傳人之一。1914年,15歲的李仲英進南開中學讀書。1916年,李仲英畢業並由張伯苓推薦赴法留學(專攻鐵路工程)。李仲英赴法正值國內“五·四運動”高潮和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十月革命”使赴法尋求真理的仁人志士看到一盞明燈,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對萌芽中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上的武裝和指引。李仲英回國被組織委任河南鐵路工程師(實為駐信陽火車站的地下工作者)。1923年2月,李仲英赴鄭州參加工會成立大會,目睹吳佩孚派軍警干擾阻撓。面對軍閥的行徑,中國共產黨在鐵路沿線各級組織隨即號召全路兩萬多工人舉行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李仲英因參與這次“工運”暴露身份,遭軍閥威脅、拉攏、收買直至陷害。1926年3月,軍閥勾結地方亂匪欲致李仲英於死地,但恐於他的聲望和武功,便設下“鴻門宴”,在食物中下藥,致李仲英誤食身亡,時年27歲;三子李季英(1904—1962)集李派各種功法於一身。解放初期,曾赴北京任教並傳授李式太極拳。李季英同樣精於醫術,為鄉民看病不收取費用。1938年日軍進犯武清城后,一小隊日軍駐紮城隍廟,聞其武名,要其前去教授武功,被李季英拒絕。李季英先後兩次編輯匯總李瑞東及其李派大量文獻,但終未得出版。解放后的政治運動中,目睹李瑞東傳流下來的大量珍貴“遺物”被抄焚毀,李季英大病。1962年,李季英又因飢餓浮腫,病故,卒年58歲;長女李奇英(1891—1963)得李派太極套路傳授,輕功上乘。17歲嫁予近京宛平縣吏馮家凱之子馮秉文。馮秉文畢業北大法語系,曾任民國北洋政府駐法國公使館一秘,33歲早逝。馮秉文離世后,李奇英回武清城裡家中,獨居李宅西跨院的平房裡。李奇英回李家時不滿30歲,她思想進步,樂助於人,口碑極佳。李瑞東在天津創辦“中華武德會”和“中華武士會”,李奇英在武清參與民眾教育傳習所活動;1919年她資助武清成立女子天足會,號召婦女走向社會。她支持北京知識女性王光慧任武清女職校長並參加組織工作。李奇英回武清城家中傳承李家武術,在家中收徒,弟子有汪克齡、馬玉海、周琦等數十人。1963年病故,享年72歲;次女李菊英(1897—1967)。自幼習武,惟太極拳見長。16歲嫁至廊坊白家務,其夫姓張,名伯武。后隨夫赴日。日本侵華后,張伯武回國被委任國民黨軍統少將參謀,后被捕死於哈爾濱監獄。1967年,李菊英得知張伯武死訊不久,病故於北京家中,享年70歲。張伯武與李菊英生有兩女一子。

傳授弟子

李瑞東先生從不向徒弟索要財物,先生傳授弟子基本上是盡義務的。先生有些弟子長期在李宅吃住,只是自覺地從家裡帶些糧食而已。李宅內有一個四合院專門用來住徒弟和客人的。先生對徒弟要求很嚴,練功夫嚴禁偷懶,一經發現,輕則嚴厲訓斥一頓,重則重則逐出師門。
先生有弟子百餘人,著名者近二十來人。先生有三子二女均精李派拳法:長女奇英、長子伯英、次子仲英、次女菊英、三子季英,弟子項潤田、李進修、李子廉、張滔、陳繼先、程安和尚、蔣萬和、蔣萬良、文實權、羅子鳴、王鳳鳴、劉子鳴、高瑞周等人。原本是通背門的名家王榮標(人稱“大槍王榮標”者)先生,在李瑞東先生逝世后,因仰慕先生之名,曾經與先生長子伯英結為師兄弟,從伯英學李派拳法。先生的弟子中功夫最佳者為李伯英、項潤田、李子廉、張滔、李進修等人。伯英身高力大,拳法精湛,據說其所練杆子長兩丈余,時常挑著幾十斤的鐵鎖練習,與人比試大槍時,常在雙方大槍一觸之間,令對方的大槍脫手。李伯后後來后在設於北平的東北陸軍大學任教,月薪一百二十塊大洋,遠遠高於其他武術教師。伯英的弟子有通縣的任萬良、北京的陳月舫等人較為著名。李子廉曾經在天津東北軍萬福麟部任教,其弟子有山東人杜咸三,天津的郝銘較為著名,杜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係為碩士研究生,在天津任教。后回到山東。曾經參加過濟南打擂,一舉奪魁。郝銘為京劇大師郝壽辰的胞弟,曾經任天津懷才學校校長,后在南開大學工作,1936年中國出席柏林奧運會代表團領隊就是郝銘先生,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均為武術運動員,所以派出的領隊是精通武術的。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下帖請李瑞東先生赴京擔任其拱衛軍武術總教長一職。同年,先生到天津與盟兄弟李存義、張兆東等人創中華武士會,先生首任會長一職。(先生逝世後由李存義任會長)會址設在天津中心公園大四合院內(原造幣廠),李派占正房東屋,形意門占正房西屋,武士會成立后,在中心公園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武術比賽,當時稱為“天下英雄會”,李瑞東先生主持了大會,並親任總裁判長。這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全國性的武術比賽,對於當時弘揚民族精神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華武士會創立后,到中心公園學習武術的人絡繹不絕,常有軍人排著隊前往學習武術。可謂盛況空前,由此可見中華武士會的創立對於推動中國武術的發展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是李瑞東、李存義、張兆東、李書文等老前輩對中國武術的發展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派在中華武士會的教學工作,是由李進修的兒子李昭堂、李昭棣,侄子李昭蔭代理的,後來李昭蔭被叫到南開中學與蔣治中(萬良)創立“廣武學會”,當時校長是張伯苓先生。李瑞東先生則常在北京任教,不定期地到天津武士會看看。1917年農曆臘月二十八日,李瑞東先生從京城回到武清家中過年,因使用煤爐不當,煤氣中毒於次年正月初一日逝世,終年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