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淼

中國現代作家

徠楊淼,現代知名雜文家。常有雜文、散文等見諸於《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等刊物。曾出版有《中國人的心態》等著作。有著四十餘年教師生涯的他,對教育自然有其難以割捨的情愫。

生平


楊淼,教書四十餘年,對於社會經驗和教育事業有著深刻的見解。文章筆調清新自然,但又不失對社會的剖析。

作品簡介


《紅樓擷趣》

《紅樓擷趣》
《紅樓擷趣》
本書雖屬紅學系列,但作者反對新老紅學家們沉迷於挖掘、揣測《紅樓夢》幕後史料,故著眼於《紅樓夢》作品自身所展現出來的文學魅力以及人物塑造等問題加以評說,因而不僅言之有物,且對讀者了解認識《紅樓夢》的藝術價值具有一定的幫助。
此書從名乍一看,確實吊人胃口。其中“擷”字運用的極好。猶如戲水的姑娘活潑有趣。作者以自己的觀點對《紅樓夢》中的任何情節進行深刻剖析,見解獨到,而且也說的頭頭是道。作者極其敏銳的雙眼捕捉書中細微的情節,甚至是一草一木和家裡的擺設。而且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描述姑娘們的內心世界。當然,作者也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和推斷,得出與世人截然不同的觀點。如在“釵、黛優劣論”一文中,世人要麼尊林抑薛,要麼尊薛抑林。而作者認為他們都是一昧的過分誇大兩個女孩兒的弱點,認為黛玉氣量狹小、口不饒人、不自愛、蹈殺機,而寶釵則是“奸險”。而作者覺得薛、林之間的孰優孰劣,其實根本不在作者的思慮之中的。
儘管此書處處是作者分析的觀點。然而有些地方仍讓人覺得不妥。這或許人們不贊成作者的某些觀點吧。但有一點很值得人欣賞,他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且指出《紅樓夢》作者的不足之處。其中指出高鶚在續寫紅樓夢出現的漏洞。因此,此書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讀。

《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這個稱呼,現在大家叫慣了,以為自從地球上有了中國這麼一個地方,產生了這麼一種人,就自然而然地叫下來了。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國”這個詞早就出現在西周,內涵幾經變化。秦漢以後,歷朝雖不以“中國”為國名。

《歷史七讀》

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的心態
歷史七讀
歷史七讀
歷史是需要總結的,也許這樣的總結根本無用,離它的真相很遠,可是人們仍然樂此不疲,競相去做這項工作。楊淼編著的《歷史七讀》這本小冊子的寫作目的,也無非是試圖在複雜的歷史進程中,絀繹出若干點或線,給予可能成立的評說。在人們有閑咀嚼回味各種歷史事件時,提供一點色與味的調料,僅此而已。
目錄:
前記
一讀:政事
• 重本抑末
• 獨尊儒術
• 中庸之道
• 斥“奇技淫巧”
• “官本位”體制
• “天國”覆滅
二讀:改制
• 王莽改制
• 武后革命
• 永貞革新
• 熙寧變法
• 百日維新
• 洋務運動
三讀:兵戎
• 評說李廣
• 諸葛之智
• 藩鎮之設
• 張巡食人
• 賢奸爭勝
• 四讀:崇仰
• 帝陵厚葬
• 唐重佛教
• 會昌滅佛
• “神拳”種種
• 豪俠崇拜
五讀:士人
• 孟嘗養士
• “名士”習氣
• 朋黨之爭
• 隱士矯情
• “選賢”流弊
• “八股”之害
• 明季文人
六讀:吏治
• 閹人政治
• 吏筆如刀
• 宋官冗員
• 明治貪吏
• 酷吏與清官
七讀:風俗
• 納妾與旌表
• 三寸金蓮
• 二十四孝
• “三鳥”之祟
• “服食”延年
• 皇權情結

