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地層學
研究遺存間早晚關係的層位學
考古地層學是一種通過判定遺址中諸堆積形成的先後過程或次序來研究遺存之間相對年代早晚關係的方法。根據土質、土色區分不同堆積,並根據疊壓、打破及平行關係確定不同堆積形成的先後次序,又反過來在觀察、分析各種文化層形成的基礎之上以相關理論來指導發掘工作,同時對各層次的遺跡進行處理。考古地層學研究的首要問題在於儘可能準確地將性質、時間不同的文化堆積層次區別開來,從而確定它們的相對年代,也就是其在時間上的先後關係。
考古地層學是在考古發掘中取得研究資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學研究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之一,其研究借用了地質學對地層的研究原理,但二者具有相當的不同之處。地質學中的地層學,是以各種自然堆積為研究對象研究地殼形成的歷史;而考古地層學則主要以因人類活動而形成的各種文化堆積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研究人類文化堆積形成的過程與其原因,所以這兩種方法在實踐中觀察和分析地層的方法並不完全相同。
考古地層學
a. 堆積:由於人類活動導致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堆積起來的物質,可分為地層堆積和遺跡堆積
在人類活動前形成的純天然堆積的土層叫生土,考古發掘時,挖到生土才算結束;人類活動形成的叫熟土。
從考古地層學的基本概念中可以看出其基本研究對象為因人類活動形成的各種文化堆積,所以含有多種文化遺跡、遺物的文化堆積“文化層”即為這一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
在具體研究中,同一個遺址經常包含有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時期的堆積層次,構成了這一遺址不同時期人類活動過程的記錄。由於各個時期堆積形成的原因不盡相同,反映在土質、土色與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區別,所以考古地層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區分各個時期文化堆積的層次,判定古文化遺址中各個時期堆積層次的先後順序,進而確定各層次遺跡、遺物的地層關係。
根據地層層序率的觀點,自然界地層形成的順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積。而在正常情況下,居住於同一地點的人類活動形成的堆積也是按時間的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積形成的,其下部地層中包含的遺跡、遺物在年代上應早於上部地層。但在實際情況中,在自然界本身的堆積情況下,會同時存在有人類活動的影響,地層在形成過程中就會受到人類活動與自然力的雙重作用,所以在這裡就需要一種較為科學的方法來對地層的相對關係做出深入研究。
1.直接發生疊壓或打破關係的堆積,一定是被疊壓或被打破的堆積,在年代上早於疊壓它或打破它的堆積。
2.任何遺跡堆積都是在某一時期的表面形成的,因此確定年代主要是看它的基底或開口處在哪一層面。
3.有遺跡堆積的地方,不一定形成同一時期的地層堆積,如墓地很難形成堆積
4.同一時期的堆積可以處於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積在時代上可以相差很遠;地層堆積不是水平的,自然力的作用有時可使地層堆積發生局部的位移;遺跡堆積具有打破前期堆積或突入後期堆積的特點。
5.遺跡的建造、使用和廢棄是三個不同的時間概念,固在同一遺跡的內部堆積有時可進一步區分出使用堆積和廢棄堆積,且前者早於後者
6.晚期堆積可以出早期遺物,早期堆積不可以出晚期遺物、
7.一種堆積的年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靠其中 的包含物來確定的,但只有其中年代最晚的遺物才代表了該堆積的形成年代、
8.堆積有原生堆積和再生堆積之分,區分堆積及其內含物早晚時,要先判斷堆積的性質。
重要性:
它是考古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為遺存的收集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論。
局限性:
(1)研究中的主觀隨意性: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對地層的判斷時。因區分地層的公認標準是土色、土質等因素,但在田野考古中往往缺少一種科學、準確的標準來對其進行區分,故在中國考古學界曾流行“手感”一說,就這一點來說不利於學術研究的統一。
(2)難以把握複雜地層:在實際情況中,地層疊壓情況往往不會呈水平埋藏,再加上人為或自然因素如地震等災害的破壞,使得地層情況更為複雜,會對地層的判斷產生很大的干擾。
(3)無法判斷同層包含物的先後關係:地層學從總體上講應是一種確定相對年代的研究方法,主要利用的就是不同地層間的相互關係,但在處理同一地層所包含的物質時則會顯得力不從心。