《爺爺的蘆笛》

蘇教版高年級選編的短篇小說《爺爺的蘆笛》,是兒童文學作家楊淼發表在《兒童時代》1997年第七期上的作品,這篇小說描寫強強到海邊找爺爺,並獨自在小閘屋過夜的情景,啟示人們,要想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就得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接受實踐鍛煉。
感情線索
課文中出現了三次不同的笛聲,先寫了強強想象中的大海和笛聲;然後寫了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大海和笛聲給強強的感受;最後寫了漫漫黑夜裡,風濤里的笛聲。
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講強強到爺爺的小閘屋裡,在狂風巨浪之夜獨自一人經歷恐懼,最後在爺爺的笛聲中變得勇敢起來的事情,讓我們體會到“不經風雨怎能成長”的道理。
寫法借鑒
1.線索分明,以“蘆笛”貫穿全文。
全文以笛聲為線索,借笛聲傳真情,文中三次出現笛聲。第一次是文章開頭,寫爺爺的蘆笛讓強強難以忘懷,爺爺的蘆笛聲給強強帶來了無窮的回味與想象;第二次是強強來到爺爺的小閘屋,海邊令人陶醉的美景引發了強強做蘆笛聽笛聲的慾望,爺爺做了蘆笛並吹出清脆的笛聲;第三次是結尾,寫爺爺的笛聲成了強強心裡的笛聲,帶給強強無窮的勇氣與力量。
2.環境描寫與心理描寫相結合。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中,會對他產生影響,他的行為心理等的變化多由環境的改變發生,當我們做寫人的文章時,除對他本身的行動等進行描述之外,應對環境的變化進行敘述,兩者結合,使文章生動可感,使讀者理解文章中的人物特點。
你看,第8自然段寫大海狂怒了,海風呼嘯,小閘屋也在風浪中搖擺,這種環境下,強強有什麼反應呢?他"裹緊被子,蜷縮成一團,"大聲喊著爺爺。你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恐懼嗎?當"又一個大浪摔打在窗戶上,幾乎把玻璃打碎"時,強強"嚇得鑽進被窩,連大氣也不敢透。"海浪陣陣襲來,沒有平息,在這暴雨之夜,強強緊張、焦急了,去找爺爺,可大風黑夜把他又逼回了被窩,讓他飽受害怕的煎熬。文章邊描述環境,邊把這種環境下強強的反應展現出來。風濤逐漸平息,強強聽到了蘆笛的音響,他的恐懼消失得無影無蹤,變得勇敢起來。
如果不徠寫環境的變化,而只有強強的反應,作為讀者對強強的舉動肯定不能理解。如果只寫環境,不寫強強在這環境里的反應,文章就缺乏了生活的氣息。兩者的完美結合,使我們彷彿來到海邊的小閘屋,親身體驗狂暴的風雨之夜,感受強強的心理,和他一起緊張焦急害怕。因此,我們寫某一環境下的人物時,不要忘了可以把環境的變化和人物的活動交融在一起,使人物的活動變化擁有現實的基礎。

文筆風格


他的雜文隨筆,主要是從以下這些方面,去關注思考社會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作為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的。
其一,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面對社會改革與市場經濟的浪潮,大處著眼,針砭時弊。
文以載道,這是中國文化人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每當社會變革時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如果在他的作品中體現不出時代的印跡,而只是鑽在“象牙塔”裡面,吟哦風月,寫一些閑適的小品,超然則超然矣,然而這樣的文章,其影響或許不會久遠。楊淼先生的文章抓住社會變革時期的某些現象,揭示存在的弊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如《透析“潛規則”》一文,由湖南的一位縣委書記陪外商打高爾夫球而“因公殉職”的事情入題,點出“眼下的一些辦事人員,差不多已到了非聲色酒肉不能’辦事’的程度”——這一種中國的市場經濟所衍生出來的潛規則。而這潛規則滋生的趨勢,必將敗壞社會風氣,影響改革開放的有序進行。如《“君子國”與商業道德》,則是借用《鏡花緣》中唐敖他們所見的隸卒與賣主的對話,體現人們對“民風淳樸”、“道德純正”的社會風尚的憧憬。進而對時下有人視這種公平買賣關係為迂腐的否定。同時,引用福州華聯商廈模範售貨員陳巧聲的事例,說明“對於這樣的‘君子’,我們非但不覺其‘迂’,反覺其貴且少”的肯定,也體現了在當今社會現實面前,人們對“童叟無欺”、“買賣公平”的商業道德的渴望。
如果說《透析“潛規則”》、《“君子國”與商業道德》是針砭時下的商業行為的話,那麼,《“有黃無害”論》、《“坐懷不亂”的難處》則是針對社會上淫靡之風的剖析與批評。《“有黃無害”論》側重於對某些人以為刊物視頻的檢查“拿我當十六歲的孩子看待”的論調的剖析,再從“街頭巷尾的書攤”到“工讀學校勞改隊”的現狀,證明“這樣的檢查多少還是有其必要的”。《“坐懷不亂”的難處》,則是從“三陪小姐”招搖過市、“肉彈”的橫飛,說明了整治大環境以轉變社會風氣的重要性。對幹部來說,除了加強其“坐懷不亂”自律教育外,環境的影響也不能小覷,所以在此事上必須標本兼治,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其二,作為一生以教師為職業的教育工作者,時刻關注教育的現狀與現象
有著四十餘年教師生涯的楊淼先生,對教育自然有其難以割捨的情愫。當今的社會,生活條件與五六十年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且獨生子女多了,家長對子女寄以厚望,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在此心理的驅使下,家長揠苗助長的有之,很鐵不成鋼的有之,急功近利的自然不少。《“神童”之誤》正是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進化是不應超越,也不能超越的。應該還孩子以童年與童趣,把失去的童心交還給孩子。
如今的教育,據說是引進了一種新的理念,叫作:教育產業化。言下之意是把教育當做一項產業來辦。既然是產業,那就要求效益、求利潤(最起碼在那些私利學校是如此)。所以狗屠為校長,牛倌成學監者以不是奇聞。說白了都是為利而來。《愧對武訓》針對此現象,以武訓這個生活社會最底層的乞丐興辦義學的事實,對照那些唯利是圖,誤人子弟的辦學行為,對教育產業化這個時髦的提法表示異議。
所謂的“大學”,誠如蔡元培先生所說:“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成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也許是在“教育產業化”的影響下,如今的“大學”也在變味。《“大學”的定義》是針對大學中浮躁的教風、學風的否定。學校的好大喜功熱衷於排名,設置專業瞄準市場行情;教師的論文造假,泛濫地兼課;學生的做作業找“槍手”,課餘乃至課間打工做生意。這一些都註定了如今大學辦學質量的下降,正如有位名牌大學的校長所說,我們21世紀的大學教育是:一流的學生,二流的學校,三流的教授。如此的現狀,怎麼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寫出一流的論文?所以,重要的是,大學——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要有一種潛心讀書、研究的氛圍,“板凳要坐十年冷”這樣才能出聞一多、陳寅恪那樣的大家。
其三,關注女性解放與婦女的社會地位問題。
在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曾經對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出走後的命運作了剖析——這其實就是未獲得經濟獨立的婦女的命運,她們能走到哪裡去?時間過去了那麼多年,但如今的狀況如何呢?楊淼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中寫道:“商品經濟社會的一大誤區,是有人把不是商品、不可當作商品的東西也一概當成了商品”。譬如“包二奶”、“養金絲雀”等現象。其實是反映了一個婦女的生存問題。並且說:“娜拉走後怎樣?魯迅在當年只看到飢餓可以使婦女墮落,卻沒有料到衣食無憂的‘金絲雀’也一樣可以心甘情願地自投牢籠”。這正出自於“笑貧不笑娼”的社會輿論氛圍。
《“纖足”的迷戀》中,提出在審美問題上,男性對女性的選擇要有足夠的尊重與寬容,女性也要改變其傳統的依附心態。不要有女為悅己者容的看臉色行事,自信自尊地做到男女真正的品等。

內容特點


楊淼先生的雜文所論及的問題,牽涉面廣泛,本文只是就其大概作一點羅列。他的雜文是有獨特的風格顯而易見。
首先,是在思想性上,關注民生,干預現實。這也體現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他的雜文除了雜文鮮明的批判特徵外,分寸感把握得恰到好處。對那些提出批評的事、現象或群體,總是與人為善,耐心說理,使人如坐春風。
再次,內涵豐富,知識性強。在他的文章中,廣泛援引古今中外的事例,看是信手拈來,其實反映的是文字背後深厚的文學功底,那是一般的人所難以企及的。這就使得他的文章,更具說服力,更有文學色彩,無讀議論文的枯燥,有欣賞美文的樂趣。這正是他文章吸引人的地方。正如零七年底,上海作家協會召開的“楊淼作品研討會”上,原《文匯報》筆會副刊主編沈揚所作的評價:楊淼雜文所體現出來的表現技巧,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分寸感,是一般的人難以達到的。象他這樣的上海不多(順便提一下,沈揚與楊淼文字交十餘年,可那次會上,才第一次見面,這足見其淡泊為文的人格)。可見這不是一般的溢美之詞。

讀者感受


楊淼先生的雜文隨筆集《雁過留聲》,於2006年初由中國文史出版社付梓面世;之前,他的雜文《中國人的心態》作為“中國人”的系列叢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都引起廣泛的關注與好評。作為私淑與楊先生的晚輩,以前在上海的大報上,不時地賞讀到他的文章;但當捧著泛著墨香的厚重的集子時,親切之感依然,再一次逐篇認真地品讀,有的篇章讀了幾遍。有如當年在道院中學老舊的宿舍里,就著昏黃的燈火,聆聽他對社會、文學藝術乃至人性等問題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